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苹果”已成为志丹县的一张新名片 ●现场对群众进行产业技术培训 ●致富户贺洋全养殖的湖羊 ●收获“喜悦” 通讯员 刘志勋 刘莹 记者 王锋
志丹县作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将军的故里,2021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安排部署,接续奋斗,加快由“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变,“改善人居”向“生态宜居”转变,“精神扶贫”向“乡风文明”转变,“集中攻坚”向“治理有效”转变,“稳定脱贫”向“生活富裕”转变,努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确保在城乡融合上取得新突破。
1 “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变
推动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兴旺是关键所在。脱贫攻坚中的产业扶贫,解决的是没有产业、没有收益的问题,模式相对单一、产业链短、附加值较低。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重心则在产业强不强,应着眼于优化一产,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推动融合发展。
政策驱动。迅速出台《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十条措施》及5个专项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围绕打造30万亩绿色有机苹果基地、1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和100万棒食用菌基地,每年列支8000万元,支持做强做优做实山地苹果产业、做大做活现代畜牧产业、做精做细特色农业产业,推进农业产后整理,推动农业产业与文化旅游、康养健身、电子商务等多业统筹发展。
改革牵动。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强县镇村产权交易平台和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目前,完成了村集体经济“1551”模式布局,全县109个村清产核资和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组建全面完成,收入突破1000万元;县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机构共办理土地流转交易面积2.57万亩,涉及金额1.88亿元,启动8个宅基地试点村改革,盘活了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利用。
金融撬动。创新支农惠农体制机制,优化金融信贷服务,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每年提供5亿元惠农贷款额度,积极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已动员信用联社、农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开展“双基联动”“惠农E贷”行动,累计授信1483户1.4亿元,投放惠农贷款1.34亿元。全县109个村实现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全覆盖,吸纳会员6230户,资金规模达到4676万元,成为“群众身边的开发银行”。
先锋带动。动员3000余人返乡创业,引进龙头企业12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54家、家庭农场2008个、产业大户3589户,建起陕果集团2万亩苹果、绿葆农业8000亩黄芪、北京惠农合3000亩油用牡丹等15个“三变”改革基地,引进新希望和东方希望两大龙头企业落户志丹,催生出一大批产业能人、种植大户、返乡创业者,在乡村的沃土上挥洒汗水、收获梦想,带动老乡们告别贫困、走向富裕。
2 “改善人居”向“生态宜居”转变
乡村生态振兴就是要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打造山清水秀的乡村风光,建设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脱贫攻坚中,志丹县重点是在贫困村修路搭桥、通电架网,解决的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问题。乡村振兴中的生态宜居则要以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为重点,健全农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实践中的志丹县“样本”,一是坚持系统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营造林60万亩、国家储备林20万亩,争取中央财政补贴森林抚育和退化林分修复项目30万亩;持续推进生态环保“三大保卫战”,巩固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30天以上成果。构筑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志丹大地由浅绿向深绿、由绿化向美化转变。
二是坚持项目奠基。实施“一道两区三域四路”(341国道志丹段,猫巷峡谷景区和永宁山景区,洛河、周河和杏子河流域,延志吴高速路、甘志路、张志路、华志路)绿化补植和飞播造林,提高县域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和重点景区景点绿色度,打造生态旅游“绿色景观”。深入实施重大水源工程建设,配合做好白龙江引水、北线引洛济延、陕甘宁革命老区供水工程志丹段和永宁水库工程,加快建设麻子沟水库,逐步解决生产生活用水短缺问题。
三是坚持深入深化。在“四清一改”(清理杂物、清除垃圾、清扫院落、清洁衣物)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分类”项目实施,全面开展“改四小、清四堆”(小鸡圈、小羊圈、小猪圈、小旱厕,畜粪堆、柴草堆、垃圾堆、杂物堆)专项整治,统一达到“十个干净整齐”(农具、灶具、家具、居室、库房、庭院、菜园、硷畔、圈落、厕所)。
四是坚持长效巩固。研究制定《村庄、农户、个人卫生规范》,精心组织县镇村三级医院、卫生院、卫生室工作力量,上门开展卫生健康服务,采取基础建设、专项整治、教育引导等办法,提升了基础条件、改善了居住环境、转变了思想观念、养成了良好习惯,系统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契合的乡村环境。
3 “精神扶贫”向“乡风文明”转变
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在“强体”的同时,更要“铸魂”。脱贫攻坚中,激发内生动力主要是解决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等思想严重问题。乡村振兴中的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在精神层面的直观表现,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实践中,志丹县以成为全国首批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第二批500个试点县和全国10个重点联系县为契机,深入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一是发起“红色故事会”。充分发挥“红都志丹、将军故里”资源优势,整理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家故事,组织革命烈属、“五老”人员等志愿者巡回宣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二是发起“新时代乡贤会”。把乡贤能人吸收为志愿者,返乡回家成立乡贤会,设立“文明大礼包”,关爱鳏寡孤独老人,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慰问军属,带头扶残助困,带头落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等移风易俗制度,逐步形成了“党的声音乡贤传、巩固脱贫乡贤帮、邻里矛盾乡贤劝、实用技术乡贤教、文体活动乡贤搞、陈规陋习乡贤抓”的生动局面。三是发起“文明大篷车”。激活、整合、下沉、共享各类文化资源,把普法宣传车、农业科技直通车、流动图书车等8类车辆服务功能整合,瞅准“过喜事”“过集市”“过会”“过节”等一系列“好日子”,组合式开展传思想、普法律、讲家风、演节目、放电影、送荣誉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让广大群众在一场活动中获得多样服务,在一次参与中享受多种体验,最大限度发挥了文化资源综合效益。四是发起“百姓大舞台”。让民间歌手、广场舞领队、民间书匠等志愿者走进舞台中央,自己组织、自己主持、自己展演,真正鼓起唱响新时代精气神,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基层更有活力、更加生动、更可持续。
