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沃野平畴欢歌起 硕果累累满目新
——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综述
  记者 杜音樵
  回望过去的5年,延安农业发展令人欣喜,振奋人心。我市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农业竞争力持续走强,农村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农民获得感明显提升,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初具规模
  5年来,我市把转型升级作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贯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扩大以谷子为主的小杂粮和薯类种植面积,千方百计稳住粮食基础产能。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219.9万亩,总产69.8万吨,继续保持稳产丰产势头。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正在稳步推进,我市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初具规模。
  ——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我市构建了以苹果为主、畜牧业和设施农业为两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种、养、加、贸”产业链深度融合,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累计建成畜禽养殖场户91353个,新希望、东方希望、中盛、中天、黑萨等畜牧龙头企业入驻延安,2020年以来,新建规模养殖场666个,2021年年底,生猪和羊子存栏量分别达到143.5万头和123.2万只;累计新建设施农业基地6.8万亩,瓜菜播种面积达到46.9万亩,总产145.2万吨;推进延川红枣、黄龙核桃、中药材及蜜蜂等产业多元发展,干杂果经济林面积达57.7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15.4万亩,蜜蜂25万箱,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做强农业全产业链。按照延伸链条、园区承载、集群发展的思路,培育产业融合载体,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和企业集中。把冷链体系建设作为最大惠民工程,建成冷气库158.8万吨。将精深加工作为最需要补齐的短板,规划建设8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园区,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1557家,实现产值310.96亿元。
  ——实施绿色兴农战略。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以绿色生态引领产业转型、高效节水和污染治理、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成了国家级洛川苹果种质资源圃,颁布实施81项农业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累计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200个,认定绿色和良好农业规范基地超过230万亩,建成了洛川、宝塔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和富县国家良好农业规范示范县。
农产品质量追溯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全面推开,近5年全市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零增长。建立秸秆农膜回收体系,利用率和回收率分别达到92%、83.9%。
  ——聚力打造品牌农业。延安苹果、小米、蔬菜、地椒羊肉、红枣、核桃等地域特色产品全部注册商标,40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保护产品,6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建成品牌直销店359个,“延安苹果”“洛川苹果”双双获得2021年度中国苹果产业榜样区域品牌,成为全国最具竞争力、最受消费者喜欢的区域品牌。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步伐加快
  过去的5年间,我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纲、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目标,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擦亮了乡村“底色”。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来,推广双瓮漏斗、三格化粪池改建模式,探索建立了洛川“231”改厕模式和富县“1234”管护模式。累计改建卫生厕所18.8万座,普及率达到65%;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1686个,治理率达到95.2%;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472个,整治率26.4%。
  ——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坚持以城带乡,建成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4626处,分散式水井、水窖43714眼,覆盖人口164.9万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建制村100%通沥青(水泥)路和客车,全市农村公路里程17035公里,宝塔区、吴起县分别获得全国和陕西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农村住房安全问题全面“清零”,4G网络覆盖率、电力入户率均达100%。建成13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7个县级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和882个乡镇村电商服务站点,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
  ——扎实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和免费学前教育全覆盖,高质量完成了村办幼儿园、镇办小学、县办中学的学校布局调整,精准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4.68万人次;2016年以来,农民工转移就业规模平均保持在15.6万人左右,认定创业孵化基地37个,建成标准化创业中心103家,向农村劳动力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65亿元,扶持14622名农村劳动者创业,带动就业4.39万人;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医保政策并轨,截至2021年10月底,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4万人和180万人;截至2021年11月底,认定农村低收入家庭14195户31642人,其中享受低保515户662人,补助标准增长至5400元/年;累计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达到1450个。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延安市破解了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后续管护服务中存在的“痛点”“堵点”,让广大农村跟得上发展、留得住乡愁、遇得见未来。据统计,累计建设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60个,16个村庄被评为“全国绿色村庄”,洛川县、安塞区、黄龙县、富县、子长市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全省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省级“厕所革命”示范县和重点县。黄龙县、洛川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全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我市“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
   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
  5年来,我市坚持把农村综合改革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突破点,乡村旅游、现代特色农业、乡村文化复兴等产业的融合互促,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盘活了集体资产、资源,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蓬勃发展。2020年,全市村集体收入达8.35亿元,这份成绩单是我市农业农村改革工作的成绩单,也是农民增收的保障。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2017年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数据汇交,实测确权土地439.21万亩,颁发承包经营权证书33.31万个。健全县乡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促进土地流转146万亩。延安市农业农村局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授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先进集体,富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活力增强。清查核实集体土地总面积3134.6万亩,核实经营性资产38.4亿元,非经营性资产60.2亿元,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58.57万个,建成了县、乡产权交易体系。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清零”,累计确定成员163.65万人,发放股权证书47.24万本,累计培育年收入百万元经济强村5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9.4亿元,累计向18.84万成员分红1.4亿元。确权集体林地面积2053.23万亩,发放林权证30.573万户、37.26万本,发证面积2045.03万亩。引进中国农批延安农产品物流园项目,改造提升基层社28个,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47个,联合社20个。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成长。各类经营主体超过3.2万家,认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60家,国家级3家,省级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至5328家,创建国家级示范社33家,省级示范社100家,市级示范合作社603家。名录系统填报各类家庭农场2.7万个,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83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720个。培育职业农民14586名。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的起点上,延安人民初心不改、奋斗不息,正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乡村生活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