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爱洒圣地写赤诚
——记中组部援陕博士团挂职延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李红凌
    ● 中组部来延安考察李红凌工作情况
    ● 李红凌一行赴海军军医大商榷李兆申院士工作站合作事宜
    ● 李红凌下乡义诊时询问老人身体健康情况
    ● 李红凌在延安市疼痛康复学术会上致辞
  记者 宋伟
  2019年12月的一天,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党委的谈话通知时,成天扎在实验室里的李红凌博士忐忑不已。当得知要派她去延安支援西部建设时,她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可在回家的路上,李红凌却有些犹豫了:“女儿才8岁,自己走了,就要孩子她爸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辅导家庭作业。公公婆婆身体也不好,常年需要照顾。”她在心里犯了难。“延安可是中国革命圣地,我们的总书记就是在那里接受了再教育,我应该去接受延安精神的洗礼……”“就离开一年,这对孩子和她爸都是种锻炼。”“我也挺想去老区走一走、看一看,这是我们学医人的初心啊!”当她将这些想法告诉丈夫时,没想到丈夫非常支持:“去革命圣地延安机会难得,家里一切有我!”
  说好只干一年就回来,然而,李红凌在延安却整整干了两年,而且是她主动要求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头说起。
  把小我融入人民群众中,升华了大爱
  从北京来到延安,副研究员变身副院长。角色转变,李红凌的思想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好又赶上两次抗疫:
  2020年春节前后,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得知延安抗疫物资极为紧缺,李红凌四处采购,自费2万多元,费尽周折买到当时急需的N95口罩100个,医用外科口罩1000个,医用防护服150套等物资,想尽办法发回延安市人民医院。
  “正月初一,我正在唐山老家过年,听闻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第一时间赶回北京,跟医院领导请示立即返回延安,被告知暂时不要过来,医院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服等防控物资非常紧缺。我当时一听就特别着急,既然不能亲临一线与大家并肩作战,就赶紧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医院筹集医疗物资。没有想到那么难,一联系才发现,当时全国医疗物资都非常紧缺,很难筹集到。早上一睁眼,我就抓起手机,几乎能联系的人都联系了,真是太难了!但一想到因缺乏防护,同事们处在被感染的危险之中,我就又拿起电话,继续联系。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搞到少量抗疫物资,也算是帮助医院度过抗疫物资最为匮乏的一周。”李红凌说。
  2021年末,延安的疫情又一次严峻起来,原本要结束两年支援工作和家人团聚的李红凌博士毅然决定留下来,与医院共进退,共同打好疫情防控战役。她不仅为抗疫出谋划策,而且在核酸检测量剧增时,投身一线变身“最美检验人”,确保一批批核酸检测报告及时、准确生成;医院承担着全市核酸标本采集任务,她冒着严寒,深入一线现场指导。当看到大白们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采集标本,手都冻僵了,脱下手套时,皮肤皴裂,她就又一次自掏腰包购买护手霜,送到医护人员手中……
  “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既然到了延安,就要为延安多做点事!”李红凌坚持利用空余时间下乡义诊,积极参加健康扶贫,助力健康延安建设。
  在子长市余家坪镇凉水湾村义诊那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很多行动不便的老乡没办法来看病。李红凌就冒着大雨,带着医疗队挨家挨户去送医送药。村里一位常年因腿疼而卧床不起的老人,在医疗队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神经阻滞治疗术,短短几分钟后,就可以下地走路了。
  在富县交道镇鲁家庄村义诊时,有位过于肥胖的妇女前来问诊:“大夫啊,晚饭不吃根本不顶事嘛!我现在喝水都长肉啊,这可咋办呢?”李红凌拉着她的手,耐心讲解如何正确饮食和科学控制体重,还为她制定了减肥初期的一日三餐营养配比表。
  一次次的义诊,使她深感责任重大:不仅要多多培养农民身边的好医生,还要传授健康理念,让百姓担起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
  当主人翁就要主动作为,才能攻坚克难成大事
  李红凌博士主管科研和教学工作,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她深入科室,与科主任、医生、护士们座谈,详细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困难顾虑及意见建议,找到了自己的主攻方向。
  在科研上,重点攻克三大难题,一是出台激励制度,医教研并举,提升全院科教积极性;二是争取让医院加大科研经费,尽快设立院级基金项目;三是通过医院层面,为临床科研开展提供实验场地及必要的基础设施设备。教学上,以临床本科教学认证迎接国家检查为契机,规范教学活动,推动教学改革,提升内涵建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持续推动起来,就会沿着正确的轨道继续前进。李红凌说“:我不担当,谁担当?”
