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点绿成金”,让百姓捧上“金饭碗”
——黄龙县发展生态产业工作纪实
瓦子街镇香菇种植鼓了百姓钱袋子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游客在风车小镇前起舞
小蜜蜂舞出“甜蜜曲”
  通讯员 窦可军 记者 常青
  如今,驱车行走在黄龙县各乡镇的路上,新修的道路、广场等基础设施,还有新建起的光伏发电站、农业基地,村民发展的中药材种植、中蜂养殖等产业,无一不在述说着黄龙的变化。
  优势产业“引进来”,特色产品“走出去”,一进一出之间,就是整个生态产业发展的关键词。现在,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致富的门路拓宽了;未来,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特色景点周边的老百姓更能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
  近年来,黄龙县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着力壮大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三大动能,让生态农业更加“高质效”,生态工业跑出“加速度”,生态旅游呈现“新热度”。
   1 多元农业五彩缤纷
  黄龙是“中国核桃之乡”“中华蜜蜂之乡”。近年来,全县巩固提升苹果、核桃、中蜂、中药材产业,引导群众发展蔬菜、食用菌、大闸蟹等短平快增收产业,产业格局不断优化升级,为群众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在第二十八届杨凌农高会上,黄龙县的中药材以及衍生产品吸引了众多目光,不时有人在展台前咨询中药材的种植、市场需求、价格等情况。
  界头庙镇农康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治全介绍说,中药材是黄龙的特色产业,与传统的农作物相比,受天气影响小,劳动力不强,经济价值高,种植前景好。他指着展台陈列的一小盒黄芩茶说:“一盒的销售价是60元到70元,价格非常可观,我们还在不断探索深加工制品,希望能将黄龙中药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圪台乡马场苜渠村村口立着一块牌子:引药入田,种药上山。牌子后面是占地25亩的苜渠中药材育苗繁育党建实验田。实验田分六个区域繁育品种,有芍药、苍术、羊红膻、五味子、白术、麦黄草,约5万株药材苗木长势良好。
  据了解,马场村群众种植药材,按照市场价格测算,平均每年每亩增收3000元至8000元。目前,圪台全乡中药材种植规模已达到1490亩。下一步,将在长村建立第二个中药材实验田,同时在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支持,合力将圪台乡打造成全县首个“药材之乡”。
  目前,黄龙县中药材种植已形成“一园区四基地”的格局。一园区指黄龙县中药材产业园区,四基地指小寺庄、瓦子街、圪台、石堡镇4个中药材种植基地。黄龙不断培育中药材新型经营主体,对种植户进行技术示范、服务指导、带动引导,推动中药材产业不断发展。
  “发展中蜂养殖是对本土蜂种的保护,也是打造绿色经济的有益实践。目前,黄龙县有1700多户中蜂养殖户,建成标准化中蜂养殖示范场31家。全县养殖中蜂9.2万箱,年产蜂蜜近1500吨,农民人均增收近2500元,实现产值超7480余万元。”2021年9月28日,“2021地理标志三秦行”采访团来到黄龙县利峰蜂业有限公司中蜂养殖基地,黄龙县养蜂试验站副站长方冲伟这样介绍。
  除了蜂蜜,黄龙核桃也是一款“明星”地理标志产品。多年来,黄龙县坚持核桃产业主导地位不动摇,在稳步扩大核桃栽植规模的同时,把加强管理摆在突出位置,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使黄龙核桃产业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目前,黄龙县核桃面积达28万亩,其中良种核桃面积24万亩,挂果面积15万亩,人均核桃面积8.7亩。
  为充分保护、运用和开发地标品牌,让“黄龙蜂蜜”“黄龙核桃”卖得更好、走得更远,黄龙县出台了一系列生产标准,并不断强化市场监管,将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理念渗透在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加快提升产品品质,着力打造品牌“地标”、活力“地标”,助推区域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小蜜蜂舞出“甜蜜曲”、小核桃成就大产业,不仅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可观收入,还间接保护了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如今,黄龙县正以绿色兴农、质量强农、品牌富农为目标,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构建了以苹果、核桃等林果经济为主导,中蜂、大闸蟹、食用菌、中药材等林下经济为补充的生态农业体系,让农民群众的小康生活更富足、更和美。
  黄龙围绕“4+X”产业体系,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后整理,苹果、核桃、中蜂、中药材规模分别达到11.8万亩、28万亩、9.2万箱、2万亩,高山冷凉蔬菜、食用菌、大闸蟹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建成4.0智能选果线4条、冷气库4.3万吨、标准化蜂场36个、中药材基地4个。新增家庭农场125个、农业专业合作社64个,4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持续发展壮大。
