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圆满结束。80年来,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思想的重要文献,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当时文艺创作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催生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讲话》精神依然熠熠生辉,鼓舞着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基层、关注时代变迁、潜心创作,创作更多反映时代脉搏的优秀文艺作品。
只有立足大地,才能根深叶茂
——延安文艺转型的当代启示梁向阳
今年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的纪念年。80年前的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催生了强大的文化合力,促成延安文艺的转型,迎来了延安文艺新时代。延安文艺运动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但它仍然像明镜一样启示着未来。
全面抗战爆发后,延安成为与重庆遥相呼应的民族抗战的政治文化中心,吸引了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热血青年。当时来到延安的文艺工作者,除了进入延安的几十所学校学习、工作之外,还有相当多的人进入大大小小的文艺组织与团体。抗战初期,延安的文艺工作者们创作出热血沸腾的《延安颂》《黄河大合唱》《我歌唱延安》《生产大合唱》等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有力地推动了抗战事业,也繁荣了陕甘宁边区的文化生活。
但是在日常的文艺生活中,广大文艺工作者普遍存在着对工农兵生活不熟、不懂的问题,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宗派主义思想突出。相当多的作家、艺术家只把注意力放在研究与描写知识分子上面,而不愿意接触工农兵群众。
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1938年成立的、专门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艺术院校,在1940年后,就有将近两年左右的正规化与专门化的“关门提高”。曾在“鲁艺”文学系任教的著名作家严文井回忆:“学校四周住的都是农民,而我们却不同农民往来。除了有时候要向他们买西红柿和甜瓜,才同他们当中的一两个人说说话。我们每个人都自以为是艺术家,农民当然不在我们眼下的,我们彼此高谈阔论,上下古今,天南海北,海阔天空。农民算什么呢?他们没有文化,啥也不懂,而且连‘百分’也不会玩儿,身上只有虱子。于是我们有的人坐在窑洞里,就写自己五年以前,或十年以前的爱情。”桥儿沟的老百姓讽刺说:“戏剧系的装疯卖傻,音乐系的呼爹喊娘,美术系的不知画啥,文学系写的一满害(解)不下(方言,即根本不明白之意——引注)!”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一次集会上公开批评:“打了三年仗,可歌可泣的故事太多了,但是好多战士英勇牺牲在战场,还不知道姓张姓李,这是我们的罪过,而且还是你们文艺的罪过。”他号召“前后方的枪杆子与笔杆子能够亲密地联合起来”。
“鲁艺”这所要“成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的艺术院校尚且如此,其他的文艺机构则更不待言。“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延安乃至整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还没有真正扑到工农兵那里,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文化合力。
“枪杆子”与“笔杆子”是革命的两支军队。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如何训练一支高效的“笔杆子”队伍,一直是毛泽东与中共高层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然而,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1942年夏,解决延安文艺界问题的时机成熟了。毛泽东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42年5月组织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毛泽东更是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他进一步号召,“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毛泽东的《讲话》讲到延安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痛处与心坎上,他们以前空有热情而不知所措,如今他们恍然大悟,终于明白文艺为谁服务与如何服务了。可以这样说,《讲话》催生了强大的文化合力,促成延安文艺的转型,迎来了延安文艺的新时代。
再以“鲁艺”为例。“鲁艺人”决心脱下学生装,把身子扑下去,走出“小鲁艺”,深入到工农兵火热的生活“大鲁艺”去,专心致志搞“文艺下乡”,真诚地为工农兵服务。在1943年的春节期间,鲁艺秧歌队扭出了“新秧歌”和演出“新秧歌剧”。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新秧歌,形式灵活、短小精悍,形式上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上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新秧歌剧《兄妹开荒》,第一次把翻身农民的形象搬上广场舞台。在鲁艺的带动下,当年春节延安就出现了二十多支有名的秧歌队。老百姓奔走相告:“鲁艺家的来了!”“鲁艺家”是老百姓对鲁艺宣传队的一种亲切称呼。“鲁艺家”秧歌队回到学校后,时任“鲁艺”院长的周扬高兴地说:“‘鲁艺家’,多亲昵的称呼!过去,你们关门提高,自封为‘专家’,可是群众不承认这个‘家’。如今你们放下架子,虚心向群众学习,诚诚恳恳地为他们服务,刚开始做了一点事。他们就称呼你们是‘家’了,可见专家不专家,还是要看他与群众结合不结合;这头衔,还是要群众来封的。”
事实上,不仅“鲁艺”专心致志搞“文艺下乡”,就是延安乃至整个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都以空前的热情深入到火热的工农兵生活中,真诚书写工农兵、讴歌工农兵。既然要为工农兵服务,延安文艺工作者就自觉地选择了与工农兵审美文化相适应的民族化与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如章回小说、民歌体叙事诗、新秧歌剧、新编历史剧、民间说书、新木刻版画等形式,创作出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真正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歌剧《白毛女》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它突出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主题。一经公演,立即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农民看了它,很快激起报仇雪恨高潮;指战员看了它,纷纷要求为杨白劳、喜儿报仇;有的战士看戏时太入迷,竟冲上台去要枪毙黄世仁的扮演者陈强……
可以这样说,“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提出了“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文化景象后,获得了一种空前的思想与文化上的自信。延安文艺工作者们向民间文化寻求创作资源,把这种文化自信转化为艺术形式,通过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来展示“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新的人民的文艺”景观。这种“新的人民的文艺”,唤起了长期处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工农大众的真正文化自信。而觉醒与觉悟着的中国人民,又自觉地投身到反抗日寇侵略的民族解放洪流中,直至迎来新中国的成立。而那些“新的人民的文艺”,即使到今天也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红色经典”,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标志与象征。
