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马加(1910—2004),原名白永丰,笔名白晓光、马加。辽宁新民人,原籍山东登州。满族,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江山村十日》《红色的果实》《北国风云录》《血映关山》《在祖国的东方》《滹沱河流域》《登基前后》,中篇小说《开不败的花朵》等,另有《马加散文选》《马加文集》等。
到延安前
马加1910年2月27日生于辽宁省新民市辽河东岸的弓匠堡子村。1925年进入新民文会中学读书,五卅运动时曾参加学生罢课。1928年秋,考入沈阳东北大学,接受进步思想和革命文学的影响,开始阅读高尔基、鲁迅、郭沫若、蒋光慈的新文学作品,同年在《平民日报》副刊发表第一首诗《秋之歌》,并与同学合办文艺刊物。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到北平,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参加反帝大同盟读书会,1933年发表政治抒情诗《火祭》,1935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北平、上海的左翼刊物上发表作品,并与人合办《文学导报》《文风》《黎明》等文学刊物,创作中篇小说《登基前后》及短篇小说多篇。七七事变后,继续在关内做抗日救亡工作。并参加战地服务团活动。
延安时期
1938年马加到延安,秋季从陕北公学毕业,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文协工作,参加八路军文艺工作团,随八路军在太行山、晋察冀根据地体验生活、采访。1941年调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编辑、《晋察冀日报》副刊主编。1942年回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同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在延安期间,分别在《谷雨》《解放日报》发表短篇小说、散文等,1945年创作了延安地区第一部长篇小说《滹沱河流域》。
离开延安后
抗战胜利后,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1946年随同干部队返回东北,参加农村土改,在东北文协从事专业创作,主编《文学战线》;1949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任理事;1950年后历任东北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协辽宁分会主席、辽宁省文联主席、辽宁省作协名誉主席,还担任中国作协名誉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辽宁省政协常委、中共辽宁省委委员、中共十二大代表等职务。
1946至1947年,马加参加土改运动后,创作了中篇小说《江山村十日》,1949年出版。作品描写东北地区的土地改革。1950年,马加出版了中篇小说《开不败的花朵》,描写解放战争时期一支干部队伍在大草原上同敌人进行的一场遭遇战。这个时期马加的创作,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纯熟的大众语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两部中篇小说在全国第一、二、四次文代会上得到充分肯定。《开不败的花朵》被译成英、德、日、蒙四国文字。抗美援朝战争中,马加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后于1955年出版了以民工支援朝鲜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在祖国的东方》。农业合作化期间,创作了长篇小说《红色的果实》,之后还出版过多部小说、散文集。
“文革”期间,马加被下放到内蒙古宁城县的一个偏僻山沟劳动。“文革”结束后,1983年,他所著的以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流亡青年的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北国风云录》出版,受到广泛好评,获辽宁省政府文艺作品一等奖。1985年出版长篇小说《血映关山》,1996年发表了长篇回忆录《漂泊生涯》。1987年离职休养,2000年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2004年10月21日,马加在沈阳逝世,享年93岁。
(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