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不能让“伪科学”短视频误导公众
程浩楠
  “这个窍门能治百病,快把这些转给亲友”的“科普”,让众多网友难辨真伪。
  近年来,短视频迅速发展,以其短平快的传播形态,成为网友们休闲娱乐、获取新闻资讯和参与社交的重要渠道。然而,在这些短视频中,有不少伪科学内容充斥其中:主播穿上白大褂,备注自己是某某医院的某某科室专家,再讲几句听上去“很厉害”的医疗保健知识,摇身一变便是“网红医生”,开始兜售起相关药品和保健品;还有诸如“注意了,吃这些会致癌”眼下,短视频平台正在从泛娱乐休闲类向知识分享等专业化、垂直化的方向拓展,其中社科人文、情感、美食和科学科普等内容备受青睐。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让众多优秀内容创作者脱颖而出,但也引出了一些别有用心的视频创作者“浑水摸鱼”。他们打着“科普”的旗号,在视频中采用夸张的标题和“言之凿凿”的解说吸引眼球,但其实内容本身缺乏科学依据,经不起推敲。这不仅是对公众注意力资源的浪费,更可能对公众造成误导。所以,整治泛知识类短视频中的“伪科学”乱象,亟须采取更有力、有效的打假措施。
  “伪科学”视频的存在,固然有监管不力,平台审核不严、盲目追求变现等原因,但也应认识到,当前一些领域缺乏专业解读,给别有用心者留下可乘之机。各方应合力打假,营造一个清朗网络环境,做好网民的价值观引导,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完善审核机制,加强技术和人工的监管手段,推进甄别“伪科学”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同时,在短视频内容造假行为上采取更严厉的处罚措施,监管部门根据短视频的发展趋势及时完善相关措施,不能让充斥“伪科学”内容的短视频误导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