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延安市援沪核酸检测队24人返延,市卫健委负责人迎接他们归来 ●延大附院贺楠、高妮夫妻俩援沪中用微信相互关心鼓励 ●市人民医院战士们在制作延安元素板报 ● 市中医医院护士苏楠对医护人员穿脱防护服流程进行培训 记者 宋伟 刘晶
去时无畏战疫情,归时无恙告梓乡。5月21日,延安市援沪核酸检测队24人返延。5月23日晚,在延安万花高速路口,几辆载着我市援沪医疗队101人的大巴车缓缓驶来。早已等候在此的人们立刻挥手欢呼,医疗队队员们透过车窗向大家热情挥手。至此,我市125名援沪医疗工作者顺利完成支援任务,全部平安归来。
援沪期间,全体队员不辱使命、勇往直前。与上海两千多万同胞和无数支援上海的医护人员并肩战斗,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抗疫故事,谱写了一曲曲扣人心弦的抗疫之歌。
◆ 延大附院:情深伉俪 共同守“沪”
延大附院先后于4月3日选派了5名检验科医务人员组成延大附院援沪核酸检测队前往上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援沪工作历时41天。又于4月15日选派了48名医护人员组成延大附院援沪医疗队与陕西医疗队在西安集合后,统一乘坐高铁专列抵达上海,援沪工作历时39天。两支队伍圆满完成援沪防疫、抗疫任务,53名援沪医务工作者也于近日相继返延。
援沪医疗队圆满地完成了对方舱患者的管理、核酸检测、外出核酸采集及亚定点医院患者医疗救治等任务,实现了患者零死亡、队员零感染、疫情零外溢、全程零投诉的“四个零”医疗队救治既定目标,为打赢援沪抗疫攻坚战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
延大附院53名援沪医务人员克服一切困难,坚决服从疫情防控指挥部安排部署,发扬了延安精神和白求恩精神,圆满地完成了援沪防疫、抗疫任务。
在支援上海的队伍中,有来自延大附院的一对夫妻,妻子高妮是医院肾内科的一名护理师,丈夫贺楠,是医院的一名主管检验师。在妻子的日记中这样写道:4月3日你接到了任务,匆匆收拾便跟随延安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踏上了援沪之路,到达上海做了培训,便加入了24小时不间断的核酸检测队伍中。
4月13日我也接到了任务,随时出发援助上海,当时的我内心忐忑,微信留言:看到信息速回电话!我接到电话已经是晚上11时,你刚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声音有些沙哑,听见我也要去上海,你似乎有些迟疑,因为家中还有5岁的儿子、3岁的女儿和八旬的奶奶,在我走以后都要由60岁的婆婆照顾,这时婆婆却坚定地说:“全国各地都在抗击疫情,作为你们更应该责无旁贷,去吧!家里有我。”最终,你同意我去,再三叮嘱我安排好家里的日常事宜。
就这样我也来到了共同的战场,经过两天的休整与培训正式进入青村方舱医院,后转战城市足迹亚定点医院。我们每天固定的沟通模式就是这样:你回去了吗?你几点出发?你吃饭了吗?一定要做好防护,有事留言!共同的战场,不同的岗位,同样的坚守,同一座城市,相隔几十公里的我们,似乎回到了“恋爱时期”,结束了一天的战斗,回到酒店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拿起手机互报平安,哪怕是留言告诉你我回去了,仿佛看到这个信息,我们彼此才能安心干别的,简短的沟通后,各自休整,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充分的准备。
此时,休息的这一刻我只是想念孩子的妈妈,我以为我很强大,但是听见儿子说:“妈妈你走的时候怎么没叫醒我,奶奶说你也去上海消灭新冠肺炎‘大怪兽’了,你什么时候回来?我想你了,我还想吃你做的炒面。”女儿看见我喝水也抢着说:“妈妈你怎么在外面喝水,你回来喝嘛!我也想你了。”这一刻我彻底破防了,妈妈也很想你们,妈妈答应你们只要打完“怪兽”爸爸妈妈一定早早回家,我们一起去野餐。
在疫情来袭的这段时间里,我们虽是夫妻,更是“战友”,以“大家”为重,才能回到我们的小家,希望疫情早点结束,我们都能守住绿码,我安好,你无恙,愿疫情早点结束,你我皆安。
◆ 市人民医院:最美的年华绽芳华
