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延安市第一批“圣地英才”人选展登(一)
  日前,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经过科技、工信、农业、人社、文旅、商务等部门申报遴选,经组织专家评审、公示,评选出延安市第一批“圣地英才”120人,其中高尚斌等55人为延安市圣地名家工程人选、张延翔等10人为延安市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工程人选、企小飞等10人为延安市新时代企业家工程入选、张莲莲等15人为延安市乡村振兴能人工程人选、冯浪等10人为延安市青年技能人才工程人选,韩克锐等10人为延安市青年文旅人才工程人选、赵恒亮等10人为延安市青年电商人才工程人选。
  “圣地英才”是我市各行业、各领域具有领军潜能、创新潜力的杰出人才,是助推延安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本报从今日起陆续对第一批“圣地英才”人选予以展登,激励他们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各行业、各领域积极融入发展实践,努力做创新创业的力行者、技术技能的传播者、科学精神的传承者,同时影响带动延安各级各类人才为延安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高尚斌,男,陕西延川人,1956年出生,延安大学政管学院教授。从教4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党史、党建和党的理论的一线教学研究工作,注重创新出精品,竭诚为党和国家事业服务。在《中共党史研究》《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近90篇,其中4篇入选中央有关部门联合召开的全国研讨会,荣获6项省部级奖励,独著或合写专著6部。针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化思潮和苏东剧变的冲击和影响,他撰写了《邓小平的国格论》一文,论证了“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大义凛然、气度非凡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国格,揭示了中国“必将永远充满青春的活力,必将更加繁荣昌盛,必将成为第一流的世界强国”的历史必然。此篇论文荣获全国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实现陕西省理论文章荣获该项大奖“零的突破”。进入新世纪,他领导延安大学最有特色的中共党史学科成为全国有名、陕西确定的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中共党史专业进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行列,中共党史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他经常在全国各地重要论坛或学术会议作报告,为干部培训和传播延安精神讲课的场次难以计数。他认为,为延安地方工作和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服务,是一种自觉的责任担当。
  高子伟,男,1966年3月生,陕西神木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延安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高子伟主要从事金属有机合成与催化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总装备部、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资助课题2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武器装备探索研究重大项目(国防“973”)子专题1项、“973”前期专项研究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总装备部预研基金项目1项和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2002年获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工作奖;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成为教育部创新团队骨干成员;2012年入选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骨干成员;2013年入选陕西省“三秦人才”;2017-2020年连续3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评为“优秀援疆干部”,2020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记二等功一次;2018-2020年作为带头人先后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作为参加人曾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近年来,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件。
  高楼军,男,1963年出生,现为延安大学教授。
  自1985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高楼军一直扎根延安老区,为教育献青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始终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贯穿在工作中,为陕北革命老区培养了大批科教人才。他主持国家、省级多项质量工程教改项目,主编出版教材3部。主要从事界面功能材料合成、功能光子晶体的构筑及其化学传感等方面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省级科研基金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SCI、EI收录50余篇。主持撰写了《延安市油气煤盐化工调研咨询报告》《甘泉县工业经济发展咨询报告》,为延安市人民政府、甘泉县人民政府在项目规划和投资方向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关于油气煤盐综合利用化工项目、部分精细化工项目以及炼油、化工专用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思路、方案设置等得到了政府及资深专家的一致认可。团队研发的《多糖类水凝胶医用敷料及面膜基布项目》,将医用级别的材料应用到卫生面膜领域,开发了格里森丝®和海珠凝丝®两个品牌,经过市场检验后,认为该类材料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成果已转化建厂投产。
  李卫东,男,汉族,1957年12月生,陕西米脂人,延安大学教授。从教40年来,他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笃信博学尚思、格物究理的治学思想,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非平衡态热力学和耗散结构理论”“物理学史”“物理学方法论”“物理教育专业概论”“科学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等课程。他在教学中注重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得到全程培养。他注重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多次获奖。多次获得优秀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连续多年指导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在全国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其本人多次获得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励。他主持完成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复合型物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延安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首届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特等奖。主持的“地方院校物理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陕西省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其本人也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获得陕西省第十届教学名师奖励。先后主持完成省级以上教育科研等项目3项、参与省级科研项目2项、省教育厅项目3项。在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获得省、校级教学科研奖励20多次。
