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艾思奇
  人物介绍
  艾思奇(1910—1966),原名李生萱,云南腾冲人。蒙古族,哲学家。著有《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艾思奇文集》,主编《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
  到延安前
  艾思奇1910年3月1日出生在云南腾冲县城南四公里的和顺村李家大院,古名阳温暾村。艾思奇的名字是从“生萱”(ShengHsuen)的英文缩写SH转音而来的。据李氏家谱记载,其先祖名叫里黑斯波,有考证说,里黑斯波是成吉思汗大军南下时的一名将领,奉命驻守腾冲安寨,到艾思奇这辈已是第十八代后裔了。
  1925年艾思奇考入云南省立一中,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与聂耳结为好友。1927年初到南京,不久被捕,经保释出狱。1927年春到日本求学,在冶金系采矿专业学习,参加了中共东京支部组织的社会主义学习小组的活动,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黑格尔的《逻辑学》。因抗议济南惨案,1928年春回国。又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军阀通缉。1930年再度赴日求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艾思奇出于爱国主义的义愤,弃学回国。1932年8月到上海,在泉漳中学任教,改名艾思奇,开始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活动。1933年初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社联)。1934年经社联安排在《申报》流通图书馆读书指导部工作,利用这个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年11月转《读书生活》杂志任编辑,开始写作《大众哲学》,在《读书生活》上连载,1935年集结成书,到1949年印行32版。1935年10月艾思奇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至1936年任上海《读书杂志》编辑。1937年5月创办综合性学术杂志《认识月刊》,并参加了郭沫若等发起创办的《文化战线》旬刊和《战线》五日刊的编辑工作。
  延安时期
  1937年10月,艾思奇奉党中央调令,与周扬等一起奔赴延安工作。在抗日军政大学任主任教员,同时在陕北公学任教。毛泽东很关注和重视艾思奇从事的哲学理论工作,阅读他的《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等著作,曾写了19页的《艾著〈哲学与生活〉摘录》,致信艾思奇,称赞《哲学与生活》是他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并对差异和矛盾的问题作了略有不同意见的批注。
  1938年4月,艾思奇发表了《哲学的现状和任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张。同年发起成立中华文艺界抗敌联合会,任大会主席。这是后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的前身。还与何思敬一起主持由毛泽东提议成立的延安新哲学会。同年年底在马列学院任教,兼任哲学研究室主任。
  1939年8月,艾思奇发表了《〈中国之命运〉——极端唯心论的愚民哲学》一文,从哲学理论上对蒋介石新出版的《中国之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批判。同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兼管边区文协工作。他参加毛泽东组织的哲学小组,着重讨论《实践论》《矛盾论》中的问题。
  1940年2月《中国文化》创刊,艾思奇任主编。1941年7月任马列学院(随后改为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并曾到延安星期文艺学园作《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演讲。1942年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方法论》,被列为延安整风运动的必读文件之一。同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3年初调任《解放日报》综合副刊部主任。1945年4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8月任《解放日报》副总编。1946年底任总编辑。
  他还曾任边区政府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曾参加延安文艺界发起的“美军退出中国”运动。
  离开延安后
  抗战胜利后,艾思奇1947年任华北大学四部副主任,10月在马列学院任教,开始讲授社会发展史。
  艾思奇1949年任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以后连续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3年任马列学院(中央高级党校前身)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国哲学会副会长。1955年秋,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56年9月参加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8年下放到河南,其间对“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生产上的瞎指挥风)提出过严肃的批评。1959年底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1961年主编哲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由我国学者自己编写的哲学教科书。
  1966年3月22日,艾思奇因心脏病逝世,终年56岁。(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