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1996年: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经济繁荣!在物质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人们的精神建设面临重大考验。为此,中共中央决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来抓。
  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叶剑英在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命题。叶剑英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邓小平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方面的任务,集中概括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概念之内,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1980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
  在邓小平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问题从理论上作了初步的系统论述,精神文明建设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逐渐被打破。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全面改革的铺开,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还没有完全解决好,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和人们精神世界方面的一些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精神文明建设有许多方面同改革、开放的形势,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东西,党内也出现了严重腐败的现象。例如,资产阶级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地侵入,封建主义的残渣余孽死灰复燃,不正之风泛滥,以权谋私等。
  然而,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和一些党的组织中,却存在着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这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传播提供了便利。邓小平不断提醒全党,必须克服思想战线上的软弱涣散状况,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1985年9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突出地指出了精神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从全面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的高度,强调了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他告诫全党: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
  为了解决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1986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二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这个决议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继承和发展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二大以来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观点,并从实际情况出发,作出了许多新的概括,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决议》总结了几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初步实践,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核心内容,为改革开放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伟大意义。
  1996年1月,中央确定把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作为十四届六中全会的主要议题。同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根据全面实现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要求,分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总结了经验教训。
  这次会议主要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部署。
  《决议》分7个部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深入持久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增加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加强和改善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决议》规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从组织上保证决议精神的贯彻落实,1997年4月成立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建立了相应机构。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2010年远景目标时,都把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投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列为重要内容。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后,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活动在全国各地进一步蓬勃开展。1997年3月,中央宣传部在已经确定300个文明行业示范点的基础上,又确定100个创建文明城市示范点和200个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使这项活动形成了各方面齐抓共建、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在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包括推广文明服务用语,制定市民、村民公约,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文明上岗优质服务等。一些窗口行业还开展了“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等活动,收到良好效果。1993年底,团中央发起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组织各级团组织建立青年志愿服务队,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实施的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的“希望工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组织实施的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春蕾计划”,中国社会服务促进会发起的旨在提高孤儿素质、改善其生活状况的“救孤计划”等活动,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了扶危济困的美德。
  为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改善农村社会风气,密切党群干群关系,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缺医少药,信息闭塞,科技落后,文化生活贫乏。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是农村所缺、农民所盼。“三下乡”活动如雪中送炭,使广大农村群众获得了致富信息和技术,获得了健康知识和医疗服务,获得了精神文化的享受。
  (供稿:中共延安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