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高质量发展的宜川乐章
丹州街道搭建新式防雹网
云岩镇南窑组光伏发电
建设中的井家沟蓄水坝
实施中的二战区八大处旧址修复建设工程
工人正在加工菌棒
现场观摩
  通讯员 周腾腾 武小丽
  核心提示
  初夏时节,行走在黄河岸边的宜川县,听到的是一曲高质量发展的澎湃乐章。
  宜川县确立了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坚定走“生态优先、文旅融合、立工强农、全民营商、优教聚才、城乡共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宜川县整流域推进造林、苹果“双万”工程、文旅深度融合、黄河沿岸抗旱保供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产业布局瞄准未来、建设发展脚步铿锵……
  宜川——这座大河之畔的“希望之城”已然按下了建设“快进键”,正由“起步起势”向“示范引领”疾行。
   云岩镇 光伏发电让村民有了“阳光存折”
  “连续四个月了,每个月都能分到300多元。”5月10日,李慧霞看着照进院子里的阳光洒向光伏板,心里乐开了花。她做梦也没有想过自己也能有这样一本既稳定又可靠的“阳光存折”。
  这本存折,只要有阳光,就有收益。一个月300元虽然不多,但对于已经73岁的李慧霞老人来说,多了一份收入,生活也多了份保障。
  李慧霞家住宜川县云岩镇云岩行政村南窑组,该组共61户158人。去年,村“两委”、村民小组积极抢抓国家关于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机遇,充分盘活屋顶闲置资源,于12月份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覆盖了所有村民。
  运行4个月,实现光伏收益85687.9元。而这种情况一直会持续25年,每一缕照进千家万户的阳光都将成为了村民稳定可靠的“阳光存折”,让村民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
  这本“阳光存折”,不仅让群众个人有了收入,也让村集体增加了收入。为规范管理光伏发电的日常运维、收益分配等,选举组建云元光伏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负责,按照集体股、屋顶股、人口股,占比1∶8∶1分红。集体收入主要用于光伏发电日常维护以及为村民缴纳医疗保险、发展产业等。
  南窑组的光伏发电运行效果明显,接下来,云岩镇将把光伏发电这项民生工程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选择符合条件的村组和地块,积极与光伏产业公司洽谈合作、入股分红,全力打造清洁能源示范乡镇,以高质量光伏产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丹州街道 搭建新式防雹网护好果农“致富果”
  “这种防雹网好啊,冰雹落在网上自己就从两边掉下来,收网也方便,往后再也不怕冰雹啦。”近日,家住宜川县丹州街道降头村村民李天保看着自家果园上空结实的防雹网高兴地说,今年的收入他心里总算有底了。
  走进丹州街道降头村,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果园上空都罩着一张张白色的防雹网,与其他乡镇防雹网不同的是,它不是平铺的而是呈“八”字形,每一张网都是倾斜搭建的。果农李天保正在果园里忙碌着给苹果套袋。他告诉笔者,去年村里遭受了雹灾,由于大部分村民没有搭建防雹网,导致果农们损失惨重,都当果汁处理了,收入只有几百块钱。今年政府全力支持果农搭建防雹网,大家都很积极,他选择了街道上推荐的这种新式搭网法。
  近期以来,宜川县丹州街道抢抓苹果套袋前的有利时间,积极宣讲政策,广泛动员群众,落细任务、抓实责任,有效推进防雹网搭建工作,切实为群众丰产增收提供安全屏障,全面增加果园的防灾抗灾能力。为了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率先在降头村集体苹果示范园搭建了20多亩新式防雹网,采用的是以色列进口防雹网搭建技术。与传统防雹网相比,优点突出,一是网上不易存冰雹、积雪;二是不压网不伤害树木;三是收网展网方便,省时省力。此外,这种防雹网还有防霜降、防鸟啄、防大风、防日灼等优势,极大提高了果园抗风险能力。
  “我们去山东学习了人家的防雹经验,这种网就是借鉴人家的搭网模式。最近各乡镇、果业公司也不断地来我们示范园参观,认为这种搭法更科学更有保障。它唯一的缺点是用的支撑杆多,成本就会高一点。我们丹州街道采取了‘四个一点’的办法降低搭建成本,调动果农搭网积极性,即县财政补贴一点,标准是一亩地补贴600元,帮扶部门给补贴一点,村集体经济有多余资金的给补贴一点,民政部门在救济方面再给群众补贴一点,从而进一步促进防雹网的搭建任务。”丹州街道纪委书记李强说道。
