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为人民提供更高质量的健康服务
— 延大附院获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通讯员 崔永平 李建雄 记者 宋伟
  近日,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陕西省卫生健康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相关工作的通知》,延大附院获批陕西省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简称延大附院)是延安大学唯一一所直属附属医院,是陕北区域医疗保健、疾病救治中心和临床教学科研中心,承担着陕北和周边地市近1000万群众的医疗保健和疾病救治工作,同时肩负着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医疗保健任务。现为延安医疗集团总医院,一体化管理洛川、宜川等县医院和延安市传染病医院、靖边县靖京医院。“十三五”期间,按照省卫健委部署,医院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初见成效。
  1 组建医疗集团 开创公立医院改革新路径
  针对区域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导致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从2013年起,延安市政府支持延大附院为总医院,牵手洛川县、延长县、志丹县、宜川县和延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5家分院组建了延安医疗集团,形成由市(县)政府、延安大学、市卫建委、延大附院及相关部门组成的理事会领导下的延安医疗集团“1+5”一体化管理模式。同时,以医疗集团为依托,陕北区域28家医院纳入医联体,规模进一步扩大,医疗集团在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实效,为公立医院改革趟出了一条新路。
  延安医疗集团总医院(延大附院)积极推动三级医院优质资源下沉,破解区域医疗资源分布不够均衡的困境。通过10多年的整体托管,洛川、宜川等县医院和传染病分院升等级、建学科、强基础、促发展,几所县医院在全市县区级医院中综合能力显著提升,传染病分院实现了结核病归口管理、集中收治,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管控中显现出了传染病分院的优势。通过医疗集团总医院的帮扶,达到了管理延伸、帮扶带动、分级诊疗的初衷和目的,促进了优质资源下沉,推进城乡服务同质化,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捷服务,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很大改善。
  注重体制机制顶层设计,实现“六大机制创新”:一是建立紧密型一体化管理运行机制。延安医疗集团为紧密型的医疗机构联合体,实行理事会、总医院两级管理,理事会为监管机构,总医院负责日常的管理运营,分院行政建制、独立法人地位和财政保障机制不变。二是建立管办分离运行机制。遵循“政府监管、管办分离、自主办院”和“放权、让利、支持”的原则,市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延安大学赋予集团充分的自主办院权和经营管理权。三是建立集团运行保障机制。市县政府按照医改政策和只增不减的要求,保持财政投入,保障各分院基本建设、人员工资、运行经费,支持分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工作。四是建立集团人才培养流动机制。依托总院建立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集团人才培训中心,推行医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总院向分院常年派驻专家,为分院引进医学本科生,分院常年选派业务骨干到总医院进修培训。五是建立集团科学的分配机制。待遇向临床一线和技术骨干倾斜,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六是建立集团发展激励机制。每年按照5—10%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人才培养、技术引进、管理基金和绩效报酬,总院将该部分基金全部用于分院的发展建设。
  通过集团化发展模式,总医院内涵质量和效益双提升。随着医疗集团的发展,各分院综合实力的提高,倒逼总院在内涵质量、管理效能等方面下功夫、提质量,通过不断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完善信息化建设、推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措施,使总院在管理、质量、效益上有了质的飞跃,总院床位压缩20%,三、四级手术逐年上升,疑难危重疾病的救治能力显著提升。
  “四个一体化”管理,让分院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实现双提升:一是医院管理一体化,总院下派各分院的院长、业务院长、行政院长与当地干部融合组建新的管理团队,畅通渠道、输出理念、凝聚合力,不断提高分院管理水平。二是学科建设一体化,帮助分院培育市级和集团优势学科和重点专科,推广新技术新业务,带动分院内涵质量提升。三是人才建设一体化,建立集团人才培训中心、医师培训基地和骨干人才培养培训机制,下派专家在分院服务时间不少于3个月。总院分批次对各分院业务人员进行免费培训,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四是技术标准一体化,集团内统一推广了“心内科医师工作手册”“神经内科医师工作手册”“内分泌科医师工作手册”等,从诊疗规范、操作指南上做到了标准化、同质化。
