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洛川
基因红 苹果红 市场红 日子红
    ● 洛川县城
    ●试验站苹果走廊
    ●美域高生产车间
    ●矮化密植示范园
  通讯员 雷蕾 记者 樊小帅
  从洛川会议到红色故事的赓续传承,从洛川苹果6亩到53万亩的接力,从综合产值0到突破百亿元的“成绩单”,从群众生活缺衣少食到增收致富的好光景,洛川这片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基因红、苹果红、市场红再到日子红的步步发展突破,红色,对洛川人民来说,再不仅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脱贫致富的“源泉活水”。
   一场穿越时空的赓续传承
  “快冲啊,保护好我们的家园。”近日,在洛川县永乡镇幼儿园的“小红军训练营”里,“红军战士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的在战场英勇杀敌,有的在做医疗救护,还有的在作战指挥……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一场为解放洛川的战役就此打响。
  距离学校不远处,就是曾经召开著名洛川会议的所在地。在这里,中央领导和红军将领慷慨激昂,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新的中央军事委员会,通过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发布了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开创了国共二次合作的崭新局面。
  时隔85年,记者来到了当时召开会议的小院子中,两孔旧窑洞似乎在诉说着往事,毛泽东主席用过的煤油灯、长条桌椅依然陈列其中,这座原本是冯家村村民冯建勋开设私塾的小院内,在往后的80余年中,向络绎不绝来此参观学习的人们,传承着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了中华民族、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崇高信念。
  回头来看,昔日指点江山的“洛川会议”虽已远去,赓续传承“洛川会议”等红色革命精神的“希望之火”却越燃越烈。记者看到,永乡镇幼儿园里的“小红军训练营”分为指挥部、野战营、卫生连、炊事班、文艺连五部分,还设置有攀爬网、梅花桩、平衡桥、轮胎山、战壕等进行日常体能训练的物品,随着《解放洛川》战役进一步推向高潮,一颗颗红色的革命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据园长靳丽洁介绍,永乡镇幼儿园紧邻洛川会议旧址,长期接受红色文化浸润,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把红色资源同幼儿教育相结合,既能提高幼儿团结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们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品质,也能让孩子们从游戏、生活、学习等整个课程环境中获得情感启蒙,种下爱国的种子。
  现如今,站在这片花草繁茂、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昨日发生的一切仿佛仍然历历在目。诸如“洛川会议”一样的红色革命精神,正在以其特有的姿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洛川儿女。
  从6亩到53万亩的接力
  说起洛川苹果,就绕不开李新安。
  时间回到上世纪中叶,1947年洛川县阿寺村农民李新安在纷飞的战火中,用毛驴将200棵苹果树苗驮回洛川,开始了洛川人种植苹果的历史。
  当时乡亲们不认识苹果树,嘲笑他“种这些‘干柴棒棒’能当饭吃?”甚至他在前面栽树,他二叔就在后面拔树,说他“尽是胡闹哩”。不得已的李新安只能与二叔分了家,用所得的六亩七分地建起了洛川县第一块果园。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大范围推广苹果种植,务果间隙,李新安背着自己培育的苹果树苗到处叫卖,用自编的顺口溜宣传苹果树是“摇钱树”。1952年,在他的推动下,洛川县阿寺村周边有65户群众栽下40亩苹果树苗。
  1953年,李新安的果园进入丰产期,产果2500余公斤,李新安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有钱人”。在李新安的宣传下,取经者接踵而至。李新安自做“教授”,自包“学费”,在阿寺村办起了洛川县第一个果树栽培学习班,为洛川县培训了大批果树栽培技术人员,还带动了周边富县、黄陵、宜川等地的苹果产业发展。
  1957年,李新安自费到西安、武功、三原等地学习务果技术。回到洛川后,他又自己掏钱在村里办了6天培训班,指导阿寺村建起300亩果园。这是洛川县乃至延安地区第一个大面积集体果园。