白衣执甲不负重托,抗疫战士载誉归来。5月21日,市人民医院援沪核酸检测人员薛乐、张燊璐、张瑞3人圆满完成支援任务并结束集中隔离,返回延安。5月23日,延安市人民医院支援上海抗疫人员圆满完成任务安全返回延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无常,在上海人民最需要援助的时刻,4月3日,延安市人民医院3名核酸检测人员于星夜驰援,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以及上海之江生物公司开展核酸检测工作。4月15日,延安市人民医院37名医务人员,临危受命,逆行奔沪,与陕西援沪医疗队员一起奔赴防疫前线。在援沪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市人民医院援沪医疗队和核酸检测队队员充分发挥“临危不惧,众志成城,护佑生命,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冲锋在前,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与上海人民一起并肩作战,实现了“零感染、零事故”的既定目标,为战胜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他们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胜利归来。
市人民医院检验科薛乐作为本次援沪核酸检测延安队副队长,她说:“这次援沪核酸检测,3名人员都齐心协力、冲锋在前,发扬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红色延安精神,将一腔热血挥洒上海疫情保卫战中。”
“在最美的年华做了最有意义的事情。”这是全体援沪队员的共同心声,他们将在隔离、修整期满后继续踏上新的征程,在自己岗位上继续前行。
说起援沪的心路历程,护士张瑶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坚守方舱‘沪’你周全”。让我们听听她和队员们在援沪战疫的故事吧!
她在援沪日记中写道:2022年,奥密克戎袭来,让上海这座美丽的城市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一方有“疫”,八方驰援,接到抗疫支援通知后,我毫不犹豫地写下申请书,加入援沪抗疫医疗队,这是作为一名党员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前往上海支援的那个清晨,我快速地洗漱过后,母亲端上了早已熬好的小米粥,让我赶紧趁热喝了,暖暖身体,我知道这一晚母亲也定是彻夜未眠。出发前,我跟前来送行的老公和弟弟合了影,用影像记录下这一刻,他们反复地说着注意安全、做好防护、照顾好自己等。待大巴启动时,望着窗外挥手的他们,我不由自主地偷偷落泪。然而当我想到,我们是去支援上海人民时,心中陡然升起了一股热流。
4月15日抵达上海后,稍作休整,我便加入了岗前培训,反复练习穿脱隔离衣、反复学习诊疗方案,反复默念每一项需要注意的细节……我深知只有具备过硬的技术,才能冲锋在前线,给予病人最好的照顾。我时刻准备着,为战胜这次疫情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4月19日,我进入青村零号方舱工作,尽管之前已经练习过无数次,但是第一次进舱,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新冠确诊患者,还要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不熟悉的工作流程,舱内的特殊操作要求,我的内心还是不可避免的感到焦虑和紧张。走在方舱里,战战兢兢,任何地方都不敢碰,哪怕是一个再小的插曲,都让我担惊受怕。为调整状态,我和战友们互相鼓励、打气,随着工作程序的掌握,工作细节的优化,之前焦虑紧张的情绪得到了很大改善,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进入方舱工作,团队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体力,给予病人最好的服务。记得其中一名患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是一位跟我父母年龄差不多的患者,出院那天,跟我们攀谈起来,说她会很怀念这段时间,也非常感激医疗队的付出,这是一支把他们当亲人照顾,技术精湛、服务认真贴心的医疗队。她说等疫情过去,会去延安看望我们,谈话间竖起的拇指久久不愿放下。听到阿姨的话,我们内心是欣慰的,多日来的付出是值得的。方舱中的患者给了我们莫大的肯定,也让我们感受到身处异地的温暖,让我信心倍增。