延安文艺的成功转型,给新时代文艺留下了许多丰富而深刻的启示:
一是只有形成文艺合力,才能汇聚强大的文艺能量。《周易·系辞上》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任何再强大的力量仅仅是一种力量而已,只有同心同德,才会形成强大的文艺合力。
二是任何时代的文艺,只有立足大地,才能根深叶茂。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因为吸收着来自大地母亲的营养,接着地气,才力大无比,战无不胜。延安时期的文艺工作者视角向下,主动深入到火热的工农兵生活中,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化与大众化文艺形式,创造出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为核心元素的中国新文艺。
三是回应现实、敢于担当的文艺,才不负时代厚望。80年前,毛泽东同志振臂一呼,解决了特定历史时代的文化合力问题,其关键点既在于《讲话》顺应了时代要求,也在于当时的文艺工作者普遍有一种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和民族有担当与奉献,找到真正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里,我们的文学家、艺术家更要形成有效的文化合力,主动承担起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讲好“中国故事”,唱好“中国声音”,传播好“中国精神”,真正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作者系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
贯彻《讲话》精神 办好《延安文学》
魏建国
80年前,毛泽东主席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党的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发表了新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了新时期党的文艺事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两个《讲话》虽然时代不同,精神却一脉相承,都是党和人民文艺事业的行动指南。
在两个《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延安文学》扎根基层,贴近读者,恪守“思想性、人民性、艺术性”的原则,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严格执行“注重质量、不惟名家、不薄新人”的发稿标准,推出了大批艺术水准高、社会效益好的优秀作品,以“接地气,重写实,有暖意”的质朴面貌,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和品牌。
注重思想性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们及时组织杂志社全体同志认真学习、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对毛泽东关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这一党的文艺方针的创新发展。具体到文学领域,就是“文学应该为读者服务”,而“读者”就是“人民”。
作为一份扎根于革命圣地延安的文学期刊,《延安文学》肩负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历史使命,有责任、有义务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指导文学工作者正确从事文学创作。
2015年以来,我们以策划、编辑、出版纪念专号、纪念专辑等形式,通过客观详实的史料和优美的文学表达,对各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进行批判与抵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些专号、专辑一出版,立刻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新华网、光明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作家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以及新浪、搜狐等纷纷跟进,或转载出版消息,或刊发专号文章。
陕西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柏峰认为“:《延安文学》的长征纪念专号选材精当,内容丰富,史料详实,图文并茂,堪称一部完备的长征简史。”许多读者或致电,或登门,或托熟人,或给编辑部留言,纷纷求购索赠,对专号赞誉有加。
为了体现办刊特色,讲好延安故事,我们于2010年开设了“红色记忆”栏目,以“人无我有”的资源优势,重在发表陕北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该栏目既是基于政治历史文化资源的产物,也在艺术性上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和成就,从而为一份原本受众面狭窄的纯文学刊物,大大扩大了读者群。
坚持人民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让我们欢欣鼓舞。大家精神振奋,既为文学事业受到党中央的重视而高兴,也让我们对文学期刊的生存和发展信心倍增。近年来,文学市场化的喧嚣,成为压在我们头上沉重的石头,让我们非常担心刊物能不能坚持办下来。讲话给我们吃了定心丸,引起了文艺界的强烈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近年来,我们在编辑《延安文学》的过程中,始终关注最广大人民,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关注他们的生存现状与个人命运。我们经过长期的探索与思考,确立了“接地气,重写实,有暖意”的办刊理念,其中“接地气”最为重要,就是贴近人民,贴近生活,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他们生活,抒写他们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在发稿时,从不考虑作者的名气,选用的大都是基层作者关注现实生活的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是人民的文艺”;文艺作品“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同样,“感情”问题也决定着文学期刊的命运。我们在选稿时,一直坚守现实主义风格,关注广大人民群众命运,多刊发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对于那些搜奇猎艳、胡编乱造、调侃英雄的作品,坚决拒绝和抵制。由于我们的作者大多来自基层,虽然写作技巧和水平上还很不成熟,但拥有深广的基层生活经验,他们的作品,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感人的艺术形象,每次发表后都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
作为一份地市级文学刊物,我们将挖掘和培养基层作者作为重要任务,经常组织编辑到陕北各县举办讲座,与各个县办刊物如延川《山花》等建立了密切联系,互赠刊物,尽量选发其中的好作品,并对具有潜力的作者,采取实地轮训的方式,面对面辅导,使交流更直接,领会更深刻。凡是本土作者的稿子,不管能不能发表,哪怕是第一次投稿的中学生,我都要亲自过目,对本地文学队伍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在《延安文学》的精心培养下,刘国欣、王哲珠、叶灵等一大批基层作者迅速成长,走向全国,成为国内一线作家。
