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缺书与藏书
  俺爹俺娘的愿望,是要把我们兄妹都供成大学生,但1982年,俺爹走了。那一年,俺爹49岁,俺娘42岁。
  我的学上到初中毕业就停了,我考上了县高中,学校看俺家困难,连学费都免了,就那也上不成,因为俺娘身体不好,带着大小六个娃实在艰难,家里连日常的吃饭都是问题,所以我决定回村当农民。
  农村的日子苦,对我来说这不是事,最难熬的是没有书读。常常是俺爹留下的收音机伴着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河南台都有“小说联播”,或“阅读与欣赏”和“文学爱好者”节目,我就一期不落地听,但“听书”总是有遗憾的,广播稍纵即逝,想反复听就难了,我还是期盼着能有读不完的书。
  俺娘说:“娃,是娘不中用,把你耽误了。”娘说时,眼圈就红了。俺爹走后,有不少人给俺娘提亲,不仅有乡里富足的人家,而且还不乏城里的干部和老师,人家都要俺娘带着两个年幼的妹妹过去,但她丢不下每一个娃。
  俺娘喂着一窝鸡,还喂有两头猪,连门前的菜地里,都种满了菜。娘对俺说:“等鸡蛋卖了,一定给你买书。”卖了鸡蛋,娘真的跑到村里的小学找老师,给我订了一年的《人民文学》。娘还许诺:“明年再多喂些鸡娃儿猪娃儿,多买些书。”并且给俺想办法,让俺带着土特产,去县城教书的亲戚家借书看。可即使这样,俺还总是缺书,那时候俺觉得自己的精力是那么充沛,干了一天农活,特别是焦麦炸豆天,骨头虽然像散了架,但每晚只要坐到娘用土坯给俺垒的书桌旁看书,身上就满是劲,一点也不困了。
  那一年,我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了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就想买一套好好看看。我白天挖草药,晚上用电灯照蝎子。俺娘每天都要去看看鸡窝里下蛋没有,下了就攒起来,让我拿到街上卖。一个月后,我进了城,终于把《平凡的世界》买到了手。坐在车上,我把书紧紧抱在胸前,竟惹得满车的人看我。他们或许惊异于这个穿着补丁衣裳的农村娃,咋这样的神情?
  后来,俺认识了作家杨稼生老师,他介绍俺去县城图书馆找王新民老师借书看。县城在百十里外,来往10块钱的路费也不是小数目,但俺还是趁着农闲去了。图书馆里面琳琅满目的书把俺惊呆了。俺看看这本,看看那本,觉着哪一本都是最好看的,都想背回自家去,也想着啥时候自己也有这么多书就好了。
  这一次进城,为了省钱,俺早上和中午都没有吃饭,饿了,就趴到自来水管上喝凉水。晚上回到家,娘见俺狼吞虎咽地喝汤,就问:“娃,没吃饭吧?”俺笑着说:“咋没吃?吃的包子油馍胡辣汤。”娘就没再说什么,她瞅着弟弟妹妹吃着俺买回来的油馍,就顺手给俺拿了一个。
  到县城图书馆借书,到底不是常法,俺去了两次,就没有再去过。虽然,俺是那么稀罕那里的书,虽然,王老师每次都破例给借5本,还不规定还书日期。
  1990年,俺到青海格尔木河东农场打工,西北风整天刮,弄不好沙尘暴就来了,有几次差点就被埋在沙中了。冬天,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真的让人难受,俺却在那里生活得有滋有味。因为农场学校有一个图书馆,马校长知道俺爱读书,就对俺说:“想看啥书,只管来拿。”而且每一次见俺,都笑着问“:小赵,书看完了没有?看完了,还来找我啊!”离开格尔木的时候,马校长又送给俺十来本书。
  后来,俺成了家,妻是个贤惠的女子,俺们除了种地,还开始养羊养牛。那一年,俺们家扒掉了老草房,建成了砖混结构的新房,娘每一个房间都看看,笑着说:“不说啥?这房子宽敞哩,就是得劲。娃,这一间,就做你的书房啊!”
  娘的声音有点大,俺就说:“娘,您小点声,别人听见了,会说哩!”
  娘说:“说啥?农民咋了?农民就不兴有书房了?”她边说边从口袋里掏出钱来,那是娘攒下的养老金“。娃,娘现在也有工资哩,给,拿去,买书看。”
  俺故意对娘说:“娘,恁点钱,不济事,现在的书可贵哩!”娘还是把钱塞到俺手里说:“不济大事,济小事。”
  俺的书房里有了第一个书柜,一年的时间,书柜就满了。紧接着,就买了第二个。娘和妻做完了家务,也常到书房里坐坐,娘还小声跟妻子说着话:“这书,大民都读完了?”妻说“:娘,您这是变着法夸您孩子哩不是?他可是远近闻名的书呆子。”娘说:“书呆子咋了?读好书,做好人,啥时候也不会错。”
  如今,俺的书房里已有了四个书柜,都装满了书,甚至床上都是书,再也不愁没有书读了。有时候,买回来的新书还没有看完,就有自己喜欢的书出版,就忍不住还要去买,以至于有的书很久都没有看。俺因此就自责,买回来的书不读,还算是读书吗?于是,就给自己制定计划,买一本读一本,一定把书读到自己的心中去。
  当然,俺的藏书,不是私有的,是完全对外开放的,谁都可以来借。那些年,俺在乡村小学代课,学生娃们,最喜欢俺的语文课,也最喜欢到俺的书房来。那些童话书、历史文化书、科幻的书、军事的书……都是他们最爱的,看了,就爱不释手,就争着问:“老师,俺能借走看吗?”俺说:“不但能,老师还可以送给你们。”
  于是,俺空下的书柜里,就会有学生们喜欢的新书补上。许多年后,他们长大了,还会来看俺,他们说:“老师,您知道吗?来老师家借书的日子,是我们最好最幸福的时光。”
  听着他们的话,俺的心里是那么舒畅,那么得劲。 (河南赵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