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
2019年5月7日,圣地延安宣布告别绝对贫困。3年来,延安人民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取得脱贫攻坚战伟大胜利的同时,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铺就了乡村振兴的亮眼底色,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即日起,本报将推出“小康到我家”专栏,深入挖掘乡村振兴中的小康故事和小康情怀,全景式记录立体化塑造小康后延安的精神风貌和背后故事,全方位展现延安人民新时代的奋斗历程和生活变迁。
“小康生活是什么样的?就是现在幸福生活的样子啊。”4月28日,在志丹县永宁镇土门村,果农马九军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底气十足地说,“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现在都变成现实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幸福到我家了。”
产业变职业
55岁的马九平是永宁镇土门行政村郝家湾小组村民,家里有6口人。马九军说,以前种地广种薄收,2009年,政府因地制宜引导村民在山岭上栽植果树,他积极响应号召,将家里35亩地建起了果园,于2014年年初挂果。如今,这片园子已进入盛果期,效益一年比一年好。马九军告诉记者,果园去年套了28万果袋,收入30万元,收入逐年增加。“目前来看,今年的坐果率高,管理好又是一个丰收年。”看着枝繁叶茂的果树和长势喜人刚露头的小果子,马九军似乎看到了秋天果园里收获的场景。
2019年,马九军去洛川、宜川等苹果大县进行考察,又将之前的17亩撂荒园恢复补植为矮化果园,“这片果园今年已经零星开花了,到明年进入挂果期后,两片果园一年收入40多万元肯定没问题。”马九军说:“我觉得在志丹这片山岭上种苹果比种什么都效益高,只要精心管理,一年比一年收入高,而且现在村里的柏油路直通到果园,务果基本都机械化操作,果农也成职业农民了。”
马九军还告诉记者,以前没有产业,农民仅靠种地,那时候的幸福就是能吃饱穿暖。现在家里产业稳定收入好,吃穿不愁,天天都像在过年。
窑洞变平房
走进马九军家院子,一字排开的六间平房在白瓷砖的映衬下尽显亮丽,红砖铺设的院落收拾得干净整洁,阳光直射下,窗户上“福”字窗花格外耀眼。“这是去年刚建的机械车棚、太阳能洗澡间……”在院子里,马九军如数家珍地介绍着。
屋内,厨房餐厅分格有致,宽敞明亮的客厅温馨雅致,阳光洒落在窗台上,照耀着一盆盆花草格外翠绿鲜艳,谈及现在的生活状况,马九军两口子激动地对记者讲述着家里的变化。
2013年,延安遭遇强降雨,土门村的土窑洞大多成了危窑,马九军家的也不例外,渗水塌陷了。“当年灾后重建,政府每户补助3万元,我就通过贷款、向亲戚借,凑了十多万元修了六间平房。”马九军说,当时果园还没有挂果,家里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每天想着欠的外债都愁得睡不着觉。果园是家里唯一的希望,为了管理好果园,他认真学习技术,只要有技术培训,都会及时报名参加。平时只要有时间,就到果园里摸索管理技术。借助政府的各项扶持政策,夫妻俩精心管护,获得了良好的收益。2019年,他还清了所有外债。“现在一年收入二三十万元,务果机械就有五台,2020年还给小儿子买了小汽车,今年的目标是给大儿子在县城买套房。”马九军笑着说。
“我这小康生活甜如蜜,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呀。”说起小康生活,马九军感慨地说:“现在产业稳定,收入有保障,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坚持发展下去,日子会越来越好!”
想出去看看
记者在村里采访时发现,整个村子道路平整、花红柳绿,走到哪里都是绿茵环绕。在距离马九军家不远处的广场上,健身器材等休闲娱乐设施一应俱全,老人们坐在一起拉家常。马九军说,这几年村子通过环境整治,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境越来越好了,群众的素质也提高了,也更加注重追求精神生活,农闲时都会到广场锻炼。“尤其是夏天傍晚,广场上扭秧歌的、跳舞的,特别热闹。”马九军说着,脸上乐开了花。
生活水平提高了,必然就会有更高精神追求。提起以后的日子,马九军说:“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农闲时间,我还打算带着家里人出去看看,休闲旅游,也享受一下外面的生活。”
马九军还告诉记者,他的大儿子是村里近几年培养出来的苹果技术员,平时给村民做苹果管理技术指导,他准备带着儿子走出去学习电商销售,让志丹的苹果也插上电商的“翅膀”。“我们也要紧跟时代发展,学做新农人,让咱山里的苹果产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