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 富我乡亲
——安塞区农民赵洋洋的养殖故事
赵洋洋精心喂养梅花鹿
记者 王垠山 刘彦 王冬
两千多年前,《诗经·小雅·鹿鸣》以“呦呦鹿鸣”起兴和谐愉悦之调。两千多年后,在延安大地上,“呦呦鹿鸣”已成为安塞区农民赵洋洋通过养殖梅花鹿,带动众多乡亲共同致富、过上小康生活的真实写照。
不走寻常路,偏养稀罕“鹿”
5月16日,陕北大地,槐香弥漫。上午9时,记者来到赵洋洋位于安塞区镰刀湾镇罗居村的梅花鹿养殖场。
“呦呦!”小梅花鹿鸣叫似小儿撒娇。“呦!呦!”成年梅花鹿叫声清脆胜过鸟鸣。近150头身形矫健灵活、皮毛油光水滑、性情温顺敏感的梅花鹿,按照年岁大小、雌雄不同,分散在数个不同的圈舍内。
老客户就等在养殖场边上。赵洋洋和两名工人正在养殖场一角忙着给客户割鹿茸,麻醉、消毒、割茸、接血、止血……赵洋洋手下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十多分钟后,客户就拿到了热乎乎的鹿茸和鹿血酒。赵洋洋的手机上也收到了4240元。
“这副鹿茸是这头鹿的头茬鹿茸,有两斤多,早就被预订好了。”赵洋洋说,因为是老客户,所以2000元一斤的鹿茸这一次是按1800元的价格出售的。“一头成年鹿,每年能出两茬鹿茸,总重量在5斤左右。我这儿一年能销售鹿茸100多公斤,还能出售观赏鹿、母鹿、鹿崽以及鹿血、鹿肉等十几种产品。”赵洋洋说,梅花鹿全身都是宝,只要技术和管理跟得上,就不愁赚不到钱。
“你这是选了个好项目,干了个好产业!”记者感叹道。
“现在可以这么说,但你不知道我当初有多难。”35岁的赵洋洋也曾受尽生活的磋磨。父亲早逝,母亲因车祸重伤致残……一波接一波的家庭变故让赵洋洋一度负债累累,并于2014年被纳入贫困户。
“年轻轻的后生成为贫困户,不光彩。”赵洋洋下定决心要脱贫。他打过零工、当过学徒、干过厨师、做过生意,结果都不理想。
“当时我就想回村搞养殖,猪、牛、羊、鸡都考察过,但是发现市场波动大,家畜还爱生病,不好挣钱。”赵洋洋说,那时候他也没想过养鹿,“是一次无意间看见电视上人家养梅花鹿,我觉得延安气候适宜,就想着为何自己不做陕北养梅花鹿产业的第一人。”
考察、贷款、建场、购鹿……赵洋洋没有犹豫,抛开养羊、养牛等大家口里的“正经营生”,偏偏干起了养梅花鹿这样的“稀罕事”。此后,赵洋洋起早贪黑勤劳作,坚持了整8年,养鹿产业干得一年更比一年好,不仅还了债、脱了贫、致了富,还购房买车、结婚生子。
“2015至2017年主要是投资阶段,鹿场完全没有收入。2017至2018年,收入就突破了100万元。近几年收入都在200万元以上,最多的一年是230多万元。”赵洋洋说,今年前4个多月,已经收入了70多万元。
精研养鹿技,当好“鹿爸爸”
梅花鹿是非常温顺敏感的动物,只要人一靠近,它们就会迅速远离。但是,当赵洋洋端着玉米向它们走去的时候,无论大鹿小鹿、雄鹿雌鹿,都眼里充满柔情,乖乖地向他靠拢过来。特别是其中一头刚满一周岁的小鹿,就像个离不开大人的孩子,一直跟在赵洋洋身边,这里蹭蹭、那里贴贴,赵洋洋走到哪里,它就撵在哪里。
“这头鹿特别黏人,我每次一过来它就在门口等着。”赵洋洋说,“因为它是我从它妈妈肚子里助产生出来的,生下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我,所以它把我当成它的爸爸妈妈了,跟人特别亲近。”赵洋洋温柔地抚摸着小鹿介绍说。
这几年,赵洋洋的鹿场规模一直保持在200头左右,最多的时候养了220头。目前,鹿场有雄鹿30来头,母鹿、小鹿加起来近100头,等这一茬鹿崽下了,就又超过200头了。
“鹿的生命力特别强,主要吃玉米、豆子、麦麸等,成年鹿平均每天要吃2~3斤精饲料、3~5斤草料。
饲养上只要你有耐心、够细心,就一定能养好。”赵洋洋说,母鹿生产的鹿崽过二三十分钟就能站起来,只要吃上母乳就没问题了。个别体弱站不起来的鹿崽,或是母鹿母性不强的鹿崽,需要特别关注一些……
说起养鹿之道,腼腆的赵洋洋就像打开了话匣子,说得头头是道,拦都拦不住。
但赵洋洋也不是一开始就精通养梅花鹿。
“刚开始那会儿啥也不懂,出去考察学习的那点儿技术都是皮毛,所以第一次买回来的43头鹿,有11头就是因为得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死了。”赵洋洋说,虽然那时候买鹿便宜些,但也损失了不少钱。
