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延安:文旅融合激荡高质量发展春潮
  记者 任琦
  红色圣地,多彩延安。一路耕耘一路歌,探索中求发展,调整中得提升,五年来,伴随着不断前进的脚步,我市的文化旅游发展从悠悠岁月中阔步走来,实现华丽转身。如今,我市正以更高的要求、更快的速度、更强的魄力,向打造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及让文化旅游业成为千亿级主导产业目标全力迈进。
  蓬勃崛起 步履不停
  时光见证发展变迁,岁月记录奋斗足迹。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带动”战略,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瞩目成绩。
  ——这是大批文艺精品涌现的五年。我市文艺工作者累计创作大戏10余部、小戏(小品)80余部、歌曲350余首、舞蹈和曲艺节目300多个。其中,舞蹈《昊天沣鼓》和小品《苹果红了》《二狗脱贫》荣获陕西省第八届艺术节群星奖;《延安红》《一条棉被》等4个节目荣获陕西省第九届艺术节群星奖;话剧《路遥的世界》《人生》、舞台剧《延安保育院》获得陕西省第九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
  ——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的五年。我市完成了延安市图书馆搬迁、十大文化主题广场改造等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公共文化覆盖率达到了100%,较“十二五”末提升56%;实施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非遗馆等信息化项目,填补了“十二五”时期数字文化空白;实施“戏曲进乡村”“图书进社区”等系列“送文化到基层”工程,每年各类公共文化演出均在1000场以上,较“十二五”末提升108%;“延安过大年”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新改建旅游厕所750座。
  ——这是产业发展和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升的五年。全市累计实施重点文旅项目119个,投资800多亿元。其中,延川、黄龙省级旅游示范县,延安革命纪念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成功。新增国家A级景区11处、省级旅游特色名镇6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7个。同时,连续举办全市旅游商品文创大赛,在全省、全国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得省级2银3铜、国家级1银4铜的好成绩。
  ——这是延安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我市参加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活动,荣获2017“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和“中国十大最具文化影响力城市”;策划组织“延安精神之旅”“十城十校”和“红色旅游进校园”宣传推介活动,走进10余个城市和高校,被国家文旅部评为十大优秀营销案例。圣地延安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2019年全市接待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较2014年年均分别增长19.3%和20.3%。
  精耕细作 全面开花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市文化旅游广电工作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紧抓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延安文化旅游作用,精耕细作,激活文化旅游“一池春水”,持续为传承弘扬革命传统文化精神,助力延安经济转型发展贡献力量。
  ——文艺创作“135”工程聚力实施。我市启动了大戏陕北民歌剧《初心》、话剧《为人民服务》和陕北道情剧《大山》排演工作。新创剧目《南泥湾》成功申报为中省重点扶持项目,舞台剧《再回延安》于2021年6月12日在延安红街实现常态化演出。新创作的《陕北说书与秦腔》《唱家乡》等陕北说书5部,歌曲10首,舞蹈15个,其中《延安情怀》《百年畅享》《致敬果业人》《山沟沟里的女人》《家在陕北》5首歌曲已正式发布,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文化传承保护奋力推进。2021年10月1日,《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实施,这在我省地市一级尚属首例,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积极开展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认定,命名了一批市级非遗扶贫工坊,我市子长唢呐已正式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延安市非遗陈列馆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我市多维度拓展非遗影响力,据统计,线下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展示活动38场(次),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128场次,线上举办2021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非遗展播,我市黄龙县无量山庙会作为全省非遗过大年线上代表,参加国家非遗线上展演,抖音号播放量超10万。
  ——向千亿级规模大步迈进。2021年,我市紧抓建党100周年红色旅游发展机遇期,启动了A级旅游景区质量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壶口瀑布和乾坤湾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指导甘泉大峡谷和秋林抗战纪念地通过4A级景区省上验收,新评定了宜川县博物馆、延安牡丹园2个3A级景区,复评了延长县翠屏山3A级景区。与此同时,全面加快文旅产业布局规划和项目建设,完成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发展规划及“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和专家评审工作,全年共争取国家、省上项目建设补贴资金3690万元。截至2021年11月底,万达红街、圣地河谷等13个市级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完成投资65.17亿元,完成计划占比91.15%。
  ——促进文化旅游市场回暖。我市邀请全国各地300多家旅行商、研学机构、会展机构来延进行深度体验,达成互送客源协议100余项,涵盖了我市全部重点文旅资源;联合航空界举办“庆祝建党百年,百城共飞延安”活动,推出来延优惠政策,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来延安观光旅游;组织相关涉旅企事业单位赴西安、武汉、井冈山、上海、澳门等地开展宣传推广活动,累计发放宣传资料约3.5万余份,开展商务洽谈近1000次,特色商品成交额约170余万元。举办第二季“红星照我回延安”和“重走红色路,万人回延安”活动,开展“2021中国旅游日——延安主题活动”,同期启动“2021中国延安红色旅游季”活动,发布“红色旅游高峰论坛”“星火音乐节”“金延安首届文化艺术节”等50余项红色旅游主题活动,进一步扩大延安文化旅游品牌影响。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市累计接待游客3450万人次,同比增长112%,实现综合旅游收入260亿元,同比增长172%。
  奋勇前进 全速启航
  踏入新时代,再起新征程。我市将继续实施“文化旅游带动”战略,加快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繁荣文化艺术,实现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了解到,五年间,将力争推进实施文化旅游项目171个,总投资1056.76亿元,其中“十四五”期间投资949.27亿元。
  乘风逐梦,破浪前行。文旅产业这艘大船,正朝着新的目标行进,也必将在新时代绘就更绚丽的画卷。
  ——繁荣新时代文化艺术创作。我市将继续坚持每个县(市、区)每年至少完成1部大戏、3个小戏(小品、曲艺)、5首歌曲的创作要求,年内有1至2部大戏搬上舞台;大力扶持陕北民歌剧《初心》,话剧《为人民服务》《人生》《路遥的世界》和陕北道情剧《大山》冲刺国家、省级各类文艺精品评比大奖,不断提升延安文化软实力。
  ——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全市文化馆和图书馆上等级率均达到100%,其中国家一级馆占比达到50%;新建24小时城市书屋20个、24小时自助借阅服务点50个;结合时代主题,每年策划并组织一次大型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实施“延安民歌大会”;推动公共文化阵地和旅游集散中心功能互鉴、融合利用,实现融合利用率100%;继续实施好“厕所革命”,全市公共文化阵地全部消灭旱厕。
  ——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品质。融入国家发展计划,统筹推进实施好我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等重大文化旅游建设项目,完成黄龙、延川、宜川、宝塔区和安塞区等县区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快延川乾坤湾、宜川壶口瀑布、南泥湾旅游区的高A级旅游景区创建。
  ——推进智慧文旅建设。我市将实施延安文旅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实现“一部手机游延安”,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文化+旅游+科技”的融合创新发展。
  ——建立应急广播市县共享平台。我市将力争实现全国首家市县应急广播系统全域贯通的目标。
  ——放大城市品牌效应。我市将开展“十城十校”走进新通航城市;继续举办“冰雪旅游季”活动;选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暨宣传推介活动,积极争取全国红办的支持,将部分全国性的红色文化旅游论坛、节会落地延安举办。
  ——优化发展环境。我市将健全文明旅游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全国文明旅游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推行《延安市旅游住宿设施服务标准》,落实《旅游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优化文化旅游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