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1912.8—1994.2),原名刘东兰,笔名白朗、刘莉、弋白等,女作家,奉天盛京(今辽宁沈阳)人,系作家罗烽的夫人。曾任《国际协报》记者、文艺副刊主编、延安《解放日报》编辑等职。创办《文艺》周刊。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北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二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西行散记》,短篇小说集《牺牲》、《伊瓦鲁河畔》,中篇小说《老夫妻》,记述作家战地访问活动的日记体中篇《我们十四个》《为了幸福的明天》《在轨道上前进》《牛四的故事》《北斗》,散文集《月夜到黎明》等。
到延安前
白朗1912年8月20日生于城里小西关,十一岁时丧父。1929年,十七岁的白朗同青梅竹马的姨表兄罗烽结婚,他们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年轻的白朗,因受新思潮和已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罗烽的影响,十分厌倦旧式家庭生活,她像樊笼里的云雀渴望蓝天一样渴望着新天地。
受其丈夫影响,白朗加入了“反日同盟”。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兼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杨靖宇指派巴来(金剑啸)和白朗协助罗烽工作,白朗从此成了罗烽的得力助手,白朗的家成了一个反满抗日的中心,编印小报的印刷机关。反日同盟会开会,也常在她家召开。1933年4月,白朗考取了进步报纸《国际协报》,先任记者,后主编每天半版的该报副刊《国际公园》和《儿童》《妇女》《体育》等周刊。同年又主编新创刊的大型周刊《文艺》,结识了萧军、萧红、舒群、金人、林珏等作家。这期间,她还参加了星星剧团,开始文艺创作,发表了不少散文和小说,包括中篇小说《叛逆的儿子》,小说《悚栗的光圈》《四年间》《逃亡日记》及《琴音》《她一直望到黎明》等。1934年3月,北满省委遭到大破坏;6月,罗烽因叛徒出卖而被捕。白朗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坚持编发了四十八期《文艺》周刊,曾累得昏厥过去、流了产。1935年初,罗烽被判为共产党嫌疑犯,经党和友人的营救,保释出狱。不久即与白朗逃离哈尔滨,经沈阳取道大连前往上海投奔已在上海的萧军和萧红。
到了上海,已经是1935年底至1936年初,白朗在怀孕中潜心写作散文集《月夜到黎明》。1936年结识女作家白薇,并加入上海文艺家协会,和金人合编了《夜哨小丛书》,创作了小说集《伊瓦鲁河畔》中的《轮下》《生与死》《一个奇怪的吻》《珍贵的纪念》等作品。
1937年9月,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中,白朗夫妇和沙汀、任白戈、舒群、丽尼、杜谈等几十位文艺界的人(包括家眷),第一批撤离上海,来到武汉。当时,武汉、长沙是大批文化界人士的集中地,也是他们去重庆、桂林等地的中转站。白朗在那里生活了一年多,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一些活动,参与了罗烽、聂绀弩、丽尼编的《哨岗》的编务和丁玲、舒群编的《战地》的组稿、发行工作,还招待南来北往的文艺界朋友,杨朔、吕荧等人便常住在他们家里。罗烽只身投军山西临汾,白朗独自承受着一家老幼的生活和感情上的折磨;在文坛她不甘寂寞,以《西行散记》为题,发表了十几篇记述她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的文章,留下了时代的真实的影子。这些散文于1941年结集出版,1944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再版。
1938年夏,白朗和罗烽先后到达四川重庆,住了三个月,萧红也曾在她家小住。1939年夏,白朗下了很大的决心,丢下母亲和嗷嗷待哺的孩子,和罗烽、杨朔、宋之的、杨骚、葛一虹、方殷、袁勃等十四位作家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返回重庆后,白朗以日记体报告文学的形式,写出了生动记录这次难忘的作家访问团的战斗生活的《我们十四个》,后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1940年初,她创作的中篇小说《老夫妻》,作为作家战地访问团丛书,由中国文化服务社出版。这时期,白朗还创作了一些以东北沦陷为题材的《沦陷前后》《轮下》《忆故乡》等短篇小说和文章。
延安时期
1941年皖南事变后,白朗以八路军办事处家属的身份,同草明等人乘车赴延安。1941年2月14日,到达延安,白朗被分配在“文协”工作,稍后,罗烽化装为榆林邓宝珊军部军政人员,同艾青、张什、严辰、逯斐等人也到了延安。全家人住在杨家岭后山老“文协”会址。白朗在延安《解放日报》当副刊编辑,艾思奇为副刊主任,同陈企霞、林默涵一起工作。她曾在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工作一个时期,任理事。
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同年担任《解放日报》副刊部文艺编辑。在艾青主编的“文抗”延安分会机关刊物《谷雨》上发表描写罗烽于1934年入狱后,她在狱外的遭遇及苦难生活的《狱外记》,还写了一些其他的文章,如萧红在香港病逝后所写的《遥祭萧红》等。1943年,白朗入中央党校三部学习一年多,在那里参加了整风,在“审干”中,白朗曾被隔离审讯,被怀疑是“CC派特务”;当年她与罗烽逃离哈尔滨,被说成是“敌人给开的通行证”,逼她承认。她的神经支撑不住了,终日不洗不漱,沉默无语,总想上吊,没多久,满口的牙齿全都脱落了,这对白朗在精神上是沉重的打击!
在“审干”将近结束时,白朗也得到了平反,并且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离开延安后
抗战胜利后,罗烽、白朗一家五口编入“东北二支队”,于9月间告别延安,奔赴东北故乡开辟工作。12月到达辽宁阜新,准备进入沈阳。白朗负责军区《前进报》副刊和“前进”文工团的建团工作,参加了东北的解放战争。
1946年,白朗来到第二故乡哈尔滨,被选为哈尔滨临时参议会参议员、担任《东北日报》副刊部部长、《东北文艺》月刊副主编、东北文艺家协会出版部副部长。曾参加土改,后来由此写成六个短篇小说,辑为《牛四的故事》,于1949年由香港新中国书局出版。白朗在军区下属的前进报社编副刊。1949年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同年12月又参加东北文联和东北文艺工作者协会的成立大会。此后专业从事写作,1950年创作了中篇小说《为了幸福的明天》,先后印行十四版,二十余万册。被译成日文和朝鲜文。
1951年起,白朗多次出访各国参加国际和平活动,曾参加世界和平大会、朝鲜停战签字仪式历史性事件。1952年8月,参加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又一次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54年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妇联委员,1956年出席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亚洲作家会议。 她作为中国五十年代的国际风云人物,还访问过苏联、丹麦、奥地利、缅甸等国,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1958年春,白朗被诬为有为“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通天翻案之“罪”,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被赶出北京,送到辽宁阜新煤矿劳动改造。1961年底,摘掉“右派”帽子,被调到阜新市文化馆看稿子。“文革”中再次受到冲击,精神分裂症复发,1971年春被运到在北京工作的女儿家里疗养。1978年,她的精神分裂症好转;1979年初,白朗冤案得到了彻底平反,给她恢复了政治名誉和文艺一级的待遇。1979年参加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不久从作协辽宁分会调回中国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白朗1994年2月在北京逝世。(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 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