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点亮群众幸福新生活
高如艾骑着三轮车驶过新建的石桥
杨广西(左)和村民面对面交流
设施蔬菜大棚建设正酣
边防教果农如何剪枝
刘生永的养牛场
  编者按
  推动村集体经济建设和群众产业建设,离不开一线党员干部的真情帮扶和辛勤付出,第一书记就是其中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安塞区的第一书记们,用帮扶真心换乡亲真情,用辛劳汗水换收获喜悦,把青春挥洒,帮群众致富,在乡村振兴中默默奉献,点亮了群众幸福新生活。为此,本期特辑录两位第一书记事迹予以刊发。
 

“让村民过上好光景“
——记安塞区坪桥镇石圪台村第一书记杨广西
通讯员 郝莉萍 记者 朱佳雨

  2018年年初,年轻干部杨广西被安塞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派驻到坪桥镇石圪台村担任第一书记。杨广西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要在农村干出一番天地。
  
驻村驻进群众“心里”去
  “穿着那么洋气,脸蛋比女娃还白净,我看他大概连红薯、洋芋都分不清。”杨广西在与村民们交谈的过程中不乏听到这样的声音。“知道村民们是‘小看’自己了,那我这个洋气小伙就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你们‘高看’一眼”,他在心里为自己默默打气。
  “你们觉得我啥都不会,待不长,那我就天天待在村里。”杨广西利索得打扫了办公室,回家收拾了自己的衣物,打包回到村上,开启了每天白天到村民田间地头了解种植生产情况,晚上去村民家里拉家常的驻村生活。
  2021年夏季的一天,杨广西一早起床准备去排查汛情。石圪台村村民刘生禄满脸焦急地跑进了村队部,看到只有杨广西时扭头就走,杨广西一把拉住刘生禄问明情况,原来是刘生禄家里的牛难产。他二话不说坐上刘生禄的摩托车冒雨赶往牛棚。到了牛棚看到母牛躺在棚里一动不动,杨广西一边安排刘生禄准备生产物品,一边上手检查母牛生产情况,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抢救,牛犊终于平安落地。刘生禄提到嗓子眼的心这才终于落地,他这才发现,杨广西早已全身湿透,头上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满手是血。刘生禄发自内心地说着感谢,硬是将杨广西拉进家里,做了自己最拿手的饭菜招待他。
  听说了这件事,村民们对杨广西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也让他们在心里逐渐接纳了这位杨书记。
  
 翻开村容村貌“新的一页”
  石圪台村中庄组的村民住在河两岸,河宽20米左右,河对面的村民必须经过河滩才能出村去往别处。这20米给村民出行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夏天一下雨,河滩就变成了淤泥滩,走过之后,半腿以下都是泥,冬天结冰更不好走,稍不注意就滑一跤。”村民高如艾说道。
  杨广西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与区财政局协调沟通,通过一事一议项目,在河滩上修建起长110米的石桥。“自从杨书记给我们建起新桥,我们出行方便多了,我现在还买了一个电动三轮车拉废品,真是太方便了。”高如艾黝黑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在杨广西的积极协调下,2021年,井沟平组入户道路2000余米的土路变成砖路;翻修了大队部的四间旧平房,使陈旧的大队部焕然一新;为尧则沟组新打了三口小型机井,维修了一处储水窖,新打了两口机井……石圪台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展产业“这一要务”
  因为石圪台村产业薄弱,所以好多村民都出去务工,留在村里的都是年老体弱的村民。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杨广西瞄准了养殖产业。“搞养殖不是太辛苦,大家都能做,而且政府也有一些政策补助。”杨广西说道。
  村民赵志军的女儿先天性弱视,且智力有缺陷,赵志军一边为女儿奔走医治,一边还要干活赚钱养家糊口,日子过得艰难。“我出不了远门干活,孩子没人照顾,近处的活又不多,光景自然不好。”杨广西了解到赵志军的困难,为他谋划了发展养猪养驴的产业,“我了解到你以前养过猪,有养猪经验,建起猪场既能让你在家照顾孩子还能有一笔不错的收益。”杨广西对赵志军说。
  在杨广西的帮助下,赵志军通过无息贷款四万元建起了猪圈和驴圈。圈舍建好了,买幼崽又是一笔钱,对于一贫如洗的赵志军来说又是一个新的难题了,杨广西又多方协调,通过区扶贫局为赵志军免费申领了2头猪和3头驴。
  如今,赵志军的圈里有母猪两头,驴七头,靠着繁育小猪和驴仔卖钱,“我去年卖小猪挣了两万多元,卖了两头驴挣了一万五千元,去年总共收入三万多元,是我这么多年来收入最多的一年。”赵志军高兴地说道。
  四年,一千多天,杨广西了解村里的每一户人家,每一条道路,每一项产业。如今,村容村貌美了,基础设施好了,产业发展富了,乡亲们笑了。杨广西说,“能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到村民,让他们改善生活,过上好光景,是我最大的工作动力。”
  

