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16日,纵贯我国南北的铁路运输大动脉——京九铁路,历经三年的奋战终于实现全线铺通。这是当时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工程。
修建京九铁路是中国几代人的夙愿,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早在元代就有了从元大都直至九龙的南下驿道;近代以来,孙中山、毛泽东都曾为这一工程提出过计划;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就曾设想,在九江建大桥,“使之成为南北铁路之一中心”。1958年,中国开始实际构思修建京九铁路,那时提出过“小京九”(北京到九江)方案。1960年,中国铁道部开始酝酿修建一条南北新干线,其走向为北京经衡水、商丘、九江到汕头,即京汕铁路。后因国民经济调整而停滞。1974年,铁道部又计划修建北京至九江铁路,并为此进行过初测。1978年,铁道部建议在“六五”期间建成北京至九江新干线,也因故未能实现。1982年8月,铁道部再次报送了《关于北京至九江铁路修改计划任务书》。1983年,国家计委批复衡水至阜阳段设计任务书。至此,北京至九江铁路建设正式纳入国家计划。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后,中国正式提出了“大京九”的方案,即将北京至九江铁路延长至香港九龙。
1987年,铁道部在编制“八五”“九五”铁路网建设规划时,决定将北京至九江铁路向南延伸到九龙。
到1991年4月“大京九”(与香港九龙接轨)列入国家“八五”计划,形成继京广、京沪之后,纵贯我国大陆的又一条大干线。1992年秋,中共中央、国务院从发展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决定尽快打破铁路运输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在充分考虑了综合国力等条件之后,果断地作出了“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三年铺通京九铁路”的战略决策。
京九铁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径路最长的中央和地方合资建设的国家重点铁路项目,也是一项造福人民的宏伟工程。该铁路北起北京,南至深圳,连接香港九龙,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广东九省市,全长2381公里,另加天津至霸州和麻城至武汉联络线,总长2536公里。工程极其艰巨,全线路基土石方施工量超过兰新铁路、成昆铁路土石方量的总和,达2.6亿立方米;需要在长江、黄河、淮河、赣江和众多深谷大壑上新建特大桥、大中小桥1110座,共计207公里;在崇山峻岭开凿隧道150座,共56公里,其中最长的五指山隧道4445米;正线铺轨3427.5单线公里,几乎比整个“七五”铺轨量翻了一番。
为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搞好京九铁路这一重点工程建设,国务院成立了京九铁路建设领导小组。铁道部把京九铁路列为头号重点工程,成立了京九铁路建设办公室,负责统一指挥和直接监督,对全线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实行归口管理,各有关部委对京九建设全力支持,密切配合;沿线各省市成立了京九铁路建设办事机构,负责归口处理本省市境内建设中需要地方政府协调办理的各项工作;各参建单位组织强有力的现场指挥机构,及时发现、解决施工中的问题。各级领导机构恪守“谁误事,谁负责”的原则,真抓实干、靠前指挥,顾全大局、团结协作,面向一线、热情服务,从组织上保证了“京九”建设的有序进行。
2个设计院、16个工程局、5个铁路局的设计和施工专业队伍、施工队伍共21万多人,投入“京九”大会战。
以人力、物力、财力作基础,铁道部部署了京九铁路建设三大战役:1993年为初战阶段,争分夺秒快速设计,全面展开施工,形成会战态势,保证了首战告捷;1994年为攻坚阶段,强攻重点桥隧和软土路基,完成线下工程,实现了攻坚获胜;1995年为决战阶段,突击铺轨架梁,实现全线铺通,确保了决战必胜。在每个战役中又狠抓重点、难点,化解主要矛盾,使工程建设实现了快速整体推进。
1995年11月16日,纵贯南北九省市的京九铁路全线铺通。上午11时40分,最后两节轨排在江西省、广东省交界的定河桥南端连接完毕。随即,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京九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邹家华宣布:京九铁路全线铺通。至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奋战三年,铺通京九”的决策目标提前实现,也圆了中国人民一个“世纪梦”。它向世界宣告:贯穿中国南北的第三条大动脉京九铁路全线铺通。
1996年9月1日上午9时13分,一列挂着“北京西——深圳”方向牌的橘红色旅客列车,缓缓驶出北京西站站台。京九铁路在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前全线通车,比原计划提前了4个月。京九铁路的开通运营对完善路网布局,突破铁路“瓶颈”,缓解南北运输紧张状况,充分发挥运输综合效益;维护港澳地区稳定和繁荣,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适应对外开放,发展经济和加快沿线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的贯穿我国南北的运输大通路,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铁路工程之一,它的完成,创造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新辉煌。
(供稿:中共延安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