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茁(中)了解袁浩然的学习情况 ● 张茁(左)为盲人送菜 ● 盲人们体验红色文化 记者 樊江江 叶四青
她拥有一双明亮澄澈的眼睛,和着爽朗的笑声,有她的空间里,总会有一种自信、阳光的快乐氛围;她只要认定一件事必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并把它做好,她就是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副主任、50岁的张茁。
他们是一群看不清或完全看不见的视障人士。
二十年前偶然的一个机会,她认识了其中一个他,成为他的朋友,便开始义务帮助他,慢慢地,她认识了更多的他们。二十年来,她一直坚持利用工作之余帮助他们买菜、打扫卫生、端茶、倒水、填资料、拍照片、剪辑音频等,成为了他们的眼睛……
缘起:找她,靠得上
张茁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曾经当过兵,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就比较正直,看到不合理的事情,总会去打抱不平。小时候老师经常给他们讲雷锋和张海迪的故事,她学到了很多。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长,然后毕业、结婚、生子,当时觉得自己只要照顾好家庭、干好工作,就很幸福,也很满足。
2002年的一天,张茁在市中医医院做完理疗,正准备回家,主治医生叫住她,试探着询问:“可否帮忙送个人?”因为居住在附近,下午也没有别的事,张茁便爽快地答应了。
看到要送的姜云龙是个盲人时,刚刚30岁的张茁打起了退堂鼓:怎么是个失明的男同志呀?该怎么送呢?拉着他的手?还是搀着他的胳膊?自己毕竟是个女同志,周边人看到这种情况,会不会影响不好呀?不过,她内心的顾虑很快被她的善良和对这个群体的认知打散了。
在送姜云龙回家的路上,乐观开朗的张茁很快就让姜云龙打开了话匣子。她第一次了解到,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尤其是盲人,他们一生都在黑暗中度过,生活往往特别艰辛。
也是在那次,她才知道带盲人出行,需要让对方把手搭在肩膀上,两个人一前一后走动,既保持了独立性,又能让盲人很好地判断方向。平常的乘车、上下楼梯、过马路、填表等基本生活对盲人来说,都很难独立完成。
从那时起,张茁就开始义务帮助姜云龙,后来姜云龙在市残联的帮助下开办了盲人技能培训服务中心,开了盲人按摩推拿馆,成为延安市盲人协会负责人。
“我们都想给盲人做点事,就成为朋友了,每次让她给我们帮忙整理资料、拍照片、写材料,她都不会拒绝,而且做得非常好。”姜云龙说,记得有一次,盲协有些材料急需整理,他忙不过来,别人做又不放心,碰巧那次张茁单位加班到十点多,下班赶到盲协后她不畏辛苦,认认真真地把所需的材料连夜整理好,做完回到家已经凌晨两点多了。第二天一早,她又走上了自己的岗位……还有去年建党百年诗歌朗诵比赛,张茁不会剪辑音频,但是却抽时间一边研究一边剪辑,连着几天熬夜,终于做好音频并上传到微信公众平台……
在帮助姜云龙的同时,张茁认识了很多的盲人朋友,而她一直义务帮助他们做着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结谊:你好,大姐姐、好妹子
“张姐和我年龄差不多,她是我的好朋友、好姐妹。”吕建明说,自己30岁时因青光眼、白内障眼睛做了手术,因为眼睛不好,失去了婚姻,与年幼的女儿相依为命。生活中她慢慢摸索着做饭、洗衣服等,她还到处打听自己适合学什么手艺,好让女儿生活得好一些。
2008年,吕建明加入盲协,并在姜云龙的盲人技能培训服务中心学会了按摩,后来成为正式员工,其间和张茁认识,并逐步成为朋友。吕建明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张茁,张茁在为盲人服务时给予了她更多的关注。
“盲协组织包饺子时,张姐总是把第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端给我;疫情期间买菜难,张姐帮忙给我在网上买菜,还联系爱心人士为盲人送菜,也送到了我家。”吕建明说着,眼眶不由得湿润了,前几年,女儿从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护专业毕业了,去哪儿找工作呢?就在母女俩犯愁时,张茁像亲人一样,四处帮忙联系药店为她女儿谋求职位,终于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
19岁的李金龙在姜云龙的盲人按摩推拿馆工作3年了,提起张茁,李金龙感激地说:“张姐可好了!”在他的印象里,这个“大姐姐”常来,总是很热心地给大家帮忙招呼客人,不论是端茶倒水,还是打扫卫生,她都干。平常和她拉拉话,感觉特别开心,因为她总能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李金龙回忆,“大概有三四回张姐送我到公交站,每次都很细心地把我送到公交车上,给司机师傅叮嘱半天,联系好家人提前接站,公交车走后她才回家。还有一次一直把我送到家里。”那天晚上客人多,十点多才下班,公交车也没有了,正好张姐也在店里帮忙走得晚,她主动说要先送自己回去,这样才放心。“感觉她就像我的亲姐姐一样。”
“她乐于助人,也很明白我们需要什么,是有意愿也有能力去帮助我们的人。”李金龙继续说道,“她当我们的眼,我们也很想当她的手,只要她一来,大家都抢着要给她按摩。”