“把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
——记安塞区坪桥镇高家湾村第一书记边防
通讯员 潘燕燕 记者 朱佳雨

  2021年8月,安塞区果业技术服务中心干部边防被单位选派到坪桥镇高家湾村担任第一书记。虽然成为驻村书记的日子并不长,但他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高家湾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当好产业发展“策划人”
  高家湾村地处坪桥镇东南方向,地理位置偏僻,条件十分艰苦。“作为村上的第一书记,干工作首先要理清思路。要想真正为村上做出成绩,为群众谋到实际利益,就一定要让群众说话,而且是说真话、实话,甚至是气话、恼话,要让群众首先参与进来当这个‘家’。”所以从驻村的第一天起,边防就把熟悉情况、摸清家底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步。登门入户走访,摸实情,与村民拉家常、交朋友,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逐步将自己打入村民的“圈子里”。
  “说实话,这个村的村集体状况十分不好,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我想着首先就应该发展一批劳动致富能人,通过党员和这些致富带头人的传帮带,来转变群众过去的等、靠、要和安于现状的落后的小农思想,进而来谋划全村脱贫奔小康工作。”边防对记者说道。
  为了更好地方便群众联系,边防和村两委班子一起印发了“便民服务联系卡”给村民,仔细研究高家湾村的自然环境、组织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情况,从而制定出了以“苹果产业为主,家庭小型养殖、小杂粮种植”为辅的经济发展思路。
 
 当好产业发展“服务员”
  高家湾村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清晰了,那接下来就该放手干了。“说实话,我作为一名从业10余年的苹果技术专家来讲,对发展苹果产业看得尤其重,所以一到村上,我就忙着深入果园,查看果树长势和存在的问题,将最新的果树管理技术传授果农。”边防说道。
  “边书记自从包扶我们村,我是感觉‘沾大光’了,虽说原来也是一直种果园着了,但在修剪和管理上还是个‘门外汉’。边书记一来,就带着技术人员到我的果园里又是锯大枝又是间伐,整个一通大修剪,整个果园通风透光的问题就解决了,相信这么一改造,今年的苹果品质量肯定会有很大提高。”高家湾村村民徐海清高兴地说道。
  “去年的苹果受了冰雹的影响,又加上疫情,我的5万多斤的苹果眼看就要烂在家里了,把我急得没办法。多亏咱们的边书记通过自己的个人关系给我们联系了渭南的果商来村上收购,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高家湾村脱贫户罗光连说。
  苹果产业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的同时,高家湾村的村民还想着种大棚来增加自己的收入。边防了解到这一情况,多次带村民去发展好的产业点学习参观,实地了解大棚产业的收支情况,同时与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联系对接,争取将大棚项目落实到高家湾村。“通过上级部门实地考察,预计今年在八里湾村修建第五代标准化大棚2200余米,目前,前期准备工作都已经到位,就等天暖地融开工建设。”边防开心地说道。
  据了解,高家湾村还有一片150亩的集体经济‘翡翠梨园’,是延安市第一块儿‘翡翠梨’示范基地,今年开始零星挂果,预计明年就能实现全部挂果。
  高家湾村“致富带头人”李天兵说:“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给我们村上10余万元的帮扶资金,这些钱全部用在这150亩梨园施肥、病虫害防治管理和全村果园的春、夏两次常规农药喷洒上面,既解决了我们果农的用药、追肥等投资成本问题,又能多增加一项收入,真是‘喜上加喜’,以后我们农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2021年,边防积极协调乡村振兴项目,通过与区乡村振兴局对接将村上的450余亩果园项目入库,包括老园提升改造、防冻建设、果园上水、园内生产道路、机械化作业等这些项目,预计在今年全部开工实施。“相信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对会村上的苹果产业长期发展奠定更多的条件。”边防对高家湾村今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一趟趟走家串户,关心群众苦乐冷暖;一次次交流谈心,倾听村民心声诉求,一回回辛勤奔波,真心真情为民办实事;一个个为民项目,亲力亲为振兴乡村……边防驻村工作已经有了好开头,谈起以后的打算他这样说道:“把实事办在田埂上,办在群众心坎上。”
    

