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冯庄团支部:青春之火 熊熊燃烧
  记者 杜音樵
  开栏语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回望百年,共和国前行的脚步,始终回响着青春的步伐。
  在延安,青年力量始终在红色大地上激荡飞扬,在时代征程中绽放光芒。他们勇担先锋、勇挑重担,他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他们以青春之我、奋斗之姿,追寻信仰之光,共谱青春华章。从即日起,延安市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百年青春 延安榜样”系列报道,学习百年团史,赓续青春血脉,从时代奋斗者们的身上,感悟信仰力量,凝聚奋斗伟力,以崭新的青春篇章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100年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个农村团支部——冯庄村团支部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1946年11月22日,全国农村第一个“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在冯庄村民王启满家的院内正式诞生。
  1955年,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耀邦在延安参加陕西省团代会讲话时说,“冯庄团支部是全国第一个团支部,是青年团的老根”“冯庄青年团是‘团根’,不要忘记团的老根”。
  五月初,阳光掀开乌云的遮蔽,记者行走在冯庄的乡间小路上,去寻找“团根”。
  走进冯庄团支部旧址,一排九孔窑洞,便是团支部旧址的“真容”。
  院内摆放着两方石桌、几个石凳,朴素且端庄,向来访者诉说着七十多年前的峥嵘岁月。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88岁高龄的老人常文财。当年团支部发展的26名团员中,如今在世的仅留常文财一位。
  “1946年9月中旬,中央青委派马仪同志到延安县与县青联主任吴光明同志到冯庄村开展试点建团工作。”老人介绍说,当时冯庄村是延安县丰富区二乡(现宝塔区冯庄乡)最大的一个村子,也是乡政府所在地,又是当年的模范村。
  县委之所以选择在冯庄试点,是因为冯庄当时在延安县是最大的村庄,居住集中、人口稠密,青少年所占比重较大,同时生产、工作和群众基础都比较好,青年工作也很活跃。
  “那时马仪、吴光明为了解情况,白天跟我们一起劳动,晚上把青少年们集中在一起,教我们识字唱歌,我学会的第一首歌,就是他们教的《东方红》。”常文财老人说起年少时的经历,目光炯炯,神采奕奕。
  除识字学文化外,马仪、吴光明还在窑洞里开办了“青年俱乐部”,这里教唱歌(第一首歌就是《东方红》),讲革命故事,有时还组织青年进行军训、练操、学刺杀。昔日沉寂的山村,在嘹亮的歌声和欢声笑语声中,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当年团员们唱歌学习的窑洞现如今已改为共青团的历史展览馆。2006年,这里成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批又一批的团员青年走进冯庄接受教育。
  走进窑洞,一块块红色的展牌向人们展示着团支部发展的经过与坎坷。七十多年风雨兼程,冯庄的“团支 部”精神依然熠熠生辉,也指引着无数团员青年自觉担负时代使命,奏响新的青春乐章。
  2021年末,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刚刚退伍回家的25岁小伙马柱柱自愿扛起了“志愿者旗帜”。“当时看到政府的干部们冒着寒风为我们老百姓服务,就想着我必须要做些什么。”马柱柱说,他是疫情期间冯庄乡唯一一个志愿者,协助医护人员上门做核酸,在集中采集核酸时维持秩序、协助扫码、给隔离人员运送生活必需品……就这样任劳任怨干了21天。
  青年干事创业在冯庄萌发着勃勃生机。
  35岁的冯庄青年赵华界在种植大棚草莓方面已小有成绩。2019年种起了大棚草莓,从最开始的两三棚发展到现在的11棚,赵华界凭着吃苦耐劳的韧劲,发展成为冯庄乡第一个成功发展大棚草莓产业的人。
  “赵华界带动周边村民一同种植大棚草莓,无偿向他们传授种植草莓技术和经验,现在种植大棚草莓的村民越来越多,收益也非常可观”冯庄村驻村干部陈曦谈及赵华界连连竖起大拇指,在冯庄村,大家共同致富,村子里一派生机盎然。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
  “最近家里都好着不?养的鸡和鹅都没啥毛病吧?我就是过来看看你们。”今年27岁的冯庄村驻村干部陈曦是大家都夸的贴心青年,家长里短的大小事,大家都愿意找他帮忙。
  今年过年期间,脱贫户杨战武要卖自家的土鸡、土鹅,好回笼资金扩大产业。陈曦得知这一情况,又是帮忙联系售卖,又是帮忙做宣传,杨战武家几十只鸡和鹅销售一空“。当时真是解了我老杨的燃眉之急啊。”现在想起来,杨战武都十分感激这个后生。
  “当代青年就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要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带头站稳人民立场,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愿意做那颗螺丝钉。”陈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