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磊 吴江宏 宋慧 刘院琴 钱小青 乔录 高鹏程 靳玲玲 屈锋 高健磊: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近年来,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粮食产量逐年稳定增长,蔬菜产业不断攀升,苹果产量、畜牧业生产创历史新高,现代农业设施快速发展,产业收入占比增至农村居民收入的60%以上。下一步,如何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高健磊委员建议,聚焦市域优势产业,强化总体布局,完善政策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全域、全产业链整体高质量发展。强化特色农产品的就地深加工、精加工,打造特色品牌,以特色品牌引领包装、仓储、销售、运输、农村电商等关联产业,切实提高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度。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坡改地等改造项目,规范农业作业标准和社会化服务价格,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实现农业产业质量效益与长远发展统筹兼顾。强化县域、镇域协同配套,积极引进并充分发挥大型国有企业的规模化经营优势,引导小农户、散户积极融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党建引领,发挥村党支部、党员干部的作用,做好机动地经营权管理整治等基层基础工作,确保村级基本收入长效稳定。
吴江宏:推进全市康养休闲旅游产业发展
我市康养休闲旅游产业资源丰富、区位优越。近年来,各县区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全市康养休闲旅游产业全域扩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吴江宏委员建议,要始终把“绿水青山好空气”作为我市发展康养休闲旅游的最大资本和最大优势,大力推动持续、协调、绿色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发展机制,为康养休闲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综合环境。明确发展定位,做到高端策划、科学规划,精心编制全市康养休闲旅游发展规划,兼顾市内经济、市场、文化和习俗等要素,确保开发、建设、运营等统筹规划、精准实施。丰富康养休闲旅游内容,注重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体验性和舒适性,提高康养旅游产品的质量。遵循康养休闲旅游发展规律,结合市场需求情况,提高对各个目标市场的吸引力,增加我市康养休闲旅游品牌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联动融合,形成康养休闲旅游多点开花的生动局面。积极推进康养文化体系建设,全面挖掘全市风景旅游、人文地理、交通生态文化中的康养休闲旅游元素,找准康养定位点,宣传推广康养文化,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全方位推进全市康养休闲旅游产业发展。
宋慧:做实全民健康大文章
我市“健康延安”建设工作开展以来,群众健康理念大幅提升,就医条件显著改善,健康水平稳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但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健康延安”建设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此,宋慧委员建议,为确保“五大健康板块”落地落实,各县(市、区)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落实,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工作人员,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深化大健康理念,以健康细胞示范建设和健康素养66条科普宣传为重点,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城乡居民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在机制保障上,要加快“医教融合”通道的建设和完善,优化服务,将健康建设融入政策制定之中,细化大健康举措,支持设立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试行“巡回医疗”制度,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制定考核机制上,党委、政府要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制定完善考核政策,强化督导检查和监测评估,总结经验、奖优罚劣,开展健康延安建设民主监督,落实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统筹提升健康延安建设各项工作水平,做实全民健康大文章。
刘院琴: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助推延安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紧跟中省国资国企改革步伐,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市属国企集中统一监管,将现存的90户企业重组整合为16家企业集团。
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刘院琴委员建议,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市属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分类发展。通过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扩大有效投资,提升盈利能力,不断推动市属国有企业向质量效益更高、布局结构更优、创新能力更强、债务结构更合理、发展活力更足等方面发展。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优化国资布局和结构调整,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健全过程性穿透式国资监管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快政府投融资平台整合,加强国资运行监管评价,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坚持党的建设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同步谋划,持续推进。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加强企业纪检监察、审计、监事队伍建设,坚持一企一策,下大力气防范化解债务风险,通过政府赋能、企业自救等强有力的手段,不断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钱小青:让红色教育培训成为延安经济新引擎
大力开展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和部署的一项重要政治工作。近年来,我市丰富的红色资源吸引了大量非公经济人士来延培训。如何进一步把延安打造成为全国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高地,让红色教育培训成为延安经济新引擎?