赵洋洋没有气馁,他再次前往东北的养殖场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回到场里后,他更是一边跟着书籍、网络废寝忘食地学,一边在鹿场中慢慢实践,细细摸索,不断总结提升养鹿本领。
随着时间的推移,靠着认真学习、专心揣摩、亲身实践,赵洋洋成了陕北地区远近闻名的梅花鹿养殖专家。
“现在鹿场的活儿,从鹿的喂养到疾病防治,从配种生产到鹿产品制作销售……所有的活儿,除了剖腹产我做不了,其他的我都熟。”赵洋洋骄傲地说,“场里好些鹿都是通过助产出生的,窑里头那两头小鹿才刚刚出生两三天,就是我帮着它们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
做强延安“鹿”,共走富裕路
随着养鹿技术越来越扛硬,养殖规模越来越壮大,管理水平越来越专业,赵洋洋开始带领更多农户发展养鹿产业,一起走富路、奔小康。
建立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免费教技术,无偿做销售。2017年,赵洋洋带动18户贫困户通过养殖梅花鹿稳定增收致富。他也被评为安塞区“产业大户之星”,延安市“2017年度脱贫之星”。
2021年,赵洋洋又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国家级的荣誉激励他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铿锵。
“我希望能够带领更多人把延安的鹿养殖产业规模做得更大、深加工做得更好,把延安的鹿品牌打出去,把产品卖到全国去。”赵洋洋这样思考,所以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带动更多人发展养鹿产业。
今年27岁的白建是一名退役军人。他退役后不久,就在赵洋洋的带领下开始发展梅花鹿养殖产业。如今已经养了将近5年,场里现有梅花鹿61头,每年收入都在十几万元。“这几年,我在养鹿方面只要一有问题就找赵洋洋,他都是随叫随到,给我解决各种技术、管理和销售上的难题。”白建感激地说。
“目前,整个延安市共有梅花鹿养殖户40来户,基本都是我这儿带动起来的,今年下来能达到50~60户。”赵洋洋说,这些养殖场年收入都在十几万元到三四十万元不等。
今年,赵洋洋的梅花鹿养殖产业更是走出了延安。
“我们和汉中市佛坪县签订了2000万元的合同,我以10%的技术股入股,给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合作建立养殖基地,力争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鹿养殖产业中来,共同致富。”赵洋洋说。
“你看,给它们喂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动作小一点,不要吓到它们……”在鹿场内窑洞一隅,从佛坪县来学习养殖技术的覃成茂,正在赵洋洋手把手地教授下,小心翼翼地喂养两只才出生两三天的小鹿。
“赵洋洋毫无保留地给我传授养殖理论和技术,我一定要在这里把本领学好,回去把我们佛坪的养鹿产业搞起来。”覃成茂说,佛坪县养殖基地已经开始建设,自己不敢有丝毫懈怠。
除了在产业范围和规模上不断壮大,赵洋洋还在养殖技术上持续寻求突破,希望能把延安的鹿养殖产业做得更好。
“今年,我们专门花了几万元买回了马鹿,准备全部搞人工授精,争取实现马鹿和梅花鹿杂交,发挥二者之长,进一步提升鹿的基因,从而使得延安鹿产品未来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带动更多人发展鹿养殖产业,共同致富奔小康。”
结束了一上午的忙活,赵洋洋终于有机会在鹿场的院里休息一会儿。
“最上边的土窑洞是我爷爷和父亲住过的地方,我出生在下边的石窑洞,到现在已经35年了。很高兴,我的儿子生在了宽敞明亮的楼房里。”赵洋洋指着院子里不同的建筑感慨地说,“我家一代比一代过得好,特别开心,到我这一代,我们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