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读书是通往高贵最低的门槛。我国古代流传着孔子韦编三绝、匡衡凿壁借光、苏秦头悬梁锥刺骨等经典读书励志成长成才的故事。苏轼曾有书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在那个没有“读书日”的古代,古人读书就像吃饭一样,好多文人一日也不能离开。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各地图书馆环境越来越好,甚至成为地标建筑,藏书更是丰富多元,公益性免费借阅管理,更是让国人饱读诗书不再是任何困难。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人们不由自主地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碎片化的浅阅读上,导致我们多年来人均阅读量常年走低。可喜的是,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和完善,纸质电子书、有声阅读等手段为我国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使很多手机用户从碎片化信息阅读慢慢向电子书过渡,但我们还是应该清楚地看到,目前,网络仍存在信息泛滥、网络书籍粗制滥造、大数据乱七八糟推送等问题,很容易让我们陷入无效的阅读中哀叹光阴易逝。
因此,当下应该是多读书读好书。好的书籍,好比良师益友。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好的阅读,不仅是良师益友,让我们明理、增信、崇德、向善,还让我们沉淀气质,有度、有韵、有品、有仪。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面对阅读形式的多元化,我们不妨学习古人崇尚读书学习的优良传统,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在眼花缭乱的信息中精选好书,精读好书,不盲从、不跟风、不泛滥,让良好的阅读成为我们受益终身的习惯。(谢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