4月22日,接到上级通知,我和医疗队全体人员转战上海城市足迹馆亚定点医院,这里收治的患者年龄大,基础病多,护理的工作量成倍增加,但是我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及时调整心态,投入工作。从送药、吸氧、配餐,再到引导病人运动、疏导病人心理、给予病人安慰等等,每一项工作完成后,我都认真总结复盘,只为更好地服务病人。
4月26日,我所工作的上海城市足迹亚定点医院收治了一位聋哑病人,她是位年轻漂亮善良的女孩,为了更好地和她交流,让她尽快恢复健康,早日出院。我与她用纸条交流,给予她鼓励,疏导她的心理。在女孩康复即将出院时,她给我做手势,并在纸上写下:美丽的白衣天使,你们辛苦了,我不会忘记你们的。写着写着女孩流下了眼泪,从她的眼泪中,我感受到了她对医护人员的深深感激,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抗疫必胜的信心。
5月12日,一年一度的护士节来临,我收到了来自家人、亲朋、同事的祝福。母亲给我打来电话,多次叮咛我要照顾好自己,要好好吃饭,工作中要做好防护;平时不善言辞的父亲发来视频,从他微蹙的眉宇间,我能够感受到他的担心;女儿为我画了一幅画,上面写着:“妈妈加油!上海加油!”她还录了一段视频,说道:“妈妈,我好想你!我爱你!”远在上海的我背着他们哭了,我由衷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在后方的坚守,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安慰,让我没有后顾之忧投入到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去。
5月23日,支援任务圆满完成。我跟随延安医疗队踏上了回家的路途,望着渐行渐远的大上海,我的内心五味杂陈。我依然记得在值最后一班岗时,当患者听到我们要返回延安时,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不舍,每个人都给我们送上了祝福,他们的声音仿佛还萦绕在我的耳旁:“孩子,感谢你们,愿你们平安回家,祝你们一路顺风!”这些感谢和肯定,让我感受到这场战疫是多么值得和难忘。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我相信,在全体医护患者的共同努力下,黎明的曙光会越来越近,上海一定会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
◆ 市中医医院:防护服里的“钢铁侠”
白衣执甲,逆行出征。5月23日,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延安市中医医院)援沪医疗队结束了为期38天的支援任务,同陕西省援助上海医疗队一起圆满完成援沪工作踏上归程,平安凯旋。
在上海坚守的38个昼夜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延安市中医医院)队员精诚合作、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在救治患者期间带领患者练习八段锦,对抢救患者进行重点监测,汇报典型病例最多,开展中医诊疗最多,与上海曙光医院联合查房最多。虽然队伍人数最少,但患者零投诉、病人零死亡、队员零感染、医疗零差错。
夜以继日的倾情守“沪”,援沪医疗队员们用精湛的技术、温馨的服务换来了浓浓的医患深情,赢得了患者的广泛点赞与认可,用责任与担当圆满完成了援沪任务。
作为医务工作者,敬畏生命,守护人民健康一直是心中最炽热的情怀。“没有人天生是英雄,只是因为有人需要守护,她们便选择把危险挡在身前”。面对疫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延安市中医医院)15名医疗队员毅然逆行坚守疫情前线,秉承着“大医精诚,仁爱创新”的院训精神,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克服种种困难,坚守工作岗位,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誓言,守护群众健康。
1.抗疫归来再娶你——检验科徐小浩
正准备结婚却踏上援沪的徐小浩用牺牲小爱护大爱,展示了医者的风采。下边就是他的战疫日记:
4月2日的晚上,正在实验室工作的我接到科主任的电话,主任严肃地告诉我由于目前上海疫情局势紧张,陕西省计划组织一支核酸检测队伍远赴上海共同抗击新冠疫情,我作为科室的青年有生力量是前往支援的合适人选,主任希望我慎重考虑并提前做好准备。半夜23时40分完成夜班工作后的我走出实验室,一个人躺在值班室默默地想了很久,原本想给我的未婚妻打个电话商量此事,但又怕她会因为担心我而休息不好。躺在床上的我翻来覆去、思绪万千,不知何时才睡着。