  到1959年,阿寺村的果园发展到336.4亩,洛川县兴起了大建果园的热潮,先后有50个村子建起果园,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苹果县”。
  经过20多年的栽培与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初,洛川苹果在种植规模、技术、品质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做法,在国内声名鹊起。
  1974年5月,在全国外销苹果基地鉴评会上,洛川的“新红星”在5项指标中有4项总分均超过号称“世界水果王牌”的美国蛇果,获全国第一。洛川苹果引起全国农业专家的高度关注,专家们经过实地考察,认定洛川是全部符合苹果生长七项指标的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
  事物的发展无外乎内因与外因。如果说人是内因,那么历届洛川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围着苹果转”的发展理念和生动实践就是不可或缺的外部动力。
  1985年,洛川仅有3.6万亩苹果。洛川县委、县政府经过大范围考察调研,形成“苹果是洛川最具优势的产业”“想要兴县富民,实现温饱型向富裕型转变,必须把发展苹果产业当作振兴洛川经济的突破口和支柱产业来抓”的共识,制定苹果生产发展规划,提出完善果园承包管理,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以户办家庭果园为主,大力发展苹果生产,到1995年年底建成15万亩苹果商品生产基地的目标,达到人均1.2亩苹果。
  苹果生产大会战的号角在洛川吹响,响彻了整个大塬,并持续嘹亮了30多年。洛川县紧抓苹果不放松,先后经过技术推广、产业开发、品牌建设和转型升级,洛川苹果在种植规模、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均取得了大的飞跃。
  经过70多年的努力,洛川县真正实现了一县一业、一业脱贫、一业富民,成为产业富民的典范。如今,俯瞰洛川塬,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满目都是苹果,53万亩的苹果种植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0%,95%的农民从事苹果产业,农民收入的95%来自于苹果产业。洛川苹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6亩到53万余亩的苹果接力,农民人均3.3亩,苹果总产量98.5万吨,鲜果总收入65亿元,苹果产业总产值达到110亿元,果农人均可支配收入1.59万元,缔造了洛川大塬上的不朽传奇。
  苹果综合产值突破百亿元
  “9斤装15个大果,皮薄肉厚,果肉鲜嫩,咬一口就是嘎嘣脆,我现在就给您贴单封箱,可不可以?”5月5日,在洛川县老庙镇红宝果品冷藏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主播马婷正在通过抖音进行直播,给直播间客户现场开箱验货,让客户真真切切看到自己买到的苹果。
  红宝果品冷藏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苹果收购、储藏、销售为主的传统线下企业,随着网络直播带货的进一步发展,公司积极适应当下发展需求,紧跟网络销售形势,入驻直播短视频平台。
  每个周内早上9点,马婷所在的“果臻美旗舰店”都会准时开播。
  “从开启网络直播以来,我们公司在各大网络直播平台都有线上直播,仅抖音粉丝就有83.2万人。”马婷说,网络直播相比原先的网络销售,更加直观,符合现代消费潮流,减少了很多售后问题。2021年,公司的线上销售占到总销售量的60%,苹果销售量比往年同期增加一倍。
  据红宝果品冷藏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会琴介绍,刚开始入驻短视频平台时销量一天只有几十单,最多时到一两百单,到现在每天能销售1500单到3000单左右。2021年仅在新果季累计销售20余万箱,稳居抖音苹果单品类前列,“抖音富士苹果爆款榜”第一名。
  洛川县美域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苹果销售及出口为核心,集苹果种植、收购、加工、冷链储藏为一体的苹果全产业链运营企业。与红宝果品冷藏有限责任公司不同的是,美域高将着力点放在了苹果产业“后整理”上。
  2017年,美域高果业引进了一条4.0级高端智能化选果线,依靠精细化的分选标准,不仅让原来单一的产品模式发展成了16个等级的产品,不到一年的时间,客户群体较以往也有了较大幅增长,产品直接面向高端市场,节省了中间费用,还提高了效率。
  “选果线效率高,每小时能筛选5到6吨苹果,而且通过选果线分级分选,洛川苹果品质的把控更精准,每公斤价格至少提高2元以上,现在许多高端超市将智能选果线设备作为考察供货企业的资质条件之一,可以说,智能选果线为我们打开了更多高端市场的大门。”公司负责人薛云峰说道。
