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说:“对我们来讲,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历史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今天学习我们党精神谱系的延安精神,因为它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今天重温延安精神中的大生产运动,因为这是我们党的红色基因最可贵的组合。
一、延安大生产运动
1938年10月日本军队占领武汉后,改变其侵华政策,逐步将主要军事力量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实行灭绝人性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国民党在日本帝国主义的诱降面前,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破坏抗日统一战线,包围封锁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停发八路军、新四军军饷。加之华北等地连年遭受自然灾荒,致使整个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发生极大困难,军队供给濒于断绝,陷入没粮吃、没衣穿、没被盖、没经费的困境。
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和“扫荡”,以及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困难。面对如此严重的困难,我们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坚定地回答:“我们是确信我们能够解决经济困难的,我们对于在这方面的一切问题的回答就是‘自己动手’四个字。”
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底,党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抗日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在此之前,抗日战争一爆发,党中央就从自己肩负的使命和所处的重要地位出发,根据我们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确立了“休养民力”、恢复和发展人民经济的政策,提出了经济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国防生产、充实抗战力量,供给战争,改善人民生活,团结广大民众,推行民主政治,参加战时生产,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我们党及时组织边区留守兵团的一部分部队开展农副业生产,如种菜、养猪、打柴、做鞋等。这些做法使他们的生活供给得到一定改善。
1939年1月初,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提出了“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口号。号召边区人民群众和部队、机关、学校全体人员开展必要的生产。由此,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大生产运动符合客观经济规律,正确反映了发展经济与保障供给以及经济工作与财政工作的关系,纠正了那种不注重发展生产、开辟财源,而单纯在财政收支上打算盘的做法。大生产运动,要求从实际出发,发动和组织军队、机关、学校和人民群众自力更生。大生产运动,在着重发展民营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公营经济,以求解决边区政府的财政困难,满足军民必不可少的物资需求。大生产运动既反对不顾战争的需要,单纯地强调政府要施“仁政”,减轻人民负担的错误观点;也反对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已的错误主张。边区在重点发展农业的同时,还积极发展了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与商业。还通过在工人群众中开展学习赵占魁创业精神的“赵占魁运动”,掀起了工业生产的热潮。
1943年11月26日,陕甘宁边区隆重召开劳动模范表彰大会。赵占魁的画像与毛泽东、朱德的画像,一同挂在大会主席台的帷幕上。毛泽东称之为“中国式的斯达汉诺夫”,并题词“钢铁英雄”。
农民出身的赵占魁12岁就开始干活,先后在太原铜元厂提炼部、太原兵工厂、同蒲路介休车站修理厂做苦工。1938年初,同蒲铁路被日军占领,赵占魁辗转到了延安,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农具厂当翻砂工。化铁是一项艰苦又重要的工作,整个过程不能间断。特别是在夏天,头顶着炙热的太阳,身穿着厚厚的棉衣,站在2000多度的熔炉旁,汗水不停地往下滴。赵占魁经常连饭也顾不得吃,一干就是12小时以上,棉衣被汗湿透,结成厚厚的白碱。一次,赵占魁发高烧,头晕了一个星期,病得不能起床,只好让学徒工小李看炉。然而,技艺不精的小李加铁过多,炉里化成了一个400来斤的铁疙瘩,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前来找师傅。赵占魁一听,立马从床上挣扎着起来,拄着一根棍子来到熔铁炉旁。站立不住,就坐在地上,看了一天炉子,终于把问题解决了。当时的《解放日报》记录了赵占魁的工作场景:“在沉默里用手紧拿着铁钳,吃力地站在高凳子上,从炉口向炉内望着,用钳子把堆积着的铁块一块块地铺平,放进火苗里。突然,一阵风吹过来。烟火猛烈地扑向他的脸,他连忙向后仰了一下,跳下凳子,铁钳沉重地落在熔炉的长柄上,发出铿锵的声响。他半晌才睁开眼睛,稍微喘息了一下,汗也不擦,又匆忙地搬开通风筒,弯着腰,从气门里用铁棍往外拨弄着被烧红了的渣滓……”
1939年春,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缺少生产工具,赵占魁马上召集工人,垒起3个炉子,仅半月的时间,就打出了200把镢头和300把锄头。大生产运动的开展,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工人群众的劳动热情,提高了他们的阶级觉悟,改变了他们的劳动态度。他们更加自觉地爱护自己的工厂,积极主动地完成或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如中央印刷厂的排字工人,由21人完成了过去24人的工作。大家一心想的是“我的数量,我的质量”。广大工人自觉遵守劳动纪律,不仅无故迟到早退现象大为减少,而且许多人还主动要求增加工时。好吃懒做被看成是耻辱,勤劳进取被视为荣耀,爱厂如家、自觉劳动、不怕艰苦的厂风开始形成。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产品数量,提高了产品质量。延安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主要开展农业生产,兼办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逐步达到粮食、经费自给或部分自给。实行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组织劳动互助,发展人民经济,以改善人民生活和保障供给。是中共中央适应形势发展客观需要、争取抗日战争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战略决策,它的实行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大生产运动的开展,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困死”“饿死”我抗日军民的企图,不仅克服了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而且基本实现了军民的“丰衣足食”,从而为争取抗日战争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尤其是1941年至1942年,如果我们不采取大生产运动这种特殊举措,去克服各根据地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严重经济困难,那么我们就只能像毛泽东所说,只有两条路可走,即“要么饿死”“要么解散”。