面对严峻的抗疫任务,只要国家需要、社会需要、人民需要,我必迎难而上、勇往直前,新冠病毒我不怕,因为有科学安全的防护措施和专业的职业技能在身;艰难辛苦我不怕,因为从事医护这一行业以来,我一直不忘健康所系、生命所托、热爱祖国、献身医学的入职誓词。唯一让我犹豫不定、难以抉择的是我们那场期待已久却因为新冠疫情一拖再拖、终于就要实现的婚礼……
4月3日一早,科主任打电话告诉我:市卫健委已经确定去支援上海了,让我马上回家收拾行李,可能下午就要出发。原本下夜班后,我该马不停蹄地赶回子长市与我的未婚妻一起商定结婚的具体事宜,因为5月8日我们将正式结束4年的爱情长跑,步入梦寐以求的婚姻殿堂。我的未婚妻张梦霞是子长市人民医院的一名儿科护士,平日里工作繁忙,再加上异地工作我们已有两个多月未见面,婚礼的许多事情基本都是靠家里人在操办,因此我们想趁着清明假期把结婚的事情都定下来。
一边是抗疫援沪的任务,一边是筹备已久的婚礼,在百般踌躇后我还是怀着忐忑的心情拨通了未婚妻的电话告诉她,“由于上海疫情严重需要支援,我现在决定去完成这次任务,我们的婚礼可能又要暂时推迟了。”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就在我再想张开嘴说些什么时,那头传来了这样的回复:“等我,我过来送你。”就这样我回家简单地收拾了行李,匆忙赶往集合点。今天原本是我去见她,可现在却变成了她来送我,见面后她对我说:“你安心去参加援沪任务,婚礼推迟的事交给我来解决,我等着你平安回来!”我被她暖心的话语深深感动了,向她承诺道:等我抗疫归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娶你回家。我知道,她永远都是支持我的,她知道我对工作的热爱,在疫情面前我们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心和担当。就这样,我带着她的期望和嘱托,踏上了自己的援沪之行。
在援沪的40余天里,我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每天的工作中,陕西省核酸检测队进驻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后,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实行了24小时轮轴转的工作模式。我作为组长,担负着本组检测结果的上机、审核、消杀、医废处理、质量控制等工作,为了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和下一班交接顺利,我主动承担每天后续的扫尾工作。我经常和组员说大家都很辛苦,我们一定要尽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做好,不要给下一个班次增加工作负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陕西省核酸检测队实现了零感染,零事故目标,为打赢大上海抗疫保卫战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尽管任务艰巨,但战友们之间和善友好,专注工作,始终坚定着战胜疫情的决心,这些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我们终于顺利圆满地完成了援沪任务,胜利归来,没有辜负大家对我们的期望。而我也想大声地告诉我的未婚妻,我回来兑现我的诺言了,我没有辜负你对我的期望!我完成了我的任务,现在我要义无反顾地奔向我们的幸福,奔向你。
2.护理有温度,延伸一片情——针灸科李晓
李晓,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中华中医治疗专科护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延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护士长,此次援沪担任延安援沪队护理副组长。