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水电路样样通 产业旺日子好
——安塞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通讯员 吴静
  “门前就是柏油马路,通上了公交和校车,村民进城、娃娃上学很方便。现在快递也能到村上,农副产品在地里就可以装车,美得很。”“冰箱电视洗衣机一应俱全,电脑也不再是新鲜货,就连羊圈和猪圈都实现了智能化,家家户户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近日,笔者走在安塞区的乡间,听到老百姓开心地谈论着近年来的乡村变化。
  近年来,安塞区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实实在在办好民生实事,持续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村民用上了安全水长效水
  走进安塞区沿河湾镇侯沟门村村委会大院,就能看到专门的安全饮水服务工作室。工作室内墙面上保障村民安全饮水管理制度、安全饮水应急预案等一字排开。打开数控电脑,屏幕上村里供水工程的角角落落一目了然,实现无死角监控。
  而远在安塞区北部的坪桥镇梅塔村,从2015年起,村民的用水得就到了有效保障,饮水设施有专人维护,村民都用上了安全水、长效水,再也不用驮水担水了。
  据安塞区水务局局长郭占彪介绍,为全面提升全区镇村供水能力水平,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安塞区采取了科学设计工程、阳光监督推行、严把工程质量、完善管理制度等四项具体措施,精准发力,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了全区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2015年以来,安塞区采取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相结合的办法,累计投资1.17亿元,新建和改造农村供水工程833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786处,分散供水工程47处。目前,安塞区每年列支585万元作为区级安全饮水工程维修养护资金,同时将农村供水保障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范畴,成立了1支区级农村供水保障服务队、11个镇(街)物业公司、117个村级服务站、1018个村民小组服务点,严格落实“一村一水管员、一工程一水管员”,做到了“随报随修、小修不过夜、大修连轴转”,切实解决群众饮水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了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的整体提升。
   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电力支撑
  “窑洞里点灯一块块明,妹妹我心里就有你一人……”陕北民歌《一盏油灯》讲述的是过去陕北人家煤油灯下的浪漫爱情,歌词也从侧面反映了没通电时陕北人民的生活实际。
  坪桥镇王家湾社区界口村村民石玉喜一边讲过去的故事,一边带着笔者前往他的羊场。还没到门口,就传来羊场里隆隆的机器轰鸣声。
  “这是在用机器给羊子做饲料呢。”石玉喜告诉记者,退耕还林以后,安塞区的羊子都是舍饲养殖,羊场里通着电,饲草饲料都是机械化处理,一两个人就能轻松照看百余只羊。
  石玉喜的羊场是2018年春开始建设的。他说:“当时建场的时候,镇政府工作人员给我协调,电力部门上门服务,只用了3天就把羊场的生产动力电接通了。”之后几年,只要羊场里用电方面出现问题,电力部门的工作人员就是第一时间上门解决问题,羊子们从来没有因为羊场断电而挨饿受冻。
  畜牧养殖是安塞区农业三大产业之一,全区包括湖羊养殖、生猪养殖、肉鸡蛋鸡养殖、鸵鸟养殖等在内的大大小小养殖场数不胜数,家家都缺不了电、少不了光。2015年以来,安塞区全面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行动,改造通村动力电37项,实现全区117个村,村村通生产动力电,户户用上安全电,为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活引擎”。
  “路长制”为乡村振兴铺坦途
  “我们村在安塞最北端,距离城区70多公里。几年前,我们这里全是土路,出行很是不便。”回想过去,石玉喜感慨不已,“如今,路好了,干啥都方便,村子一下子就活了。我们的小米、黄豆还有地椒羊肉、老土鸡,都可以通过水泥路直接拉到城里去卖了,有时商家还上门来收购。”
  石玉喜的感慨是由衷的。安塞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沟壑纵深。曾经,这里的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对石玉喜这辈人来说,这是一段痛苦的回忆。
  2015年以来,安塞区全力推进乡村道路建设,全区117个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累计建成通村柏油路11条61.3公里,总投资7285万元,整治“油返砂”道路28条284.6公里,总投资6547万元。为了保证乡村道路畅通无阻,安塞区严格落实道路管护长效机制,实行“路长”制,明确区、镇、村三级农村公路管理责任划分,为全区乡村道路保驾护航,以路促推农业产业发展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活起来,为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