4 “集中攻坚”向“治理有效”转变
“治理有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保障性要素和关键性环节。在脱贫攻坚中,主要整合“四支”队伍集中攻坚,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
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动。
志丹县在实践中,一是抓工作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成立志丹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8个工作组,具体负责推进各项工作,全面统筹协调乡村振兴有关具体工作,确保形成“党委政府全面统筹、乡村振兴局综合协调、各部门联动共进”的组织领导机制和“统一高效、责任清晰、运行流畅”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抓基层组织。借助村“两委”换届契机,充实村“两委”班子,全县109个村100%实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666人,平均年龄39.9岁,较上一届降低5.5岁;高中及以上学历499名,较上一届增加125名;女性209名,较上一届增加65名;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四类人员”553名,占比83%,实现村干部队伍“年龄变小、学历变高、面孔变新、结构变优、能力变强”的预期目标。三是抓人才建设。实施干部队伍“墩苗”“金穗”“培育”工程,乡土人才“培帮带训”工程,技能人才“招进外培”工程,短缺人才“订单招培”工程,选派100名有情怀、有经验、有能力的科级干部采取“人岗分离”的方式担任乡村振兴特派员,有效解决了镇村一线工作工作力量薄弱问题;选派119名科技特派员、1200名果业骨干技术员到田间地头,解决苹果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培育了一批农业经纪人、职业农民、专业化社会化组织,成功创建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四是抓综合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两说一联”便民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作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认真解决初信初访问题,积极化解信访积案,着力控“增量”、减存量。坚持严打整治、治安防控、社会管理综合发力,构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各类风险隐患防范预警,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5 “稳定脱贫”向“生活富裕”转变
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根本落脚点,既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脱贫攻坚解决的是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乡村振兴中的生活富裕是让群众共享各方面发展成果,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在实践中,志丹县及时出台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机制的通知》,全面开展“六个专项工作”,大力实施“八大重点行动”,不断夯实“八重保障措施”,落实了31名县级领导包抓13个镇办(中心),包联70个“六类村”,夯实了43个部门单位衔接责任,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工作机制,坚持在五年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出台了《志丹县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建立了“4+1+1”网格化防返贫排查预警机制,推动脱贫攻坚“特惠”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普惠”政策,确保脱贫成果巩固拓展,平稳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以人为本,全面增加群众福祉。推动“铁腕治教、铁腕治校、铁腕治学”要求落到实处,落实减负、稳岗、促就业各项政策,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支持力度;持续推进健康志丹建设,扩大健康细胞覆盖面,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始终;加强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织密扎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巩固提升全国卫生县城创建成果,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多元发展,全面促进创新引领。着力构建以苹果为主、畜牧业和设施农业为两翼、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一主两翼多元发展”农业产业体系;按照“稳油、增气、促转化、扩非能”的思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着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不断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亮点;培育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创意产业深度融合。强化政策扶持和激励引导,促进项目、人才、技术、资金向乡村流动。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启动建设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2个、示范村10个。
立足优势,全面融入区域发展。紧扣“两区两地三圈”发展思路,立足地形优势和59万亩耕地存量,谋划打造30万亩绿色有机苹果主产区;立足油气资源优势,谋划打造万亩工业园区;立足“革命红都”“将军故里”红色资源优势,谋划打造红色教育培训旅游目的地;立足50年的校园足球历史和全国第一个校园足球试点县优势,谋划打造足球训练基地;立足区位优势,积极融入陕北能源经济圈、延安全域旅游圈和陕甘宁区域交通圈,打造县域经济增长新引擎和城镇发展新高地,努力谱写志丹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