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彦 通讯员 高欣宇 白妮妮
旧岁除,新年旺。陕北大地的岁尾年初,腰鼓隆隆、秧歌欢舞。抓着壬寅虎年正月的尾巴头儿,走进安塞区冯家营村郭家峁村组,冰雪才消融不久的黄土地上,十几个冒格腾腾的陕北后生、俊格丹丹的陕北女子,正踩着“隆隆”的鼓点打着腰鼓。
“我们正在利用空闲时间练习腰鼓。”冯家营村郭家峁腰鼓队负责人曹元亮说,他们村的腰鼓队打得好,曾经参加过国庆50周年、60周年、70周年大庆和香港回归等重大历史时刻的庆祝活动。“去年我们还参加了十四运会的开幕式表演,很多人都说我们打得好,打出了新时代的精气神儿。”曹元亮开心地说。
安塞区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安塞腰鼓、剪纸、农民画、民歌、曲艺“五张名片”蜚声国内,享誉世界。安塞腰鼓更是千百年来根植于黄土地的璀璨瑰宝,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被陕北人民所喜欢、所传承,以此来表达欢庆、祈福纳祥。
近年来,安塞区充分发挥非遗文化优势,在落实落细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上持续发力,积极引导有非遗文化资源禀赋的村庄大力传承弘扬非遗文化,有效促进乡村振兴。
冯家营村是安塞区典型的腰鼓文化村,村上常态化开展以千人腰鼓为主的陕北黄土风情民俗演出。新春前后,这里的腰鼓表演、秧歌汇演、沿门子、转九曲等更是日日红火、夜夜欢闹,让黄土地的年味儿更加欢乐祥和。小小的村庄因为安塞腰鼓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走进安塞、走进冯家营村,感受安塞腰鼓的彪悍柔婉、奔放多情,体验黄土地上人们的热情好客、纵情浪漫。
这也让冯家营村成为安塞区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实践的典范村庄之一,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扶贫、非遗文化传承、乡风文明建设示范村和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荣获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和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等称号。
“因为腰鼓,我们村的人总能骄傲自豪地挺直腰背,响当当地就把钱挣了,把日子过美了。”今年55岁的曹元亮告诉记者,他家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据曹元亮介绍,他的大伯曹怀荣是安塞区首位国家级安塞腰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曾经给毛主席打过腰鼓,在电影《黄土地》里打过腰鼓,到天安门前为国庆献礼打过腰鼓。“在伯父的传承和鼓励下,我们曹家男儿都会打腰鼓,并有10多人在国庆45周年、50周年、60周年、70周年去了北京打腰鼓。”曹元亮说,他自己从小就到处去表演安塞腰鼓,“出国出省都是常事,收入当然也相当不错。”
现在的曹元亮主要是对村里的年轻人进行腰鼓传承指导培训,村上很多孩子都是他的徒弟,从小跟着他学腰鼓,随着腰鼓队到全国各地世界各地去演出。
郭帅就是其中的一位。“我从七八岁开始就跟着曹老师学习打腰鼓,十几岁的时候出去表演,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郭帅说,他们的队伍一般都是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大家高高兴兴地出去打腰鼓,开开心心地就把钱挣了“。我要一直把腰鼓打下去,把老祖先留给我们的这块文化瑰宝传下去。”郭帅坚定地说。
跟着曹元亮已经打了11年腰鼓的王改梅则说,每次表演,她不仅会有一笔可观的收入,还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每次表演都非常受欢迎,鼓点一响,我们一打起腰鼓来,不管是哪里的场子、多大的舞台,都立刻就闹腾了起来,大家都特别高兴。”王改梅一次又一次地被这种热情欢乐的氛围所感动,这也让她对腰鼓传承的信念更加坚定。
“我的娃娃也会打腰鼓,他说自己以后也要像我们一样,到全国各地、世界各地去演出,去展示安塞腰鼓,去弘扬咱们中国传统的优秀民间文化艺术。”王改梅说。
近年来,安塞区立足“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优势资源,聚力就业增收,持续开展腰鼓、剪纸、农民画、民歌、曲艺等民间文化艺术培训,让更多人背上腰鼓、拿起剪刀、握住画笔、唱响民歌、弹亮三弦,成为特色就业的主力军,让“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我们每年都要定期开展腰鼓培训,每年的大型活动,包括外出表演都非常多。”曹元亮说,“因为安塞腰鼓,我们自己在一次次外出演出中不断增加收入、增长见识、提升文明。因为安塞腰鼓,外边来安塞、来冯家营村的人越来越多,村民的钱袋也越来越鼓,我们的村庄建设得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