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用科技保护黄土高原生态
陕西日报记者 杜玮
    ●6月12日,正在建设的西延高铁安民隧道内,施工人员正在操作隧道全自动喷浆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西延高铁XYZQ—8标段的隧道、高架桥在宽广的黄土高原沟壑区中建设,既要保证建设质量,还要保护这里的古塬地貌……”6月8日,中铁二十局西延高铁党支部书记马鹏在洛川隧道外,与建设者围绕着西延高铁线路蓝图展开讨论。
  西延高铁是陕西省“米”字形高铁网主骨架的重要构成,也是“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建设项目,线路全长约300公里,建设标准为双线高速铁路,设计时速350公里。西延高铁建成运营后,西安至延安的运行时间将从目前的2.5小时缩短至1小时,对助力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提升陕西省区位优势和全国铁路网枢纽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西延高铁建设途经的洛川县是苹果产业大县,全县有95%的果农都从事苹果产业,老百姓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耕地中最宝贵的就是这50厘米厚的表土,这是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基础。我们建设者也是和土地打交道的,因此需要提前规划完工后的西延高铁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谐。”西延高铁安全环保部负责人王俊向记者介绍,在高铁建设时,他们将建设的生产生活区驻地、拌和站、钢构厂、桥梁、隧道、弃渣场涉及的表土在指定位置进行集中规范堆放;同步对施工现场裸露场地、表土临时堆放期间采用装土袋临时拦挡防护及防尘网苫盖,并设立施工临时排水沟防止表土水土流失,用多种措施保护好表土。
  “后期西延高铁主体工程竣工后,考虑当地农户继续在原土地上复耕,我们将对建设时期的便道进行翻修、复耕复绿,并利用开工预留可复耕的表土对施工的碴体进行覆盖,便可保证复耕厂区密实平整,恢复原生态标准,使西延高铁尽快融入自然环境中。”王俊向说。
  在洛川县将进行8个隧道建设,其中刘家河一号隧道、洛川隧道、安民隧道都是典型的黄土浅埋隧道,极易发生坍塌等安全问题。因此,隧道的精准测量、隧道内灌浆的水泥质量、铁路隧道新型逃生系统是保证西延高铁高标准建设的前提。
  为保证管理辖区内各隧道相向开挖面能够精准贯穿,测量人员每天都会通过地面及地下的控制点对施工的中线和高程进行复测,以保证隧道开挖贯通后误差不超过5厘米。
  “所有进场材料都有一张电子‘身份证’,任何一环节出现遗漏或者不合格,系统就会自动报警。”中铁二十局西延高铁项目中心试验室主任贾志荣介绍,西延高铁首次应用智能化拌和站系统,对原材料从进场到混凝土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管控,并根据原材料的含水率及时调整生产施工配合比。同时,这个系统运用物联网技术和5G传输网络,自动限定运输路线与时间,保证混凝土运输途中不会发生分层、离析等现象,确保了混凝土质量。
  在洛川隧道施工现场,掌子面前端有除尘炮开路,工人头顶有GPS定位、身上有“防弹衣”护体、身边有应急灯指向……有着10年隧道施工经验的张洪说:“现在的隧道内空气好了,安全有保障了,这是我见过信息化手段最‘得劲’的工地,大家干活也放心了!”中铁二十局西延高铁项目部引入智慧化管理手段,能动态监测隧道不良地质、收集沉降数据,随时查看安全施工进度,保护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针对洛川隧道浅埋软塑黄土的土质特点,项目部强化隧道掌子面和拱脚稳定、隧底地基处理、地表有害裂缝控制等措施,优化快速封闭隧道开挖工法,保证隧道施工安全。
  “我们研发的逃生舱、逃生管道、液压栈桥等铁路隧道新型逃生系统,正在攻关国家重点课题。”西延高铁项目总工程师姜函介绍,“科研人员利用智能化手段揭示软塑黄土隧道全位移变形规律,通过感知与数据处理系统优化施工工法,不仅能提升隧道施工进度,对于全国隧道建设也有借鉴意义。”
  在安民隧道里,马鹏在查看施工进度时说:“通过黄土路基边坡绿色生态防护、无砟轨道桥面薄涂型聚氨酯防水层应用施工等6项关键科研技术的攻关,不仅保障了西延高铁的高质量建设,还最大程度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一举多得,这是让我们建设者非常欣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