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坚持人民至上,兜紧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新时代赶考路上的延安民政答卷
  记者 谷嫦瑜
  “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精准有力、特殊群体关爱帮扶扎实有效、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深化、基本社会服务完善提升……”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市民政工作会议上获悉,全市民政系统聚焦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千方百计兜底线、补短板、促发展,顺利实现全市民政工作“十四五”良好开局。
  社会救助兜底 巩固脱贫成果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去年以来,全市民政系统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成了覆盖16.74万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基本实现对低收入人口常态监测、快速预警、主动救助的闭环管理,兜底保障基础更稳固、成效更持续。全市1312名边缘易致贫户兜底保障率达82.7%,1072名脱贫不稳定户兜底保障率达86.6%,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在省内率先将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审批权下放至乡镇,全面推行“e救助”掌上办,最大限度方便困难群众。全年支出社会救助资金8.78亿元,将12.32万人纳入低保、4989人纳入特困救助供养,实施临时救助7.76万人次,织密兜牢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
  关爱特殊群体 夯实小康基础
  特殊群体也是全社会的一份子。我市认真履行未成年人保护牵头职责,推动市、县两级全部建立未成年人保护领导协调工作机制。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实现“跨省通办”,未成年人特困供养对象年龄从16岁延长至18岁,2500多名特殊困难儿童救助保障到位,做到应养尽养。进一步健全残疾人“两项补贴”认定和发放机制,全年发放补贴资金0.76亿元,惠及6.6万困难残疾人和2.42万重度残疾人。组织实施“救助质量大提升”“寒冬送温暖”等专项活动,妥善救助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6151人次。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经验在全省交流推介。
  创新社会治理 厚植为民根基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需创新需用心。去年,我市如期完成新一轮村(居)委会换届选举,99.11%的村(社区)实现“一肩挑”,班子结构更加优化、整体功能明显增强。安排建设了40多个城乡社区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推广“小微权力清单”等做法,推进社区减负增效,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建成市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开展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强筋健骨”“作用发挥”三大行动,有关经验在全省民政会议上交流。规范设立宝塔区新城和子长市秀延、栾家坪3个街道,完成陕甘界延安庆阳段和5条县界联检。全面启动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进一步规范福利彩票发行管理,引导推动慈善和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
  完善社会服务 顺应群众期待
  群众身边事,干部挂心头。近年来,我市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互融互进,互助幸福院覆盖80.6%的行政村,日间照料中心覆盖87%的城市社区,基本完成了省定目标。8个县级特困供养机构完成提升改造,兑现了市政府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建成市级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举办首届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培训了1500名养老护理员,有力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市社会福利院迁建项目主体封顶。加快补齐殡葬服务设施短板,全力推进市殡仪馆迁建项目。万花、川口殡仪服务中心建成投用,进一步完善惠民殡葬政策,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取得实效。婚姻登记实现全程电子化服务。
  面对新时代新任务,全市民政工作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及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锚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深化改革与破解难题相结合、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兜紧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创新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提升优化基本社会服务,以高质量的民政工作助力延安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