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敲得震天响 记者 刘彦 通讯员 潘燕燕 王妮妮
在“5·23”《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5月19日晚,安塞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了以“鼓舞时代,颂歌人民”为主题的文艺演出,为鼓乡人民送上一场精彩的文艺盛宴。
培养更多的本土文艺人才
安塞是全国文化先进区,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以安塞腰鼓、安塞剪纸、安塞民歌、安塞民间绘画和安塞曲艺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多年来享有盛誉。近年来,安塞区大力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培养了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文艺人才,创作出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开创了安塞文艺界团结、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
在安塞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安塞巧婆姨民间技艺合作社负责人姚建珍说,作为一名安塞民间文化艺术从业者,她既是安塞这些年来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受惠者,更有责任和义务创作出更多展现鼓乡人民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的新作品、好作品。她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陕北文化守正创新培养更多来自安塞的优秀文艺人才。
文艺要从娃娃抓起。近年来,安塞区大力推行民间文化艺术“五进课堂”,安塞腰鼓、剪纸、农民画、民歌、曲艺相继走进全区中小学体育、美术、音乐等课堂,这让安塞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焕发出新时代的青春活力,也让安塞文化艺术保护传承更加落到实处。
“以艺载德,以艺促智,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断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才能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安塞区第四小学美术老师李洋洋说,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紧紧抓住安塞民间绘画艺术特色,充分激发孩子们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发展艺术特长,助力他们在文艺的道路上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安塞走出去的青年编剧、导演高立言,曾以安塞腰鼓为背景创作剧本《斗鼓》(原名《高石寨》),于2016年由国家一级导演宋业明(曾拍摄《冲出亚马逊》《延安颂》等著名影片)指导拍摄,后多次在CCTV-6播出,全景展现了安塞民间文化艺术和黄土风情文化。
高立言说:“今后我将再接再厉,坚持以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为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创作、不懈努力为人民抒写,创作出更多弘扬安塞优秀民间文化艺术的作品,身体力行推进安塞文艺事业繁荣大发展。”
用艺术颂歌鼓乡巨变
演出在《闹秧歌》的欢腾中拉开序幕,陕西省十大民歌手王建宁演唱的歌曲《黄河船夫曲》,以其质朴的语言、粗犷的声调、高亢浪漫的激情,充分展现了陕北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唱出了陕北人民对于黄河的深沉热爱和无限眷恋。
近年来,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通过“三变”改革精准搭建三资平台,积极建设南沟生态示范园区,现代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已经迅速发展为生态农业现代化、休闲旅游产业化、乡村风景美如画、村民生活市民化的陕北乡村旅游胜境其一。南沟案例更入选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走上央视舞台的安塞放羊娃贺东演唱的《南沟》,充分展示了这一山乡巨变。
对唱《五月散花》唱出了陕北民歌的源远流长,唢呐独奏《黄土情》体现了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一个个节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诠释着安塞文艺“鼓舞时代,颂歌人民”的壮美篇章,也是安塞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根植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使时代精神和时代故事得到精彩呈现的缩影展现。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上流传了2000多年的一种汉民族民俗舞蹈,动作豪迈粗犷、舞姿刚劲奔放、情感张扬炽烈,被称为“天下第一鼓”。新中国成立后,安塞腰鼓从农村打到城市,从黄土高原打向大江南北,从农家小院打到天安门前,从陕北的山沟沟走向“一带一路”,成为一张展示陕北人幸福生活的耀眼名片。近年来,安塞区大力推行民间艺术“五进课堂”,安塞腰鼓走进中小学体育课堂,更焕发出新时代的青春活力。
压轴歌曲《天下第一鼓》和舞蹈《安塞腰鼓》点燃了全场气氛,不仅打出了新时代鼓乡人民的幸福生活,更打出了新征程上陕北人民的文化自信。带着这种强有力的文化自信,安塞文艺工作者将更加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坚持“为时代鼓舞,为人民放歌”,持续创作更多文艺精品,不断繁荣文艺事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