“牛劲十足”奔富路
通讯员 吴静 记者 朱佳雨

  初春时节,走进安塞区坪桥镇石圪台村刘生永的养牛场,他刚打扫完牛舍,开始给牛喂饲料,牛棚里大牛、小牛的叫声,加上机器的轰鸣,声声入耳,犹如“春天的交响曲”。一头头毛色发亮的黄牛正在低头进食,十分惬意。
  今年66岁的刘生永是安塞区坪桥镇石圪台村的村民。近年来,他依托产业扶持政策,紧紧抓住市场机遇,积极发展肉牛养殖产业,靠着小黄牛奔上了致富路。
  2018年,刘生永在村两委干部的劝说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购买了8头小黄牛,走上了“养牛之路”。经过4年多的辛勤付出,现在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刘生永的牛场有10头大牛,其中有3只怀孕的母牛,还有3头小牛。
  刘生永掰着手指算起了账:“一头母牛,下一个牛犊,喂到半年以上,能卖到13000块钱,去掉成本,大概能挣9000元左右吧,去年收入10万多元,今年又卖了三只中等大小的牛,卖了一万多,一年牛粪也被收集出售,还能收入5000多元,这一年的收入十分可观。”
  别看刘生永的养殖场现在“牛劲十足”,但在养牛初期,因为缺乏养殖经验,他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一度想要放弃养牛。
  “刚开始决定养牛的时候,心里头很慌,刚从外面打工回来没有多少钱,也没有养殖的技术,害怕养不好,村干部多次来我家,了解到我的困难后,帮助我从小额贷款上贷了4万元,又多次派技术人员上门指导,从饲料、管理、看病等各个方面提供帮助,我的心也慢慢踏实了,也有信心了。”刘生永一边给牛喂饲料一边告诉记者,“以前,我趁着身体好,每年都到县城周边打工,没有手艺,只能干一些苦力活,一年就能挣个2万多元,只有过年能回家,家里全靠婆姨管理,我什么忙帮不上,婆姨常常电话上抱怨,现在我在老家回来搞养殖,政府大力支持,还提供帮助,我既能在家门口挣钱,又能照顾家里,娃娃们也不用担心我一年在门外受苦,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今年,我还想着再上几头母牛,好好地把我的牛场经营好。”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石圪台村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黄牛养殖、牧草种植、小杂粮种植等产业,通过这几年的发展,石圪台村养殖业发展在硬件设施、群众基础、饲草资源、金融政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提升。目前,石圪台村有养殖户有18户,养猪100多头、牛80头、羊1500头,在高山地区发展畜牧业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开始经验不足、农户不愿意养殖,到现在定期的技术培训、农户自愿自发养殖,2021年该村农民人均年收入113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