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23日
干学伟
人物介绍
干学伟(1917—),浙江宁波人,电影编导、电影教育家。曾导演影片《内蒙人民的胜利》《沙家店粮站》《沸腾的群山》等。

  到延安前
  干学伟1917年1月出生于宁波市,自少年时起就热爱话剧,积极投身进步话剧的演出。由于战乱,在上海和宁波两地辗转求学,上到高中已经换了10来所学校。1932年进入上海麦伦中学学习,在那里度过了6年时光,并接触左翼文艺运动,开始了文艺之路,对左翼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2年到1937年,他参与演出了很多戏剧,其中光是田汉的作品就有10多个。最初演的一部戏是话剧《放下你的鞭子》,17岁时与人民音乐家聂耳同台演出聂耳自导自演并作曲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1937年上半年,上海30多个大中院校联合义演赈灾,干学伟参加了未名剧社的《王三》和于伶创作的《酸枣》等演出,之后回到家乡。
  七七事变后,干学伟又回到上海,并准备奔赴陕北。在上海他参加战地服务团宣传队第六队,当导演。宣传队共有15个人,其中有中学生、护士、留日作家、诗人、报纸主编等,他们到难民收容所、伤兵医院、学校等地演出,做宣传工作。10月25日,他们离开了上海。1937年到1938年,他们从宁波走到慈溪,再到绍兴、义乌、金华、衢州,还到长沙曹亮老师家,见到了徐特立和田汉。之后,干学伟向人借了五十块钱,又向家里要了四十块钱,出发去延安。
   延安时期  
  1938年3月,干学伟到达延安,还没有正式开始在鲁艺学习,就排演了《希特勒大闹疯人院》,在其中扮演一个只有一条腿的老头。鲁艺建立的初衷是为我党培养文艺干部,干学伟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第一期学习,上了3个月的课后,便开始实习,一边体验生活,一边丰富表演经验,并做抗战宣传。实习结束后回到鲁艺,一边学习,一边开始担任助教,排演剧目,同时研究苏联的表演艺术。
  1939年,他毕业后留校任表演课助教,同时在鲁艺实验剧团任团务委员、演员。同年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6月,鲁艺举办部队文艺干部训练班,干学伟曾去讲表演艺术课。1942年初,他在话剧《带枪的人》中饰演列宁,在延安引起了轰动,获鲁艺创作年会甲级奖。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干学伟没有接到请柬,是周扬直接通知他参加座谈会的。他当时才25岁,由于在鲁艺教学演戏,表现优异,特别是扮演了列宁,才有了参加这个会议的机会。
  离开延安后
  1944年,干学伟来到了绥德地区,在地委书记习仲勋领导下,以文艺为武器参加抗日斗争。1947年2月,他曾参加春节秧歌宣传,演出秧歌剧《红缨枪》、快板《四财主》及《推小车》等。1948年2月,西北文工团和绥德文工团合并,分为一、二两个团,干学伟任二团导演。他千里跋涉来到了东北革命根据地,参加东北解放区的土改、剿匪斗争,后调到了东北电影制片厂任电影导演,步入影坛。
  1947年,他导演了哈尔滨淞江省文工团演出的歌剧《火》,受到东北局嘉奖。1948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编导,1949年至1950年导演影片《内蒙人民的胜利》,影片在捷克斯洛伐克第七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电影编剧奖。1954年导演了根据作家柳青小说《铜墙铁壁》改编的《沙家店粮站》。1955年起,他开始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任教。1955年冬,任苏联导演鲍·格·伊凡诺夫讲学的电影导演进修班的专家助手、教研组组长。1956年夏,任导演系第一任主任教师,开创了中国电影导演专业教学。1957年10月,任中苏合拍电影《风从东方来》的中方总导演兼编剧。1961年起任教授,同年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为我国电影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1961至1962年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导演。1964年,改编并导演了《小二黑结婚》(与石一夫合作)。1965年导演了舞台纪录片《售票所故事》。
  “文革”十年,他中断了创作,后于1975年导演了故事影片《沸腾的群山》。1978年参加了南斯拉夫的普拉电影节,同年夏调回北京电影学院任电影编剧培训班主任。1983年率电影代表团参加莫斯科电影节。1985年被邀为内蒙电视连续剧《王敬斋》的顾问。曾创作两部电影文学剧本并撰写电影理论文章、影评约30万字。1985年离休。干学伟曾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名誉理事,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电影导演协会荣誉会员。198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授予“对新中国电影摇篮昌盛繁荣的奉献”荣誉证书。1992年获得北京电影学院最高成就奖“金烛奖”。1994年获得中国电影导演协会颁发的“荣誉会员”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