这次新冠病毒主要以奥密克戎为主,病毒传染性极强,以上呼吸道症状居多,使用中医耳穴疗法具有简单、方便、用途广、疗效好的优势积极开展工作,主要针对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及伴有功能性疾病的治疗,在李晓护士长的带领下,援沪护理团队带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延安市中医医院)准备的物资在医疗护理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开展中医诊疗和情志护理,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月28日,李晓在护理晨查房时,发现两位91岁的患者情绪十分低落,经了解得知,因舱里提供的大多为米饭,她们牙齿脱落,消化不好,舱里的普通餐不适合患者,于是值班护士就给她们要了软食,但是送上来的却是奶粉,2天来老人都吃不饱,得知情况后李晓护士长积极对接,但是由于条件有限,餐食统一配送,她下班回到酒店想到每天自己酒店有大米皮蛋粥,之后每次上班给就给奶奶带粥,但路途遥远,进舱后粥就凉了,她就用开水热一下给两位奶奶吃,奶奶们感动地握住她的手说:“谢谢好心的姑娘。”其中一位奶奶拿出小本本让李晓护士长写下她的名字和电话号码,说等她出院回到家后给李晓护士长打电话,她是自己一个人住,疫情结束以后一定带着家人来上海住到她的家里,奶奶还叮嘱一定要保护自己,保重身体,5月14日两位奶奶同时接到出院通知,她们要感谢延安团队,一句句谢谢,一次次握手,李晓护士长说:“我每天都被感动着,自己的一点点付出,就让老人们铭记在心,有时候眼泪都流出来了,有时就逗逗她们忍住眼泪,不敢让下来,因为怕感染上病毒。”老人出院回家以后,老人的孩子打电话报了平安表达了谢意。
3.我来不及思考就提起灭火器灭火——麻醉手术科白赫
5月6日早上8时,白赫和往常一样为病人发放早餐,突然闻到空气中有刺鼻的塑料烧焦的味道。经过寻找,最终发现是一台消毒机因不明原因冒出滚滚浓烟,白赫立即切断了电源。
白赫说:“由于消毒机靠近木板墙,于是我赶紧将起火的消毒机拉离木头墙体,防止火势进一步的蔓延。但此时火苗已经开始向周围蔓延,我来不及思考,提起灭火器上下摇动,然后立马拔掉灭火器的保险插销,拿起喷管对准火焰底部进行喷射。一会儿过后,肉眼可见的明火已被扑灭。由于所使用的是干粉灭火器,所以在灭火结束后粉尘会非常大。我在这滚滚的粉尘中缓缓走了出来,告诉大家不要惊慌,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作为一名中医院的职工,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不怕困难,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这也是我们延安精神的写照。”
4.保障队员“零感染”——康复科苏楠
在上海方舱医院内,有这样一群“大白”,他们总是默默奋战幕后,守护医疗队员安全,保障队员“零感染”——他们就是方舱感控护士,康复科护士苏楠就是其中一员。
苏楠说:“我们抵达上海后,由于方舱感控人员不足,本着青年党员要主动担责,我报名成为方舱感控组的一员。”
开舱前,在组织的要求下,苏楠认真地对医院医护人员穿脱防护服流程进行培训,每位队员经历3次单独考核成功后,才可以进入方舱医院进行工作。安全穿脱防护服,成了医护人员的第一课。感控护士苏楠的工作看似非常简单,但却非常重要。每天除了做好更衣区的物表清洁、消毒及打扫工作,还得准备好各种防护物品供进舱医护人员使用,穿脱防护服的步骤比较复杂,进入方舱医院之前,所有医护人员都必须全副武装,检查每位医护防护服穿戴是否合格,最大限度保障每一位进舱人员的防护和安全。
“感控班每班次连续8个小时,上班期间不能进食,不能上洗手间,加上来回上班路途,一天下来10多个小时不吃不喝不能上厕所。有的队员上班上到口腔溃疡,甚至低血糖。但此时我们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一定严格要求自己和他人,筑牢院感防线,绝不松懈,确保队员们健康来平安回。我相信,黎明终将来临,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所谓英雄,不过是平凡的勇敢;所谓天使,不过是善良天性的闪光。穿上防护服,他们是抗疫的“逆行者”、是病毒的“狙击手”、是患者的“生命线”;脱下战袍,他们同样也是年迈父母的宝贝、是爱人心头的月光,是儿女倚靠的参天大树。
面对疫情,他们一路向前,一个人可以照亮一条路,一群人可以温暖一座城,疫情是一面镜子,是一次考验。在抗击疫情斗争中,他们冲在一线、干在实处,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医护人员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