本报讯(记者 王静 孙艳艳)网上涉及疫情的各类信息非常多,市民如何更加准确地识别这些信息?2021年12月31日下午,在市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第九场新闻发布会上,市委网信办副主任张强就该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张强说,当前我市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绝大多数市民都是通过互联网了解疫情发展状况,网上涉及疫情的信息也非常多,总体上可归纳为4类。
第一类关于各级防疫政策、防疫措施的信息。对待此类消息一定要以官媒发布的信息为准,决不能去相信一些所谓的“内部消息”“小道消息”。同时,要认真阅览、仔细分辨,分清各项政策、措施针对的区域范围、群体,才能准确掌握事关自身的防疫要求。例如,目前的封控区、管控区、防控区都精准到了街道、小区甚至是单元楼,每个区域对人员出行的要求差距非常大,如果不能区分清楚,就容易产生“别人能出去买菜我为什么不能”“别人能出行我为什么不能”的误解。
第二类是与疫情直接相关的信息,包括感染人员、流调轨迹、核酸结果等内容,这类消息大家时时刻刻在关注。因为此类信息关注度高、影响力大,大家在获取、转发时候更要慎之又慎,决不能道听途说,甚至转发传播“小道消息”,形成不符实际、夸大情况甚至是虚假消息的舆论场,给抗疫造成困扰,给社会造成恐慌。
第三类就是在疫情背景下的民生类信息。例如,近期传播的物价暴涨、就医困难等信息,看待此类信息大家要客观冷静,不能以偏概全、以点带面、一拥而上,甚至被一些无良账号带偏节奏。特别是对于防疫中出现的个别问题、特殊问题,例如特殊人群就医、滞留人员返乡等问题,政府各部门都在积极的有针对性的解决。
第四类是关于一些防疫知识的信息。对于这类信息大家要理性对待、科学分析、听取权威,务必坚持“扫码测温、戴口罩、一米线”等防控措施,自觉抵制“喝茶防疫”“洗澡抗病毒”等流言,做到科学防护、理性应对。
市委网信办提醒市民,获取信息时要自觉以官方权威信息为主,提高识谣辟谣意识,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网络空间清朗,共同维护疫情防控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