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长江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于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获得批准建设。
1994年12月14日,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开工典礼在湖北宜昌三斗坪举行。
开工典礼仪式由邹家华副总理主持。李鹏总理在大会上发表了《功在当代利千秋》的讲话。他说,三峡工程经过40多年的科学论证,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又进行了近两年的施工准备,现在已经具备了开工条件,中央决定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兴建三峡工程是全国人民所关注的大事,也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三峡工程的修建,功在当代利千秋,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建好三峡工程。要求三峡工程要用现代化企业制度管理,做到工程建设管理、工程建设质量和文明施工三个一流。
三峡工程的论证、建设牵动了几代人的心。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最早提出建设三峡的设想。1932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派出的一支长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队在三峡进行了为期约两个月的勘察与测量,编写了一份《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测勘报告》,拟定了葛洲坝、黄陵庙两处低坝方案。这是中国专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进行的第一次勘测和设计工作。20世纪40年代,在当时的中国战时生产局内任专家的美国人潘绥写了一份《利用美贷款筹建中国水力发电厂与清偿贷款方法》的报告。1994年,美国垦务局总设计师萨凡奇到三峡实地勘察后,提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即著名的“萨凡奇计划”。1945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成立了三峡水力发电技术研究委员会、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及三峡勘测处。次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美国垦务局正式签订合约,由该局帮助进行三峡大坝的设计,中国派遣技术人员前往美国参加设计工作。有关部门初步进行了坝址及库区测量、地质调查与钻探、经济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等。1947年5月,面临崩溃的国民政府,中止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的实施,撤回在美的全部技术人员。
1949年长江流域遭遇大洪水,荆江大坝险象环生。新中国成立伊始,长江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问题就引起了中央的重视。1950年初,国务院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式在武汉成立。1953年,毛泽东在听取了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库规划的介绍时,希望在三峡修建水库,以“毕其功于一役”。他指着地图上的三峡说,“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先修那个三峡大坝怎么样?”从1955年起,在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各方面人士通力合作,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设计与论证工作。同年12月,周恩来在北京主持会议,正式提出,三峡水利枢纽有着“对上可以调蓄,对下可以补偿”的独特作用,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规划的主体。1956年,毛泽东在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句。1958年3月,周恩来在成都会议上作了关于长江流域和三峡工程的报告,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明确提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应当采取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进行工作。1958年3月30日,毛泽东视察葛洲坝坝址。6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第一次科研会议在武汉召开,会后向中央报送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科学技术研究会的报告》。1958年8月,周恩来主持了北戴河的长江三峡会议,更具体研究了进一步加快三峡设计及准备工作的有关问题,要求1958年年底完成三峡初步设计要点报告,1959年5月,在武昌对该报告进行为期10天的讨论,一致通过选用三斗坪坝址,大坝可按正常水位200米设计。
1960年4月,水电部组织了水电系统的苏联专家18人及国内有关单位的专家100余人在三峡查勘、研究选择坝址。同月,中共中央中南局在广州召开经济协作会,讨论了在“二五”期间投资4亿元,准备1961年三峡开工的问题。由于暂时经济困难和国际形势影响,三峡建设计划被迫调整,8月苏联政府撤回了所有专家。
1970年,中央决定先建设作为三峡总体工程一部分的葛洲坝工程,一方面解决华中用电供应问题,另一方面为三峡工程作准备。12月30日,葛洲坝工程开工。1979年,水利部向国务院报送《关于三峡枢纽的建议》,建议中央尽早作出决策。
1980年,邓小平从重庆乘船考察长江及三斗坪坝址。1982年,邓小平在听取准备兴建三峡工程的汇报时果断表态:“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1984年4月,国务院原则批准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编制的《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确定三峡工程实施蓄水位为150米的低坝方案。为了慎重起见,1986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论证工作,责成水利部重新提出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以钱正英为组长的三峡工程论证小组成立了14个专家组,进行了长达两年八个月的论证,形成14个专题论证报告。1989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重新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认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报告推荐的建设方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三峡工程的实施方案确定坝高为185米,蓄水高度175米。
1989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到湖北宜昌,考察了三斗坪坝址。
1990年7月,以邹家华为主任的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成立。至1991年8月,委员会通过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请国务院审批,并提请第七届全国人大审议。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的决议》,决定将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由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实施。
1993年1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成立,为工程的最高决策机构,李鹏总理兼任建设委员会主任。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开工兴建。
工程分三期进行,总工期17年。第一期工程5年(1992年—1997年),主要工程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修筑混凝土纵向围堰,以及修建左岸临时船闸(120米高),并开始修建左岸永久船闸、升船机及左岸部分石坝段的施工。
一期工程在1997年11月大江截流后完成,长江水位已从原来的68米提高到88米。已建成的导流明渠,可以承受最大水流量为2万立方米砂,长江水运、航运不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可以保证第一期工程施工期间不断航。
第二期工程6年(1998年—2003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同时继续进行并完成永久性特级船闸、升船机的施工。
2003年6月,大坝蓄水至135米,围水至重庆万州区境内。长江三峡的激流险滩再也见不到,水面平级,三峡内江段将无上、下水之分。永久通航船闸建成启用,同年左岸第一台机组发电。
第三期工程6年(2003年—2009年),主要进行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到2009年,三峡水库已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三峡工程移民工作从1985年开始经过8年试点,1993年随着枢纽工程开工而全面展开。三峡工程175米蓄水线,将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涉及湖北、重庆市的20个县(市),涉及城市2座、县城11座、集镇114个。水库淹没线以下共有耕地面积2.45万公顷。三峡水库移民安置的总人口将达到113万。由于中共中央、国务院采取了正确的移民政策,三峡库区移民工作进展顺利。截至2004年8月底,三峡工程库区累计投入移民动态资金427.6亿元,折合静态投资328.4亿元,占移民总静态投资的82.1%;累计搬迁安置移民93.3万余人,占规划移民总数113万人的82.6%,其中135米水位线以下搬迁安置41.27万人。接收三峡移民的各省市对迁入的移民进行了妥善安置,绝大多数移民都住上了新房,并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帮助下,迅速走上致富之路。
长江三峡工程是一项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综合效益的工程。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大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米,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时,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
三峡工程的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中国人民经过70年的探索,长达40年的论证,几代人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是中国工程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供稿:中共延安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