钱小青委员建议,将开展非公经济人士教育纳入政府重点工作,深入研究延安精神与企业家精神在内涵上的契合点,以及当前对企业家克服经济、疫情等压力的时代价值。成立专门机构,组建专业化队伍,加强培训、统一领导、统筹谋划,建设“延安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培训学院”,开发适合非公经济人士特点的完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打造具有明显竞争力的优质教育培训品牌。举办高水准民营企业家论坛,不断增强广大企业家对延安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吸引优秀知名企业家来延投资兴业,实现红色培训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转化,使红色教育培训成为带动延安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乔录:推动延榆一体化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近年来,我市紧扣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自身实际,突出创新驱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助力全省谱写发展新篇章。
加快推动延榆一体化发展,将为陕北区域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新机遇。乔录委员建议,加速陕北区域高质量发展,必须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着力点,结合延榆两市发展实际,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省级层面建立协调议事机构,协调解决规划编制、平台搭建、园区共建、政策争取等有关问题,借鉴国内“飞地”园区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延榆产业园区合作,在区域资源共享、城市功能对接、优势产业和产业链共建、交通衔接转换等方面统筹发展。在产业体系构建上,以中省市“十四五”规划为基础,在提升能源产业高端化、推进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转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产业类项目和制造业项目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把陕北地区建成“世界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红色旅游首选地”为目标,构建具有陕北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加快建立常态化就业供需对接协调机制,根据产业规划制定就业培训计划,落实国家和省上各项就业创业政策,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及居民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领域的服务、保障,将政治高地、资源高地优势转化为政策高地、创新高地、创业高地的发展优势,实现延榆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加速陕北区域高质量发展,为陕西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高鹏:抓好示范,走出一条具有延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我国从2021年起,专门设立五年过渡期,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此,我市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强力推进,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给予大力支持,全市脱贫成果得到高质量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起步。下一步,如何全面巩固拓展我市脱贫攻坚成果,走出一条具有延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高鹏程委员建议,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严格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开展好日常排查、定期排查和集中排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不让一户一人返贫致贫。要按照国家乡村建设规划、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五年行动规划要求,编制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规划,绘制乡村振兴路线图,制定时间表,有条不紊推进落实。要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一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工作,同步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建设美丽宜居新乡村。要抓好一批示范,不断总结宣传推广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市乡村振兴深入开展,走出一条具有延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靳玲玲:不断巩固提升我市公共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建设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部分领域还存在短板和不足。
靳玲玲委员建议,应按照公卫机构建设标准,加大投资力度,补齐基层公卫基础弱化、设备老化的短板,尽快解决实验室、消毒消杀设备、流调装备等硬件不足的问题,做好公卫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公卫领域的供给质量,加快公卫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疾控信息系统、公卫服务系统和医疗业务系统资源共享,不断提升公卫服务效率和质量。依托在延高校的教育培训资源优势,以中医、检验、传染病、公共卫生等人才需求为导向,探索实施面向本土学生的定向培养模式,从源头补充和稳定公卫人才队伍,探索适合公卫服务队伍发展的薪酬保障制度,建立一支反应及时、拉得出、用得上的公共卫生专业化应急队伍。要以基层为重点,加快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构建以市、县两级疾控中心为龙头,综合医院为骨干,乡镇卫生院为桥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多级疾病防控体系,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形成工作合力,推动优质公卫资源向基层延伸。继续优化市、县流调队伍,提升流调能力,强化市县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网络、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重大疫情救治相关学科建设,织牢全市疫情防控网,不断巩固提升我市公卫综合服务能力。
屈锋: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构建更具吸引力的产业生态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是吸引企业家投资创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营商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为助力我市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屈锋委员建议,要进一步提升市营商环境建设领导小组规格,在市行政审批局及发改委相关科室基础上,建议成立市营商环境建设局,全面负责营商环境建设规划、制度、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工作。构建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等构成的市营商环境常态化监督检查和评价体系,健全营商环境建设行政治理与监督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责任追究机制,提高窗口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对口联谊,及时研究解决企业困难,更加重视安商稳资工作。增加本土正规金融市场供给,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强对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项目上给予优惠和支持,减轻企业用地负担。更加注重产业链延伸与拓展,在招商引资中树立全产业链思维,依据延安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定位,补链、扩链和强链,形成更具吸引力的产业生态,强化延安境内各工业园区之间、各企业之间的功能互补与横向联系,充分发挥产业关联效应。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信息“一网协同”,着力营造更加规范有序、公开公平的营商环境,确保各类市场主体都能同等享受法治的保护和政策的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