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第一书记畅谈乡村振兴——
走好强村富民幸福路
记者 刘小艳
  4月25日至27日,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培训视频会召开。连日来,第一书记们围绕乡村治理、农村集体经济与产权制度改革、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等方面谈心得、谈体会,讲经验、谋发展……
  以产业夯实发展基础
  宝塔区南泥湾镇陈子沟村是一个脱贫村,距离镇政府30公里,下辖4个村民小组,有417户1403人,其中脱贫户74户187人。全村有耕地2690亩,退耕还林地5080亩,苹果、雪梨、核桃等1200余亩,温室大棚5座,弓棚105座。
  第一书记白治龙说,村上今年计划流转土地60亩用于糯高粱种植,流转弓棚41座,并引进农业公司,通过企业专业带动,解决种植管理技术弱、品种选择难、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同时,充分利用南泥湾镇丰富的森林资源,探索林下综合种养模式,流转20亩防护林用于林下参种植试验。
  “乡村振兴,产业建设是关键。”安塞区坪桥镇高家湾村第一书记边防介绍,高家湾村共有果园面积1250亩,其中挂果园865亩,全村的主要经济收入就靠苹果。
  边防说,今年4月12日至20日,气象局连续发布果花冻害预警信号,为了保障果农收入,我们动员果农每亩果园挖5~8个防冻坑,同时协商好废弃香菇菌棒,让果农及时填充。向果业中心协调防冻药物20余箱,让果农及时喷洒。组织村干部轮流值班,实时监测温度,待温度降到0℃以下时,立即组织果农进行点火防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苹果花没有受到冻害影响。
  以集体经济促进民富村强
  佘家塬村位于富县北20公里处,全村共有167户532人,是典型的陕北小山村。全村现有耕地1436亩,苹果面积1245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6.7%,其中挂果面积907亩,产业基础良好。
  “我们根据村情民意,凡是涉及村民和村集体的事项,必须经村‘两委’讨论研究,共同决策。”第一书记高健说。
  针对集体经济来源匮乏现状,高健多次与村“两委”研究,决定成立合作社,得到市林业局的大力支持,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街道办党工委的指导帮助下,去年11月24日,佘家塬助农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
  合作社成立前期,即与吉林省两家企业取得联系,签订了今年200万公斤苹果的委托代购协议,协议规定优先采购佘家塬的苹果,且价格略高于市场。合作社成立后,又与市林业局签订了19.6万元的农药采购订单,已于去年12月底完成结算,佘家塬村集体首次实现经营性收入。今年,又争取市林业局3.9万元的林业工具采购订单,目前已完成报账。同时,针对合作社周转资金困难问题,去年年底,就农药、化肥经营及有机苹果种植等项目与县内企业达成合作,按照赊销、低价的合作原则,今春已累计为村民节约成本5万多元,该企业还将1000亩有机苹果基地落户佘家塬。
  以治理有效涵育文明新风
  吴起县五谷城镇麻台村第一书记刘正奇介绍,麻台村既是一个脱贫村,之前也是一个软弱涣散村,村上矛盾问题时有发生,甚至部分群众不信任村干部。
  为解决这一问题,麻台村利用去年村“两委”换届有利时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推动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建强村“两委”班子。
  有了好班子,还要有好队伍。
  刘正奇说,麻台村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推行“红黑榜+爱心超市积分”制度,激励群众讲文明、树新风;成立民事调解委员会,帮助群众化解矛盾问题,确保“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阵地作用,举办“道德大讲堂”、医疗团队进村公益问诊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村风。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延川县贾家坪镇石窑村第一书记刘炳杄说,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坚持打造“生产力党支部”,把党支部建到产业链上,把农民镶嵌到产业链上,通过支部搭台,让技术、经营、管理、服务唱戏,以支部为核心,流转本村闲置弓棚43座,并将弓棚管理工作纳入“三会一课”研究讨论,解决问题,提升效率。同时,按照“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原则,从村“两委”干部及致富能手、种养大户等党员中,推选合适人选担任产业党组织负责人,积极探索新型经营和服务模式,每位党员可根据自身的特长、爱好和从事的产业特点,在引种、种植、管理、销售等环节主动作为,带头解决技术难题,提供市场信息,促进产业发展,帮助带动群众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