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从“群众期盼”出发到“群众满意”落脚
——市政协委员热议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记者谷嫦瑜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在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分组讨论中,各界委员围绕城乡融合发展畅所欲言,谈成绩、说问题,提建议、出对策。大家一致认为,城乡融合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百姓期盼已久的民生工程,应该多倾听群众的声音,多考虑群众的需求,才能真正推动我市城乡融合发展。
  分类施策 均衡推进 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水平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手棋,突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提升五个重点,统筹规划,精心部署,强力推进,收效显著,呈现出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归场(站、坑)、农村生活污水基本归场(池)、农村“厕所革命”基本到户、农业生产废弃物有效转化、村容村貌大幅提升。
  “有很大提升,但是仍存在方法单一,创新少,治理效果不平衡,城镇山村差距较大等问题。”市政协委员古秀娟说。
  古秀娟建议,要分类施策,均衡推进,部署上要切合实际、鼓励创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宏观指导上应分类施策,制定中长远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务必符合客观实际,切忌“一刀切”。城镇、中心村、交通沿线村庄,应一如既往坚持传统和现有方法统一规划、久久为功、不可松懈。拐沟村、偏远山村、吊庄户等交通不便的乡村,宜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要统筹兼顾,一体推进,方法上要抓综合、综合抓。县乡政府应根据本地工作实际,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一体推进,抓综合,综合抓。注重捆绑项目资金,要与农业农村、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巩固、乡村振兴、创卫创文、精神文明建设、各类专项治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注重村庄规划编制实施,注重宣传引导,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引导村民自治机制,约束规范村民行为习惯。
  挖掘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迈入快车道
  五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南泥湾开发区按照“统一规划、基础先行、民生为本、生态为要、产业兴镇”目标要求,自力更生、创新发展,把从前的“小乡村”变成了如今的“好地方”,基本实现了第一阶段确定发展目标。
  延安南泥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康淑娟说,南泥湾发展潜力巨大,但还需要继续挖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才能迈入乡村振兴快车道。
  康淑娟建议,要依托战略资源和品牌优势,打造品牌经济赋能聚集区。支持开发区发展“中国品牌南泥湾计划”,依托我市特色资源优势、搭建品牌合作平台,用“南泥湾”三个字给产品文化赋能、科技赋能、品牌赋能,把精神势能转化为发展势能、品牌效益转化为经济效能。依托农垦资源和生态优势,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依托红色资源和历史优势,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依托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让学生享受公平教育 全力加强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
  目前,我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让每位学生都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是大家共同的期盼。
  “延安市区以及各县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象较为明显,城市‘大班额’与农村‘空巢’现象突出。”吴起县第九幼儿园园长冯姝说,因为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等都存在绝大差异,全力加强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迫在眉睫。
  冯姝表示,形成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教育管理缺少一体化思维,教育一体化在管理、投入、人事等制度上存在一系列瓶颈局限。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她建议,应建设城乡一体化学校,实行“同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将名校与薄弱校的合作从过去单方向的“扶贫”性质转变为共同发展,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真正做到城乡教育机制的一体化、城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体化、城乡教育资源整合一体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