“她给我买过洗脸毛巾、洗面奶,还帮妈妈找工作,很热心。”23岁的石世杰说。
……
“张姐,帮我买下菜。”“张姐,回家顺路吗?把我捎上。”……
长时间的相处,让盲人们和张茁的心贴得更近,近到有需要可以直接打电话说需要和想法,因为他们知道她一定不会拒绝,并会想办法给予帮助,如果她帮不上,要么会寻求身边人,要么会坦诚告知,或者提出好的意见供参考。
“你是我的眼,带我领略四季的变换;你是我的眼,带我穿越拥挤的人潮;你是我的眼,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因为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就在我眼前……”
缘不灭:她在,一直在
做一件好事易,做一辈子的好人难。二十年来,除了上班,为盲人服务是张茁付出心血最多的一件事。
起初,张茁的丈夫张枭看见妻子经常忙得不回家,也问过“你不嫌麻烦?”妻子却说,他们眼睛看不见、生活不易,能帮一点是一点。后来别人问起妻子时,张枭的回答都是,“她到盲协帮忙去了。”平常妻子连自己的事情都不去托人找关系,但为了盲人,都不知道她跑了多少路求了多少人……
“加入延安市盲人协会后,发现‘张茁’这个名字出现的频率实在是太高了。每一次参与盲协的活动,都能听到有人叫她的名字,这个名字就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里了。”正在宝鸡上学的袁浩然说。在盲人协会的日常工作中有她;周末或者下班后盲人按摩店招呼客人有她;帮忙策划活动、写文案、拍照片、写总结,运营盲协公众号《延河岸边》有她;教盲人使用电脑有她;义务接送盲人办事有她;春节慰问残疾人、协调爱心企业拉赞助有她;为盲人朋友填写表格或材料有她;看到盲道上有车辆停放时,赶紧联系相关单位或个人把车开走有她……在为盲人服务的同时,张茁也开始做公益,和同学一起去福利院送些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2012年,主动联系市残联捐赠50辆残疾人代步轮椅给甘泉县救助站;2013年春节,她筹集资金购买面粉10袋,大米10袋,食用油10桶,捐赠给了宝塔区盲人协会……在张茁的带动下,疫情期间,女儿也主动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很多暖宝宝,捐给楼下的医护人员……
张茁说,盲人的生活问题让人揪心,关键还要让他们打开心结,用积极的心态去拥抱生活。
无论张茁到哪里上班,领导们都比较支持她为盲人服务。2014年,张茁在西北局革命旧址管理处工作,在张茁的牵线搭桥下,100多名盲人走出家门,浩浩荡荡地来到西北局纪念馆参观学习;2016年,张茁在南泥湾革命旧址管理处工作,邀请几名盲人老艺人来南泥湾参加艺术节说书大赛;2018年9月,张茁调到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工作,10月,她积极协调延安市公交公司公交车义务接送50名盲人到杨家岭参观学习,让盲人们和讲解员同台演出,一起互动,都给盲人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来到革命旧址,听听红色故事,摸摸历史遗存,感觉心也更开阔了。”“虽然看不见,但是我们能通过听来了解红色文化,学习延安精神。”盲人朋友们纷纷表示。
在工作中,张茁把对待盲人的那份细心和爱心用在文明创建中,努力提高延安红色旅游的服务质量,让国内外游客充分感受圣地延安景区的温度和魅力。
2018年国庆节值班期间,她发现参观的游客很多,但在旧址坡道、台阶处,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不方便参观,单位领导按照5A标准增加了无障碍通道方便残疾人游客,同时,她推动单位设志愿岗帮助残疾人游客上下台阶。
张茁是单位的一名志愿者,只要发现坐轮椅的残疾人,就主动帮助他们抬轮椅、帮扶上下台阶、接开水、拍照片,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疫情期间,志愿者要求45岁以下才可以报名,张茁虽然超龄了,但是却主动请缨当了志愿者,早出晚归和年轻的志愿者一起维持核酸采集秩序,同时向小区医护人员捐暖宝宝,给同系统300多名志愿者捐防护面罩,还给交警捐了500个口罩,被小区居民亲切地称为“最美大姐”。
“她获选在意料之中。”姜云龙说,“这么多年来热心做好事,不厌其烦做公益,这个‘陕西好人’,她实至名归。”
除了是“陕西好人”,张茁还在2018年获得“助人为乐延安模范”称号,2021年被评为“陕西省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
提起这么多年的付出,张茁说:“只要盲人们生活得好,就行了。”
为盲人服务的路,张茁一定会走得更远……
记者手记
利用工作之余,坚持义务为盲人服务二十年。虽然做的都是一些小事情,但是却牵动着每一个盲人的心弦,这些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小事,让盲人们为之感动,她也因此成为盲人们生活中最亮的光。张茁只是众多志愿者中的一个,还有许许多多的志愿者,他们在自己有限的能力下,默默地做着平凡的小事情,给予盲人温暖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企事业单位、爱心人士会像张茁那样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或加入志愿者的队伍,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