  有这样的担当,李红凌在各种场合,都能理直气壮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意见、建议和要求,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就这样锲而不舍,完成了多项难以完成的工作。
  李红凌回忆道,“刚开始鼓励大家做科研的时候,大夫们都怕见到我,因为一见到我,我就跟他们聊科研,他们躲着我,我就主动去找他们聊:不会找问题,我帮你捋思路;不会查文献、不会写标书,我手把手教;没有经费支持,我帮你争取;没有实验平台,我帮你联系……我搞不定的,就去求助院长、书记帮忙解决。”这期间,她几乎承担了导师、评委、讲师、监督员和后勤保障服务员等多种角色,利用下班后及节假日时间,一对一指导。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段时间后,大家开始对李红凌刮目相看,这位看上去非常文弱的挂职干部,想不到有如此巨大的能量。两年时间,在李红凌的全力推动下,延安市人民医院的科教工作交出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医院职工的科研能力明显提升,获批项目数量及质量明显提高,实现多项零的突破:指导申报各类国家及省、市级项目50余项,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零”突破,陕西省专家服务基层项目及白求恩·朗沐基金项目资助“零”突破,获批6个科技创新平台、3项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项目,目前5项“十三五”重大科技成果通过二审,均创历史新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020年医院顺利通过国家临床本科专业教学认证。医院教师首次在延安大学29家单位举办的教学创新大赛中斩获教授风采一等奖,双职称聘任教师队伍明显扩增,实现医院硕士研究生招生“零”突破。
  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成就“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李红凌是为数不多的自愿延期的两届援陕博士。在延安市人民医院同事眼中,她很少回家,几乎把全部时间都奉献给了延安。
  李红凌说,两年,对于一线科研人员来说,自己的科研事业停滞了,甚至倒退了;孩子才9岁,经常好几个月才回家一次,疏于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孩子的生活习惯、性格变了,学习成绩下滑了;而孩子的爸爸,一个人既要负责孩子的衣食起居,又要照顾两位体弱多病的老人,忙得不可开交,我也不能给予照顾……而自己主管的教学和科研,推动起来又非常艰难。每当这个时候,想到各级领导的殷殷嘱托;想到大夫们那求知若渴的眼神;想到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渴望……我就信心大增,干劲百倍。
  经过李红凌的不懈努力,该院两个院士专家工作站项目扎实推进,医院首次建立“5G+智慧医讯”平台。市人民医院获批陕西省专家服务基层项目,推荐三名骨科及康复科青年骨干到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高级研修,使医院可以更好地学习国内顶级专家的先进理念、优良技术和科研经验,为延安培养一批优秀的临床业务专家。她还成功推荐5名专家在全国性学术组织中担任社会职务。
  延安市人民医院院长蔺广东说,李红凌博士在延安这两年,以服务老区人民的赤诚之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竭尽全力,把帮扶落到了实处,为我院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的一年已经到来,李红凌博士即将踏上新的征程。当记者问她这两年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李红凌感慨地说,是格局大了。通过两年的帮建,真正理解了延安精神的内涵,真正理解了梁家河的大学问。我们只有忘记小我,把自己融入人民群众,才能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