   2 新能源产业潜力迸发
  在黄龙的山巅上,高耸的风电扇叶迎风转动,将清洁能源送给千家万户,也给翠色欲滴的黄龙增添了几分灵动。中电投崾崄50MW风力发电站一期工程于2020年11月9日竣工并网,年发电量为1.05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4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约155.63吨。
  黄龙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工业成为制约黄龙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短板。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思路,依托丰富的风能(平均风速在每秒5.6~6.2米)、光照(年平均日照时数2957.5小时)资源,确立了以新能源为主的生态工业发展思路,利用“十三五”和“十四五”两个五年时间,打造“新能源项目建设基地”和“绿色能源示范县”。
  位于瓦子街杨村川新寺村的瓦子街10MW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建设项目基地,一排排太阳能发电板整齐有序排列,收集、蕴藏、转化、输送着来自大自然赠予的纯天然能量,点亮夜晚的万家灯火。
  该项目年发电量为1200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955吨,减少烟尘排放量约77.51吨。无论从生态效益还是经济效益来看,黄龙县瓦子街10MW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项目、中电投崾崄50MW风力发电站都是前景可观的新能源工程。
  据悉,截至目前,黄龙县已建成并网新能源项目11个,总装机规模461.6MW,其中6个光伏 项目211.6MW,5个风电项目250MW。在建新能源项目4个,装机规模450MW,目前进展顺利。新能源的异军突起成为黄龙“零污染”发展的新亮点。
  黄龙把新能源产业发展作为强县富县的重要突破口,加速光伏、风电项目建设,新能源总装机容量511.6MW,“十四五”末将达到3000MW。届时,新能源年发电量将达到42.44亿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47.1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约18614.6吨。
  在此基础上,生物质能推广试点有序实施,生态工业园区功能更趋完善,产业集群化发展成效明显,正能生猪养殖、有机肥厂等项目建成运营。黄龙县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线,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底线不退让,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推进民生改善,一个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的美丽生态黄龙正款款而来。
   3 文旅产业繁花似锦
  近年来,黄龙县以文旅融合为统领,优化升级生态旅游产业。黄龙山4A级景区、澽水源省级旅游度假区获批,2镇4村入选全省旅游特色名镇、示范村。树顶漫步、锦绣黄龙、全民冰雪运动乐园等景区,印象圪崂、梦中梁家河、偏石民俗村等旅游乡村,龙城新天地、白马滩漂流等景点成为生态旅游的好去处。
  黄龙县逐步构建了以康养度假为主线,科普研学、休闲体育、绿色培训为支撑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先后荣获“全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西北最美避暑胜地”“陕西省旅游示范县”“陕菜之乡”等称号。
  黄龙县常态化开展“黄龙过大年”、“爽游黄龙旅游季”、红叶节、漂流节、冰雪运动节、山地自行车赛、65KM超级越赛、弹弓王争霸赛、黄龙山徒步大赛和冬季滑雪运动、青少年越野滑雪锦标赛等公共文化系列活动和特色体育赛事。成功举办了2021黄龙县文化旅游推介会,围绕“中国旅游日”,推出一系列文化旅游惠民措施。同时创作发布了《黄龙情歌》《我要去黄龙》等文旅歌曲15首,拍摄宣传黄龙生态文化的电视剧3部,创编现代豫剧、音乐快板、小品、舞蹈作品50余个,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艺生活,助推全县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黄龙县以生态促进旅游升级,塑造品牌构建“新格局”。聚焦“西北第一个国际慢城”定位,高标准引进发展康体养生、旅居养老等产业,深化与大型企业合作,加快推进吉家河、悠然山居等康养项目,巩固康养度假在生态旅游中的主体地位。
  黄龙以打造“慢城黄龙”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抓手,着力构建以康养度假为主线,科普研学、休闲体育、绿色培训为支撑的全域旅游格局。突出生态旅游引领性地位,形成了以城区为核心,以黄龙山国家4A级景区和澽水源省级旅游度假区为支撑,以树顶漫步、锦绣黄龙、白马滩漂流等景点和偏石、梁家河、圪崂等旅游乡村为补充的全域旅游基本框架。2021年,共接待游客199.5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9亿元。
  黄龙的发展,是生态的、可持续的,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无论是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还是生态旅游,都让我们直观地看到,坐拥一方青山,守好一汪绿水,收益也将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