  从传统的田间地头销售,到进军高端市场、搭乘“网络快车”,从单一的苹果种植到开发出苹果醋饮、苹果脆片、苹果花茶……近年来,洛川县积极延长产业链条,走出了前生产与后整理协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之路,用洛川苹果撬动了全县经济的杠杆,苹果已渗入到洛川经济的每个角落,洛川依靠苹果真正实现了“一业兴百业旺”。
  目前,洛川苹果已经在全国32个城市建立了直销窗口,出口澳大利亚、加拿大、阿联酋迪拜、印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获得了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人民大会堂、上海世博会等30多项重大冠名权,累计荣获国家及部省名优产品奖200多个。2020年,洛川县的苹果产业综合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品牌价值更是以687.27亿元高居全国水果类榜首。
  好光景在老百姓的笑脸里
  洛川县是著名的“苹果之乡”,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大力发展苹果产业之前,洛川是“陕北的米粮之仓”。
  “以前种过粮食,种过烤烟,可一年到头就只能解决温饱。那时候,农民哪敢想能过上现在这样的好日子啊。”回想起30多年前的生活,槐柏镇东北定村村民左李义深有感触。
  59岁的左李义个子不高,皮肤黝黑,一笑,额头上就会积起一层厚厚的褶皱,就好像洛川塬上的土地,布满沧桑,充满力量。
  “村上生产队1967年就开始种植苹果,当时父亲左向民任村支部书记。”左李义努力追寻着儿时的记忆,在那个温饱尚未解决的年代,左向民力排众议,带领村民试种苹果。
  “那时候队上用山沟峁上的70多亩地种植苹果,地理位置和土壤质量不好,加上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管理也很原始,一年下来也就卖个六七百元。”谈起以前的生活,年近80岁的老母亲李妙莲思维依旧活跃,灵敏地接过话题,“日子苦啊!一年下来,苹果全要交到队上,能吃一颗苹果都是很奢侈的事情。”
  “1960年的时候(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们啥都没得吃,为了充饥只能吃玉米芯、榆钱。”提起那段时期,李妙莲表情痛苦,指着手里的记事本说,“每个人就赚六七个工分,都不够买盐,住的砖窑又黑又窄,孩子的衣服都是缝缝补补轮流穿。”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革的春风迅速刮到黄土高原上,这块沉寂的土地开始由内而外发生裂变,坐落在陕北南部的洛川县,也在这场“暴风”中寻找自己的发展之路。
  对左李义一家而言,1978年是一个分水岭,如今回想起来,他们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上种满了苹果树,红灿灿的苹果照的人眯起眼睛……
  上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向全国推广,勤劳聪慧的洛川人在得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创举后,早已按捺不住“包产到户”、生产致富的心思。1983年,左向民与邻家共同承包了村上70亩地,成为村里第一批包产种植果园的农民。由于地多人少,左向民采取粗放式管理,每年除去向队上交的承包费用,可以收入1000多元,这在当时足以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
  到了80年代末,洛川县政府提出了“远抓苹果近抓烟”的口号,左李义积极响应号召,1990年承包了7亩地,由于种粮种烟收入微薄,他决定改种苹果,刚开始因为不懂专业技术,每年仅收入2700元,为了摆脱贫穷,他经常参加果站培训,不论拉枝还是间伐他都积极响应配合,去山西、甘肃学习矮化密植技术……2014年,他的7亩果园以均价1斤4元的价钱卖了12万元,同村的人都看得“眼红”,以前吊儿郎当管理果园的村民也开始认真研究起来。
  经济好起来后,左李义一家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2008年,他和大儿子一共花费10万元将院子翻修;2013年,左李义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辆汽车;农闲时,他都会带着家人去邻县游玩。
  “我没念过书,也不懂啥是改革开放,只知道种植苹果以后,自家的光景是一天天好起来了。”左李义笑着说,“过去吃杂粮是恓惶,现在吃杂粮成稀罕了,现在和过去比说一个天上一个地上真的是一点都不夸张。”
  如今,像左李义这样的情况在洛川随处可见。昔日200棵“柴棒棒”发展成为今天53万亩的“摇钱树”,让像左李义一样的洛川人民脸上时时挂着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