  韩琳,女,1960年生,现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原理。出版《延安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著作和教材5部。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研究》《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哲学活动研究》等2项,教育部、省社科规划办等项目多项。获省政府、省委宣传部、教育厅等教学科研奖励10多项,其中省政府颁发的奖项有“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第一完成人)、“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其个人先后荣获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省教育系统五一巾帼标兵、延安大学教学名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学科建设贡献奖等荣誉10多项。
  张金锁,男,1962年出生,陕西凤翔人,现任延安大学党委书记。他长期从事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经济管理理论及计算机在矿业系统中应用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负责完成省部级和企业委托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建立了基于不确定推理的煤矿技术改造专家决策系统原型,为进一步开发相应的决策软件奠定了基础。他率先将期权理论和案例决策理论用于矿物资源资产定价中,建立了矿物资源资产期权估价模型和案例估价方法,为我国矿物资源资产的价值评估及矿物资源资产有偿取得和转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他基于系统理论,将质量和环境与安全管理标准合理地整合起来,建立了适合煤炭企业特点的全面管理体系,并付诸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先后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和统编教材5部。
  梁向阳,笔名厚夫,男,1965年生,陕西延川人,延安大学路遥与知青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三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是国内路遥研究界的权威之一,合作主编多部路遥研究资料集,主持建成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撰写的《路遥传》连续15次印刷,发行10万多册。先后接受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专访,畅谈路遥文学精神,应邀在中共中央组织部、清华大学等上百个单位与高校开展讲座,传播路遥精神。他积极传播延安文艺精神,先后为“全国高校主要领导延安培训班”“全国省部级干部延安培训班”等上百个班次的学员讲授“延安文艺座谈会与先进文化建设”“鲁艺与延安文艺的繁荣与发展”等课程,深受学员好评。他长期坚持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出版多部文学理论与散文著作,在国内重要报刊发表大量文学批评论文与文学作品,获冰心散文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表彰奖等文学奖项。其散文作品和评论先后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谭虎娃,男,1976年2月出生,延安大学教授,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大项目子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2项。代表性著作有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的转折》(2018)、《延安精神新论》(2015)、《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2014)、《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与当代改革》(2009),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陕甘宁边区史稿》(2011)等。在《中共党史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
  尤浩军,男,延安大学教授。他主要从事痛觉机制与临床治疗策略研究,围绕“痛觉内源性调控作用及机制”关键科学问题,对生理、病理状态下的痛觉调控机制给予了系统观察,创新性提出“痛觉内源性调控时空影响”论点、“不引起明显痛感”温针治痛新理念及丘脑介导的麻醉“超前镇痛”等观点,为疼痛学、麻醉学、康复医学、中医学领域内的基础和临床工作者对痛觉神经调控机制的理解和有效治疗,提供了新资料和证据。主持(完成)10余项国内外科研基金,其中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在专业领域国际学术杂志发表疼痛学研究SCI科研论文40篇(通讯作者25篇),研究成果被国内外痛觉研究室较为广泛引用(总引用率>500次,单篇最高引用72次;H指数:16)。2019年7月,他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聘请为评审组专家。
  刘长海,男,延安大学教授。他扎根陕北三十余载,几乎走遍了陕北沿黄地带枣产区的山峁沟渠,采集标本和土样超万份,研发出枣树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该成果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和延安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为使这项技术应用于田间地头,他将其转让给佳县林业局和延川县红枣技术推广站,建立示范园35500亩,累计获经济效益5.45亿元,为陕北枣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近年来,他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了系列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南泥湾湿地土壤动物动态变化研究”,为湿地的恢复与部分重建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2017-2021年先后到多地野外采集标本,顺利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水蚀风蚀交错区高效植被形成机理及其与土壤动物的耦合关系”,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土壤动物群落及演变机理”的研究。他创建的“生态环境创新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其本人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刘瑞儒,男,1969年7月出生,陕西富县人,延安大学教授。他在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4部;先后在北师大、北理工、陕师大等校访学深造。主持完成(在研)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陕西省社科联合会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陕西省高等教育改革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课题等省部级、厅局级科研教改课题20余项并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先后获得全国教育软件大奖赛优秀奖1项,陕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4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成果奖6项以及其他奖项30余项;《中国医学教育技术》等杂志特邀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