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半百,曾经的美好已然不在,记忆的刻痕愈发清晰。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童年,是寂寞的、单纯的、苍白的。在那个信息闭塞、缺乏视觉传播技术的岁月,小人书关照了一代人的童年,温暖了一代人的记忆。
小人书,也称连环画。黑白的纸页,小巧的开本,宛如邻家女孩,不傲不骄、简单朴素、沉静无语。她,如春天的雨,滋润了大地;如村前的河,清凉了心灵;如明亮的灯,照亮了人生。
那个年代,尽管家境贫寒,但天生与书有缘。既爱书又没钱购书,只能靠借。童年的玩伴,也有“阶级”,谁手里小人书多,谁的家境自然要好些。生产队比我长两岁的一个玩伴,其父在江西“吃皇粮”,手头积攒了不少小人书。于是,我成了他家的常客,软磨硬泡,借得书看。也许是他的优越感作祟,每次借书,颇有“嗟嗟”之势,并限定苛刻的还书期限,害得我在枯寂的深夜,挑灯夜读,一头扎于小人书的故事中。因多费灯油,常遭父亲呵斥,就差“凿壁偷光”了。也许是应了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书借多了,玩伴附加了条件——“以帮做家务抵借”,受心痒难耐的故事情节诱惑,只能悻悻而为,或帮着打扫场院、或帮着喂猪赶鸭。一个暑假下来,玩伴手中的小人书看了个遍。
开学了,发现同桌常有小人书。因同桌成绩差些,自然,抄作业成了借小人书的交换条件。他家离校近,中午回家吃饭。有时,下午上课前仍不见踪影,“思书心切”,常常跑到校门口张望,鹰眼般盯他手上是否有书。有,则欣喜若狂;无,则失望之极,一下午都不会给他好脸色。至今想来,确实是为难了人家,也不知背后到底有没有因小人书生发的不为人知的故事。看小人书,能借的,挖空心思借。借不到了,自己也买些,但不多。过年时,偶尔落个一毛、两毛的压岁钱,赶紧上街,买小人书回来。记得当年最便宜的8、9分钱,薄薄的几十页;最贵的3、4毛钱,有近200页。挣工分的年代,家长们把钱计算到“分”,哪有钱买书,因此少不了跟大人怄气。想看书,必须有“生财之道”。童年的我,晒蚯蚓干、捡楝树果、积蝉蜕,卖到药房,换个三毛、五毛,换回小人书,看完再与别人交换。所谓“自有自便当”,也就那么10多本小人书,竟成了童年最大的财富。看皱了,把它们一本本铺在席底下压平,再找地方藏起来,生怕被别人偷走,就如《吝啬鬼》中的阿巴贡一样。
有小人书的日子,寂寞的童年不再空白。《三国演义》《水浒传》《岳飞传》《李自成》《桐柏英雄》《林海雪原》《渡江侦察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福尔摩斯探案》……让我进入了一个辽远的、五彩的、充满想象的世界。《虎牢关》里,关云长功夫了得,温酒斩华雄;《隋唐演义》中,熊阔海气盖云天,双手托住大铁闸;《岳飞传》里,杨再兴武功超群,中计陷入小商河,被乱箭射杀,壮怀激烈,令人唏嘘;岳家军大战朱仙镇,岳云和李元霸的大锤,究竟哪个厉害……赵子龙和罗成的银枪,程咬金和李逵的板斧,出神入化、不相上下;要是吕布遇上隋唐排名第二的宇文成都,其结果又将如何……五虎将的无敌、岳家军的忠勇、九纹龙的疾恶、李向阳的沉着、杨子荣的机智、保尔·柯察金的坚毅、福尔摩斯的智慧……小人书里竟有那么多英雄,让我顶礼膜拜、豪情万丈。忽然觉得,世界之于我生长的村庄,原来竟是那么空阔、远大。
不啻是耽于小人书的故事情节,寂寞的小人书也让我开阔了眼界、学到了不少文化知识。诸如古代的传说、三国的鼎立、孔明的流马、兵器的种类、皇帝的诏书、交往的礼仪、北宋的货币、华佗的医术、李冰的都江堰、《珊瑚岛上的死光》中的激光武器等。学了有时还会实践。除自造木手枪、红缨枪,与玩伴玩打仗游戏外,受桃园三结义的影响,和玩伴模仿拜兄弟,誓词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弄得像真的一样,现如今与当年的玩伴却不常见面。
小人书在手,你不言,她不语,只以精美的图画、简明的文字示人。尤其是图画,纯粹是工笔,人物音容毕现,状物细腻逼真。看多了,忍不住学着涂鸦。于是,课本上、试卷上、作业本上,不时会有张飞的“丈八长矛”、秦明的“狼牙棒”、刘洪的“盒子炮”。教室、家里,乃至厕所的墙上,也会涂鸦个“四不像”的人物或器皿。
在今天看来,说是小人书,实是大手笔。就其表现形式,属绘画范畴;就其思想主旨,属人文范畴;就其状物风貌,属社会范畴……内容丰富而又魅力无穷!她的读者,岂止是一群“小人”?!
童年的一切都是单纯的。图文并茂、寂寞无语的小人书,呈现的每一个故事,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给本没有对错的童年以真善美的引领、灌输和教育,也正是这小人书,扣好了我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铺就了我成长的阶梯,使我养成了喜好读书的习惯。19岁那年,我如愿考上一所重点大学,从一位“农家娃”成长为“中山北路文艺青年”。以后参加工作,靠着个人的努力和组织的培养,不惑之年便走上了县处级领导岗位,成就了我寻常却有意义的人生。
童年已逝,小人书已远,但记忆很近、很亲。 (作者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