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真情驻村 为民办事
——记黄龙县圪台乡圪台村第一书记曹飞
曹飞(右)入户走访
  记者 杜音樵 通讯员 贠变侠 白杨越
  “第一书记就是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为当地产业发展想法子、探路子。”这是曹飞经常说起的一句话。今年44岁的曹飞是延安市融媒体中心干部,2021年8月2日,他主动请缨,奔赴我市最为偏远的黄龙县圪台乡圪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如何为群众干点实实在在的事?如何帮助村民寻找出致富路径?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走稳乡村振兴每一步?还没到圪台村,曹飞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
  圪台村距黄龙县城50多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249户773人生活在10多公里的狭长沟道里。山大沟深,群众素质低,劳动力严重不足,村级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发展资金。虽然村里自然资源不错,冷凉蔬菜、玉米、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但没有农产品收购深加工产业,终端销售是个大问题。
  怎么办?曹飞深感责任大、任务重。他一刻也不敢迟缓,带领驻村队员一头扎进村组,开展“六查六问”,不到一个月,村情民意便了如指掌。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兴旺”。曹飞把乡村振兴“第一针”打在“产业兴旺”上。为帮助村民寻找致富路径,他带领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到留坝县香菇种植基地考察,打算通过发展合作社组织、村民种植、企业收购产品三位一体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增强集体经济。种香菇收成怎么样?效益怎么样?村民们在心里打起了鼓,有了畏难情绪,大棚建好了,村民却纷纷退出,改变了当初想要参与的意愿。曹飞连忙与留坝县香菇种植基地联系,多次上门商谈,最后通过招商引资形式,形成村集体负责建设基地,基地负责种植示范。2021年10月,40座高标准香菇种植大棚在圪台村拔地而起,解决了当地20多人的就业问题。如今,香菇正在竞相生发出菇,收获在望。
  香菇基地建成后,曹飞并没有停止寻找新的致富产业步伐。黄龙当地群众有长期种植玉米的习惯,玉米面、玉米仁很受大众喜爱,为什么不在玉米深加工上做文章呢?曹飞和村干部先后到西安胡家庙、山西运城考察销售市场。回村后,曹飞便马不停蹄地召集村民商议,提出建立小杂粮玉米加工厂。在村民一致赞成的情况下,他又与村“两委”研究,紧抓国家政策支持机遇,按照“村集体+企业+农户”的方式进行建设,即村集体紧抓国家项目支持建设厂房购置设备入股,企业出资订单收购加工生产运营,农户根据订单种植,不仅可以增加村民收入,还可以壮大村集体收入。目前,日产60吨的玉米深加工项目已经动工实施,预计今年6月就可投产。
  据曹飞介绍,圪台村与界头庙、三岔、崾崄周边乡镇达成长期收购合作,为黄龙全县玉米深加工探路;建立了中药材收购点,开展初加工,为黄龙特色产业发展加力;与陕西旅游集团加强联系沟通,力争达成合作,启动续建圪台村旅游项目,发展生态乡村旅游。力争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实现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