这两条路无论选择哪一条,我们的抗日战争都会更加艰难,新民主主义革命也都不可能取得胜利。而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使我们根据地的公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包括农、工、商、运输、外贸等均得到了发展,使军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使根据地有了较充足的物资储备,供给有了保证和改善。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充分体现了我党我军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也使我们在新的基础上增强了军民团结,密切了党群关系,从而进一步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积累了更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更壮大的力量支持。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为中国共产党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经济建设的骨干人才,积累了领导经济工作的初步经验。在大生产运动实践中,涌现和树立了一大批劳动模范和英雄人物,培养与造就出众多优秀经济工作领导干部和骨干人才。比如仅工业经济领域就涌现出钱志道、沈鸿、华俊寿、陈振夏、李强等。
当时的经济工作干部和骨干人才,不但懂得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而且学习和掌握了生产技术与领导经济工作的本领。他们在大生产运动中积极参加劳动,深入基层一线,组织生产竞赛、奖励劳动英雄、举办生产展览会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建设事业起了重大作用,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不仅体现而且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从而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谱系——延安精神得以系统形成。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战胜困难,实现丰衣足食、兵强马壮的过程,就是继承与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民族精神的过程。
二、在中国工运历史上的意义
延安精神(大生产运动)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工会工作提供了丰厚滋养。
体现在本、道、式、效四个方面。
(一)本
工会工作从世情、国情、民情出发,从深入学习党的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把握出发点和落脚点。
1.延安大生产运动告诉我们: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认清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历史自觉,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和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风雨无阻,坚毅前行,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
(二)道(方向)
1.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就能够更好前进。
2.中华民族复兴必由之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如何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核心问题。
中国人民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走,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工会认识到,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把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汇聚成强大动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就是改变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面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共同追求,是全体中国人民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
这就是中国工会之道。
(三)式(方法)
1.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发挥工会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作用,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
2.办实事
办实事不是简单帮钱帮物、搞花架子、堆几个盆景。办实事既要立足眼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弘扬劳模精神
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从普通一员到英雄模范,从平凡职工到共和国功臣。
4.立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全局,立足党中央对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决策部署,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弘扬延安大生产运动中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有效组织生产竞赛、技能竞赛的优良传统。
(四)效
1.工会成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
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延安大生产运动是我们工会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榜样。
2.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响应党中央号召,风雨同舟,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产生了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他们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3.广大工会干部守望相助,以实际行动支援疫区,开启温暖爱心通道,多方筹集抗疫物资,开展疫情防控保障,走访慰问一线医务人员及其家属,提供志愿服务,积极协助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引导职工与企业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充分显示了广大职工和工会组织的责任担当。
(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教授,中国首位行动理论研究专家。曾任广东省总干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