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王曼硕
王曼硕(后左二)
  人物介绍
  王曼硕1905年出生于山东肥城。1923年进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喜欢书法篆刻。1928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系,毕业后在该校研究室学习两年。在日本留学时,曾创作油画作品《日本妇女肖像》《自画像》等,均藏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即现在的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系。他还曾为学友孙伯醇等篆刻印章多方。
  到延安前
  1935年,王曼硕回国,在北平任京华美术学院、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教授,支持并掩护学生的爱国活动。这一时期创作的油画《破石膏》参加1937年4月在南京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被收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西画图案雕刻集》。
  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艺专南迁,王曼硕开始参加抗日宣传,到后方活动。1938年,王曼硕和李有行、谭旦、雷圭元、庞熏、赵太侔等六位留学归来的热血青年,各出五百大洋做基金,在成都创办了“中华工艺社”,成为后来四川美术学院的前身。
   延安时期
  1938年9月初,王曼硕带领六七个学生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员,后任副主任,并参加中国共产党。当时油画等画种因材料缺乏,画法还没有脱离西方古典画法的影响,存在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倾向。因此,当时江丰主持鲁艺美术系,大力倡导木刻,成为风气,木刻成了鲁艺美术系学生学习的主要画种。在美术系任教的油画家王曼硕、王式廓和莫朴等人都开始学刻木刻,把自己所学的西洋画法与中国民间艺术结合起来。他们利用各种机会到民间收集题材,听取边区民众对自己作品的意见,不断改进。他们以农民为模特儿画速写,开始农民不适应,后来不仅适应了,还能提出修改意见,使王曼硕等深感民间蕴藏着很强的艺术鉴赏力。
  在鲁艺,王曼硕通过教授美术概论、美术史等课程,提高学员的理论素养,并通过解剖、透视等课程,结合学员的实习作品加以分析指导。1941年,他为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编绘教学图集《简明艺用人体解剖图》《故都之晨》(油画)等,用以指导学员创作。
  1942年5月,王曼硕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又参加新年画的创作。他们事先画好了底稿,到桥儿沟的街上展览,听取村民的意见,修改后再印刷出来,深受欢迎。
  离开延安后
  抗战胜利后,1946年,王曼硕随鲁艺东北工作团赴佳木斯,先后任合江日报社和东北画报社的记者。他参加东北鲁迅艺术学院的筹建,1949年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美术部长、副院长、教授,东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局长。
  1949年后,基于延安美术的传统,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苏联美术对中国美术有着很深的影响。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全国美协为配合这一政治事件而发出通知,号召全国美术工作者广泛宣传中苏友好的重大意义。2月28日,东北文联美术工作委员会立即召开苏联美术作品欣赏座谈会,作为革命美术的先驱人物王曼硕与古元、高莽、夏风、张望、刘迅等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意见。
  1951年10月,上海万叶出版社出版了王曼硕早年为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编绘的教学图集《简明艺用人体解剖图》《故都之晨》(油画)等。
  1954年,王曼硕调北京,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等职务。同年4月,率中国画家代表团赴苏联举办中国现代国画展览。
  1957年发表论文《国画与素描》《现代中国画展览作品目录序言》(刊于1957年莫斯科出版的俄文版单行本)。同年,与中央美院院长江丰一同被错划为右派,1959年摘去右派帽子,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冲击,1975年后在美术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治上获得平反。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二、四届理事。
  1978年后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出版作品集《王曼硕印存》《王曼硕作品集》。晚年著有回忆录《忆鲁艺的美术教育》。
  1985年1月11日,王曼硕在北京逝世。(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