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鸡娃”式教育当休矣
  鸡娃、荤鸡、素鸡、耐鸡、自鸡……这些不是什么新开发的鸡肉食品线,而是当今学龄儿童父母圈人尽皆知的育儿“黑话”。家长把孩子变成“鸡娃”,归根结底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精英教育”思想在作祟,也从侧面折射出家长的升学焦虑和就业焦虑。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抱有希望可以理解,但是,以过高的期望裹挟孩子,真能让孩子变得优秀且拥有美好的未来吗?
  将孩子变成“鸡娃”,其结果无非两个:一是成为父母期望中的“学神”“学霸”,顺利进入当地重点小学、重点中学,最后考上理想的大学;二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最终一事无成。我们都期望看到第一种结果,尽量规避第二种结果,但现实是残酷的,真正能成为“学霸”的孩子少之又少,而平庸之人却数不胜数。改变“鸡娃”式的教育方式,需从转变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家长的育儿观念入手。
  就学校教育而言,要树立“人人皆可为尧舜”的育人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每一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家长的“鸡娃”情结,是其对孩子的不合理期望所致,同时,中小学重视尖子生培养、忽视中差生转化的“精英教育”行为,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
  事实上,教师眼中的“尖子生”,将来也不一定如家长和老师所愿——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曾谈到过一种现象:“现在的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他们在班级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原因就是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压力小,生活更轻松,创意最好。”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挖掘每一名学生的潜能,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淡化家长“鸡娃”情结的现实需求。
  就家庭教育而言,家长不能为孩子设置过高的期望值,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充分发挥其兴趣和特长,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正如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家的孩子不可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家长试图通过“鸡娃”式的养育方式,让孩子成为一个“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的全能“超人”,必定会掩盖或扼杀孩子真正的特长,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平庸。
  优秀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标准,而是极具个性的考核标准。父母有大格局,孩子才能行稳致远。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充分挖掘其优势,引导孩子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让孩子明白“我是谁”“我到底喜欢什么”“将来我想干什么”等。如此,孩子才可能真正找到自我,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某一领域的“精英”。
  (王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