1968年底,约3万名北京知青来到延安插队,成为延安当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延安人民和北京知青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真诚、质朴的感情。北京知青们的辛勤付出,也推动了延安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延安文学》创刊至今,在编辑、作者、读者三支队伍中,始终活跃着北京知青的身影。因此,知青题材一直是《延安文学》的一个重要场域,发表了大量作品。
增强艺术性
2012年第1期是《延安文学》总第200期。贫困地区的一份文学期刊,能坚持34个年头、出刊200期,本身就是文学界的一大奇迹。为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总结经验,展示成就,我们编辑出版了大型文学丛书——《延安文学200期作品选》,从《延安文学》历年发表的5000余万字的作品中,精选出优秀作品667篇(首),共计300多万字,分为短篇小说、中篇小说(上·下)、散文、诗歌共5卷。
为了打造《延安文学》的品牌形象,扩大影响,激励作者创作出更高水平的作品,2012年起,我们设立了“延安文学奖”,分为中篇、短篇、诗歌、散文、评论、随笔、报告文学、特别奖等八个类别,三年一评,不设奖金,只颁发荣誉证书,是一个纯精神奖。
由于我们始终坚持“不唯名家、下接地气、以质取胜”的发稿标准,所发作品可读性强,生活气息浓郁,思想性、人民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被国内知名文学选刊和年度选本转载率大大提高,每年六个头题中篇都有一两篇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转载,转载率远大于部分省级刊物。如:2020年6期王哲珠的中篇《杨士承的戏》,被《中篇小说月报》2021年1期转载;2021年1期刊发的北京80后女作者星晨的中篇处女作《亚姝》,同时被《中篇小说选刊》3期和《中篇小说月报》5期转载……此外,2013年1期单振国的中篇《应承》,被改编为同名院线电影,由贾樟柯担任艺术顾问,冯远征担纲主演,在国内外上映。这些成绩,大大提升了《延安文学》的知名度,一些一线作者也开始关注《延安文学》并主动投稿。
由于我们办刊质量不断提高,广受社会好评。新华社、文艺报、中国作家网等给予充分报道,我本人作为社长兼主编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求是》杂志社资深编辑陈金霞对《延安文学》厚爱有加,认为“是一份在当下非常难得的具有清醒的政治意识、真正发挥着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作用、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优秀刊物”。原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孟伟哉在阅读《延安文学》后亲笔写信,给予刊物很高评价。在竞争激烈的期刊市场上,《延安文学》出现在了北京的三联、海淀图书大厦、中关村图书城等书店,以及上海复旦、同济等高校图书馆。《延安文学》作为两个《讲话》的践行者,已成为展示新时代延安新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作者系《延安文学》杂志社社长)
文艺必须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
钟峻青
今年5月23日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的纪念日。《讲话》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确定了价值体系和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重要历史坐标,具有里程碑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对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发展道路上,我们重温《讲话》,依然感到它无比的亲切和新鲜,无比的透彻和深刻,《讲话》明确提出文艺必须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方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要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方向,文艺工作者就必须站稳自己的政治立场。文艺工作者应成为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坚定拥护者、忠诚践行者,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行者、首倡者。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讲好恢弘大气的中国故事、感人肺腑的社会故事、励志进取的个人故事,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文艺工作者要善于深入人民群众之中,深入社会实践之中,实事求是地观察社会,客观正确地反映现实,创作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优秀作品,使之更好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鼓舞人民。
要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方向,文艺工作者就必须听党话,跟党走。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多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历史反复证明,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针是完全一致的。文艺工作者应紧紧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创作出紧贴社会实践,代表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文艺一旦脱离了党的正确领导,就会迷失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要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文艺工作者就要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热情讴歌工农兵群众。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工人、农民、士兵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因此,“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人民大众的,首先是工农兵的”。文艺工作者只有了解和熟悉工农兵群众,并和工农兵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创作出深受工农兵群众喜欢的作品。当时的延安和全国各地,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文艺创作的面貌焕然一新,先后创作出了一大批放映人民群众生活和革命斗争的文艺作品,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毅的《白毛女》、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这些优秀作品的出现,对唤起民心,鼓舞士气,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虽然面临的政治形势,政治背景和生活实践都与革命战争时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方向始终没有改变。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群众成为自己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同人民融为一体,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讲话》发表至今虽已过去80年,但它仍然放射着真理的光芒,是党的文艺工作的指路明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广大文艺工作者都应该不负时代,不负党和人民的厚望,努力创作出更多引领新时代的优秀作品,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