  在总医院的带动下,各分院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水平得到提升,群众对县医院认可度大大提高,职工的获得感持续增强,集团化运行成效显著。“资源沉了下去”:截至2021年,总医院累计向各分院下派446名业务骨干,举办各类培训讲座2272场次,开展新业务283项,指导手术2249例。总医院优秀管理团队和技术专家“下得去、蹲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加速了分院业务和管理人员的培养。“业务带了起来”:在总医院的带动下,各分院的常规技术广泛开展,新项目和新业务不断增加,专科能力持续增强,其中洛川分院的超声诊断科、神经内科、骨外科、妇产科,宜川分院的消化内科、检验科、儿科,延长分院的神经内科、骨外科、康复科、妇产科,志丹分院的心血管内科、检验科、骨外科、神经外科均创建为市级重点专科。“管理提了上来”:总医院的管理理念、管理思路在各分院得到了积极推广与延伸,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在各分院有效落地,同时,各分院管理人员参加了总医院组织的海外研修项目,从理念、思路、规范、制度、流程等方面提升了各分院的管理水平。“体系建了起来”:各分院积极探索县域医共体建设,落实分级诊疗政策,通过一体化管理重点镇中心卫生院,卫生院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上下联动,一级帮一级,一级带一级,初步实现了市、县、乡、村局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初步建立了“小病在乡镇、预防在基层、大病在县级医院就诊、疑难杂症到三级医院诊疗”的分级诊疗体系雏形,县域内就诊群众大幅增加,推动了大医院患者向基层回流。
   2 成立六个专科联盟 提高专科医疗能力
  本着“机构主导、坚持公益、自愿结合、优势互补、资源下沉、技术提升、持续发展、群众受益”的原则,延大附院将陕北区域医疗资源进行了整合,先后成立了神经外科专科联盟、骨科专科联盟、胸痛联盟、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联盟、内分泌代谢专科联盟、妇产科联盟六个专科联盟,实现了专家、临床、科研和教学“四个共享”,有效促进了联盟内成员单位医教研的同步提升。
  目前,医院共有骨科、心血管内科、肝胆外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五个省级重点专科。通过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不断加强临床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发挥重点专科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广适宜医疗技术,加强临床型医学人才培养和学科队伍建设,促进区域医疗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3 建设五大中心 优化急危重症救治体系
  为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医疗中心建设,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延大附院发挥区域龙头医院优势,以专业联盟为纽带、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不断建立健全心脑血管疾病、重度创伤、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的分级诊疗体系和机制,加强人才培养新技术培训,整合多学科力量,优化流程完善救治体系,全力打造区域内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
  “胸痛中心”作为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单位,是陕北区域唯一同时开展房颤中心、心衰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心脏康复中心以及瓣膜病中心五大中心并且全部通过认证。并在“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专病中心建设CDQI陕西区域启动会”上,荣获国家标准化胸痛中心、高血压中心、心衰中心卓越中心和房颤中心示范中心称号,心脏康复中心获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称号。编印延大附院及联盟单位洛川县医院、宜川县医院、延安市第二人民医院《高血压达标中心认证材料汇编》。每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诊量不断增加,每天由县级医院转诊约20余人次。心脏康复中心已开展运动心肺评估、六分钟步行试验500多人次。
  “卒中中心”先后与26家医共体成员单位签订了卒中中心建设协作协议,完成了脑血管造影检查434例、静脉溶栓例124例、动脉溶栓38例、血管内机械取栓54例、动脉瘤栓塞35例,取得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资格。
  “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是以产科为主体,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救治团队,自成立以来,建立了危重孕产妇救治相关制度,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了覆盖区域的危重孕产妇抢救及转会诊网络,解决了转诊难、会诊难问题,培养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产科学科带头人、接班人队伍,大大提高了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率。
  “新生儿救治中心”借助延安大学雄厚的科研和管理平台,以提高陕北地区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提高危重新生儿的远期生活质量为目标,重点发展极低(超极低)出生体重儿综合救治及管理、新生儿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及脑电生理研究、新生儿院内感染监控与感染性疾病的诊疗、危重新生儿及早产儿产前待产及院前急救转运、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检查和诊治,建立了危重新生儿随访康复中心,完善了亚专业建设,多学科协作,创建区域性的医疗、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新生儿救治中心,年诊治各类高危新生儿2000多例,其中多数患儿为其他各级医疗机构转诊的疑难、危重病儿。
  “创伤中心”以创伤骨科为主体,120、急诊等其他专科为辅,建立了院前、院内急救联动机制和多学科协作机制;制定了规范的院前院内创伤分级预警机制、救治流程、信息共享机制,借助信息化平台初步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信息的互联互通。目前,创伤中心正在全力打造创伤中心品牌,从而带动提升陕北地区整体创伤救治水平。
