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在鲁艺(前左二) 编者按:
马达(1903—1978),原名陆诗瀛,又名林杨敬。广西北流人,版画家。版画作品有《轰炸出云舰》《侵略者的末日》《推磨》《窑洞》《汲水》《保卫大西北》《饥之奔流》《炼钢工人》等。
到延安前
1903年5月9日,马达出生于广西北流县新丰大村一户贫穷的农民家庭,从小爱好绘画和雕刻。在山上放牛干农活时,常常砍根木头雕刻人物头像。直到二十岁,马达才有机会进入北流中学读书。他特别珍惜难得的机会,读书比别人都刻苦勤奋,更没放弃喜爱的美术。与此同时,他结交了一些地下党朋友,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中学毕业后,马达的大伯发动族人凑钱送马达进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学习西画。
1927年12月11日,马达在广州参加了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共产党人领导的广州起义。在激烈的战斗中,马达腹部中弹受伤,转移到上海治疗。后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毕业后,他到党领导的全国海员总工会宣传部工作。1930年,马达加入了以鲁迅、郁达夫为首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党团书记,积极参加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
1933年2月,马达等人联合北京、苏州、无锡、杭州等地美术学校的学生在上海举行“为援助东北义勇军联合画展”,展品义卖作为捐款。同年6月,举办“春地美术研究所春季展览”,得到鲁迅的支持。7月,马达在一次群众集会上被捕。出狱后失业,衣食无着,但仍然坚持留在上海继续从事木刻和漫画创作。他和上海进步美术团体联合筹备宣传抗日的“国难画展”,并经常在上海的《读书生活》《现代杂志》及《申报》等进步报刊上发表木刻作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马达赴武汉,并发起组织了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
在上海、武汉和延安的初期,马达的木刻主要是学习“欧洲的新法”,取材于抗战的《轰炸出云舰》(1938年)是其代表作品。
延安时期
1938年马达来到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同时他努力尝试新的创作方法,成为“延安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中《侵略者的末日》(1941年)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1940年6月,鲁艺举办部队文艺干部训练班,马达曾为之讲木刻艺术。
1942年1月,马达参加河防慰问团,前往黄河沿岸,慰问守卫河防前线的将士。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遍走绥德、米脂、吴堡和葭县等地举办音乐会、展览会多次。
1942年以后,由于大量地接触了陕北地区的民间美术,马达的艺术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木刻从学习欧洲版画的技法渐渐地转向了民族化单线的表现形式。其作品有《推磨》《窑洞》《汲水》等。尤其是《推磨》,应该说是他在四十年代延安时期的代表作品,和他以前的作品相比,远离了国外木刻的影响,充满了中国本土风格和气派。
在延安期间,马达富有情趣的小创举常常令人耳目一新。他把自己的名字“马达”两个字刻在他窑洞的门楣上,木柱上还刻着鲁迅语录。他在东山鲁艺教员宿舍的窑洞门前挖了个很深的圆坑,移来一株两米高的洋槐。又将门口两侧的黄土层削成方方正正的台阶形,铺上光板羊皮大衣,就成了舒适的“土沙发”。还移来一棵野藤,沿着一个木支架向上攀爬,有绿叶倒垂下来,给窑洞增添了绿意和温馨。半个月后,洋槐开出了一串串的白花,整个东山教员住宅区都荡漾着沁人的芳香。人们把这块小小的土地命名为“马达花园”,教员们有空就来这里闲聊。
离开延安后
1945年9月20日,马达随艾青领导的鲁艺华北文艺工作团前往张家口。
1949年,马达担任天津美术界的主要领导工作,他带领文艺处的干部们分头走访了陈少梅、刘子久、刘奎龄等当地的画家。马达对天津的民间艺术很注重保护,曾专程到杨柳青镇拜访杨柳青年画的老艺人戴少臣,还走访了“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先生。1949年11月21日,天津美术工作者协会成立,马达当选为主席。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马达曾两次奔赴朝鲜,深入前沿阵地采风和写生。
1955年春,马达回到天津。经历了战争的马达,其画风又透出了和平的信息,钢笔画《春到人间》就是他这时的作品。画面上一位美丽的少妇抱着可爱的孩子,代表着人们对和平春天的向往。马达创作的许多美术作品都积极地配合了当时的革命斗争,受到美术界的推崇。他一生中曾十一次面见毛泽东,聆听教导,真诚为人民创作。
1966年“文革”期间,马达受到严重冲击,1970年被定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开除党籍,流放到天津西郊。1978年4月初,马达留下“鞭痕刀伤不邀功,黑白颠倒却难容。风雨折磨无所惧,定为真理煞妖风”的诗后,于4月18日在天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