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石泊夫(1908—1983),原名石明廉,河南尉氏人,画家,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教员,作品有《肖像》等。
到延安前
石泊夫1908年1月25日生于河南尉氏县,1927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31年毕业,之后到山东益都、陕西凤翔等地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32年应聘到山东省立十中任美术教师。他在认真教授美术课的同时,积极地向学生传播进步思潮。他通过向学生推荐进步书刊,用笔绘画生活在社会低层的劳苦大众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无声教育。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石泊夫当时在山东省立益都中学当美术教师,因为战争,学校要南迁临沂。石泊夫利用当时学校秩序比较混乱的机会,秘密组织了43名进步学生,准备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几经周折,历尽艰辛,人员散失很多,最后,留下来的彭仲秀、李苇塘等5人于1938年2月到达延安。
延安时期
1938年2月,石泊夫带领5名学生到了延安后,进入陕北公学学习。5名学生经过两个月的紧张学习,李苇塘分配到了晋西北,王晓云分配到了日语学校;李保符、郭淑文、贾锋戈分配到了八路军通讯学校。他们在太行山麓、华北平原、东北的深山密林里,经过了坚苦卓绝的8年抗战和浴血奋战的3年解放战争。
石泊夫先生到达延安后,在杨家岭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1942年1月,他的作品《瞧瞧别人吧》在边区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反侵略画展》上受到好评。同年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任美术部研究室主任。
1942年石泊夫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接着在整风运动中,社会部长康生诬陷他是“托派分子”,石泊夫被抓了起来。他的妻子因为惊吓过度,有一天晚上,把门窗堵死,然后把3个孩子毒死,最后自杀。石泊夫受此打击,精神一度失常。毛泽东得知这一情况后,批评了康生这种逼死人命的做法,石泊夫才得以自由。
离开延安后
1945年抗战胜利后,李富春、蔡畅夫妇去东北工作时,特地把石泊夫带到了东北。1946年石泊夫到东北工作,先后任哈尔滨大学美术系主任、东北大学美术科主任,后在东北美术专科学校绘画系任副教授、东北鲁迅艺术学院(后改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教授。在李富春夫妇的帮助下,石泊夫又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并生有一子,女方小他20余岁。
1969年,“文革”开始后,石泊夫的“托派”问题又被提出,再次被康生隔离审查,妻子和他离婚,儿子被当作“黑五类子弟”下放到了大连农村。石泊夫无依无靠,孤身一人,只得到北京,去他带往延安的的学生贾锋戈的家中借住。从此,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长住在贾家。在冬天,他就到曾任湖北省副省长的侄子石川的家中,或到神农架疗养所去。不论走到哪里,他总是握着自己心爱的画笔,孜孜不倦地画画、写生。
1983年10月2日,在神农架地区国庆招待会上,石泊夫先生突发心肌梗塞而与世长辞。
(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 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