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群星闪耀延河边
——延安文艺座谈会参与者掠影
    ●方纪

  方纪
  人物介绍
  方纪(1919-1998),原名冯骥,笔名公羊子、方纪。河北省辛集市(原束鹿县)人。现当代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中篇小说《不连续的故事》,短篇小说《来访者》,散文特写集《长江行》《挥手之间》,长诗《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江东去》《三峡之秋》,文学评论集《学剑集》等。代表作《挥手之间》,记录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国共和平谈判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到延安前
  方纪1919年生于河北省辛集市(束鹿县)一个农民家庭。童年的方纪经常听外祖母讲一些民间故事与自身经历,对文艺产生了兴趣。1931年,方纪考入辛集中学。九一八事变后,曾参加中学生的请愿游行。1934年毕业,同年夏秋之间,方纪来到了五四运动的发祥地——北平,先在一家商店当学徒,后因反对售卖日货而被解雇。失业后曾给《益世报》写稿,后由曹盼之介绍到北京大学历史系旁听,此后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参加了魏伯、魏东明、牧风等共同集资创办的《泡沫》《浪花》两个文艺刊物的编辑和撰稿,并参加了北平地区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5年底,他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和天津市民的游行,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冀南中心地方队队长。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方纪接受组织派遣,回到家乡,在党的地下直南特委里工作,他的外祖母家就成了当时直南特委的一个联络点。方纪曾担任中共河北省深泽县、宁晋县、束鹿县三联县县委书记,东北军工委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政治委员。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奉命南下,曾在武汉、重庆等地与周恩来接触。历任中共湖北省委武汉青年救国团服务部部长,武汉、长沙、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干部等职。
   延安时期
  1939年,方纪从重庆到延安,进行短期学习后,初任陕北公学教师,后到文抗与陕甘宁边区文协工作,担任马列学院教员。1942年进中央党校,最后到《解放日报》担任编辑。在此期间,他曾多次听毛泽东的讲演,并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还曾亲自修改和增补了方纪为中央党校三部的墙报所写的文章。
  在延安,方纪与泰国华侨黄人晓恋爱。1940年初,黄人晓毅然离别家人回到祖国,同年春天辗转到达延安。黄人晓写了一篇题为《毛主席看望关向应同志》的通讯,发表在《解放日报》上。作品情节感人,文笔生动,方纪读到这篇文章后采访她,两人一见钟情。1942年8月1日,二人喜结连理。
   离开延安后
  1945秋,抗战胜利,方纪到承德,担任热河省文联副主席,参加土改工作团,写下了反映冀中人民抗日和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和中篇小说《不连续的故事》。从张家口撤退后,他又先后被调到冀中区党委宣传部、冀中文联任冀中文联委员,又在《冀中导报》等处工作。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后,方纪历任《天津日报》编委、文艺部主任、副刊部部长,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天津分会秘书长,中苏友好协会天津分会总干事,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天津市文联党组书记、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等职务。
  1956年春,方纪随长江三峡地质勘查队在长江中上游工作、采访,直至同年秋天。这次旅行,他写了《长江行》《到金沙江去》《三峡之秋》等散文。他的代表作《挥手之间》记录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国共和平谈判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文革”中,方纪受到迫害,被投入监狱,造成严重病残。“文革”后获得平反,1979年担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先后被选为天津市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届政协常委,市委第二届候补委员。
  1998年4月29日,方纪在天津逝世。

(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 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