  据了解,丹州街道现有苹果盛果面积约8500亩,目前防雹网搭建的任务已经完成了2518亩,综合比例已经达到29%。接下来丹州街道将在现有基础之上,争取突破3000亩,综合比例突破40%。让新型“防雹网”成为果农的“丰收网”,切实保护“致富果”,真真正正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
  水务局 全力实施抗旱保供为沿黄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目前,道路工程、围堰、基础开挖等基础工作已完工,正在进行基础钢筋布设和结合槽处理工作。”5月10日,县水务局局长贺伟在井家沟蓄水坝现场介绍道。
  井家沟蓄水坝是黄河沿岸抗旱保供项目阁楼片区控制性工程之一,按照十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设计坝高9米,坝长38米,坝底宽度13.7米,坝体采用浆砌石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坝体左岸布设引水闸和冲沙闸,坝址以上流域面积6.52平方公里,平均每天来水量460方,总库容7万方。坝体两岸栽植酸枣660亩,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工程建成后,可解决阁楼片区10个村5300亩果园灌溉用水和722户2442人饮水问题。
  井家沟蓄水坝与井家沟抽水泵站、东岭沟拦水坝、灌区改造提升、管网、大型软体水窖六部分内容共同组成阁楼片区抗旱保供项目,计划今年内全部完成。项目建成后,不仅可满足阁楼片区1.44万亩果园灌溉用水需求,还可作为阁楼片区8800余名群众人饮的补充水源。
  据了解,宜川县黄河沿岸抗旱保供项目是县委、县政府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也是保证黄河沿岸群众的一个增产增收的一个具体措施。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在沿黄四个乡镇五大片区新建拦水坝、蓄水坝,泵站,软体水窖等,着力破解黄河沿岸产业发展用水短缺问题。
   文旅局 革命文物活化利用为旅游开发增加新看点
  “阵中日报社旧址已修复完工,二战区八大处旧址保护修缮工程进入尾工,其他六处年内完工。”5月27日,宜川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县博物馆馆长宋延龙介绍道。
  阵中日报社旧址位于壶口镇骠骑村,为第七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阵中日报》于1938年元旦出版发行第一张,1945年冬季停刊,前后延续了8年之久,印刷出版了大量的进步报刊书籍,为宣传抗日救国的民族精神,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抵御侵略,在舆论宣传导向上发挥了积极的时代作用,完成了其特殊时期的历史使命。
  阵中日报社旧址、二战区八大处旧址、二战区寨子沟兵工厂旧址、桑柏阎锡山旧居、寨子二战区官兵旧居、秋林阎锡山旧居、秋林王靖国旧居、赵戴文旧居等都是宜川境内第二战区在抗战时期的旧址。
  今年,县文物管理所积极争取中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对该八处文物进行保护修缮。项目分布于壶口骠骑村、桑柏村、秋林寨子村、秋林村,距离著名的壶口瀑布景区20分钟车程,通过实施这些项目,为文物保护利用奠定了基础性的工作。下一步,宜川县将积极争取陈列布展项目,把革命文物活化利用继续向前推进,将文物资源融入全县大旅游格局,用文物资源为全县旅游开发增加新的看点。
  菌业研发生产基地建成投产运营
  菌棒加工、高压灭菌、无菌接种、菌种研发……笔者在宜川县菌业研发生产基地看到,各个生产车间设施已正常运转,工人们在各自岗位有序作业。宜川县菌业研发生产基地日前建成正式投产,这也是延安市唯一一个标准化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该基地位于宜川县秋林镇甘草中学旧址,占地20余亩,总投资2159.66万元,含菌棒加工车间、日光温室、菌种实验室、双模三拱保温出菇棚、深加工车间及配套设施,为产研结合一体化基地,主要以香菇菌棒加工、菌种培育、香菇生产及成品销售为主,同步研发冬虫夏草、蛹虫草等16类24个品种的食用菌。投产后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提供统一菌棒、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收购,为农户提供全产业链一条龙服务,带动农民发展香菇种植产业,拓宽收入渠道,实现致富增收,并提供40个就业岗位吸纳周边群众在基地务工就业。此外,基地还向周边乡镇收购苹果树干、树枝作为菌包原材料,不但有助于解决环保问题,还让农户实现增收。
  据了解,目前基地日产菌包2万袋,预计年可生产食用菌500万袋,据基地负责人张艳琴介绍,500万个菌包可带动农户发展大棚500个以上,每年可为4192户农户增加收入286万元以上,带动528户脱贫户增加收入39万元以上,增加村集体收入3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