   4 注重立德树人 教学科研工作成绩斐然
  近年来,延大附院先后获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综合基地”“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单位”等,现有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入站院士5人,硕、博研究生273人,高级职称667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厅局级科研项目83项,平台14项,横向合作项目21项。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57项,专利135项,出版著作37部,发表论文2094篇,其中SCI124篇。
  教学中形成了更有特色、更有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的医学人才。一是树立培养业务精湛的准医生和培养健康管理意识的人才培养新理念。二是重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扎实做好教学评价和监控相结合,专项检查与自评相结合,教指委评教与督导组督导相结合,差异化与同质化相结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全力保障教学,教学面积达12584m2,电子图书1367万册,临床技能中心面积达9400m2,OSCE考站18站,教学经费达4000多万元。四是创新医学人才教育模式,实现跨区域横向联动,纵向培养。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教学相长,目前有专业教师1095人,教授12人,副教授65人,硕导115人,硕、博研究生387人,国家教指委委员1人,省教指委委员2人。讲课比赛获国家一、二等奖2项,省一、二等奖4项。五是发挥红色教育优势,传承延安精神和白求恩精神,以“立德树人”为统领,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敬畏生命、尊重患者的高尚人格和职业品质,培育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的医学人才。如获得“中国好医生”月度人物的孙联珍,荣获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白求恩式的好医生”的李红梅、李元军、庞随军,以及25位“延安模范”等。
  5 加强信息化建设 智慧医疗实现互联互通
  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理念、信息化系统性建设引入延安医疗集团,总医院构建了院内和集团纵向三层架构为主的网络布局。通过区域集成平台建设,实现多院区间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基础数据统一规划和资源共享。延安医疗集团现有医联体单位28家,连接区域影像医联体5家、区域心电51家,年诊断量近20万人次,实现了医院之间的信息互联、资源共享、业务协同。
  2017年上线智慧患者移动服务平台,成为西北区域首家实现医保脱卡支付医院,上线了分时段预约、挂号、在线支付病案复印邮寄等模块。智慧医院的建设改变了传统的就医模式,通过手机等设备可查询各类医疗信息,实现预约挂号,检验医疗检查结果等,提高了看病效率。疫情期间,在公众平台开放了肺炎咨询、在线图文问诊咨询、健康码申请、药品配送等功能。
  2020年通过国家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甲等评审,成为陕西省首家通过互联互通四级甲等水平的三甲综合性医疗机构,今年底,医院将申报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五乙评审,进一步推动集团内诊断标准同质化和诊断结果互认,促进医疗集团化发展,实现从“孤岛作战”到“网络协作”的转型。
  同时,集团内业务数据的标准化,为居民建档立卡及健康大数据提供了国家统一标准的互联互通平台,为卫生资源配置、区域疾病预防与诊治、医保支付方式提供了决策依据和预判支持,为政府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夯实了基础数据。
  6 发挥区域医疗中心作用 助力健康延安建设
  “十四五”期间,延大附院将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抓手,紧紧围绕大学附属医院四项职能(即:医疗救治、教学培养、科学研究、制定标准),落实十大工程(即:一体两翼的学科布局工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升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工程、中西医协同创新传承工程、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医工交叉融合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党建与文化引领工程、智能智联智慧支撑工程、医联体资源共享共创共赢工程),树立医教研品牌,全力打造区域内疑难危重症疾病救治中心、医学人才培养中心、临床科学研究中心、区域内诊疗操作指南制定中心、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准科研创新和转化平台、高效率的健康管理体系以及高质量的医院管理高地,发挥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区域内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使更多疑难危重患者在区域内得到有效救治,最大限度减少患者异地就医、跨区域流动。
  全面实施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基层医疗机构的医联体远程医疗平台,实现区域医疗机构间的业务联动和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营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并与市、区、县三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服务关系和双向转诊通道,切实提升陕北区域整体医疗救治水平,为健康延安、健康陕西、健康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