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强擦拭“母亲”的遗照 ▲陈万明(左)和家人在一起 ▼孙小京(左)生前和村民聊产业发展 ▲ 唐阿龙和陈兰(右)在新入住的廉租房新居合影 ▼罗全有讲述他救人时的情景 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陈振富 夏蓓蓓 吴龙迪
时间的记忆有多远?五年、十年、一辈子。“好人”的影响有多深?一代、三代、世世代代。在富县,短短8年间,涌现出陈天强、陈万明、孙小京、陈兰、罗全有等5名“中国好人”。他们在社会上助人为乐,在危难时见义勇为,在岗位上敬业奉献,在家庭里孝老爱亲,践行着善良、真诚、勇敢、牺牲、奉献的大无畏精神……
1陈天强:收留一老人当成“妈”来养 2019年5月,“母亲”李桂花永远地离开了陈天强一家。
“我妈走的时候很安详,是笑着走的。”陈天强摩挲着一幅遗像,“其实,她是我捡来的妈。”
这个前半生颠沛流离的老人,在后半生遇到了陈天强,得以安享晚年。
陈天强是富县张家湾镇小山子村村民,今年56岁。18年前,一位要饭的老人路过他家门前,他收留了她。从那以后,陈天强就有了个“捡来的妈”。
收留一个来路不明的要饭老人,还把她当成自己的亲生母亲来赡养,而且一养就是18年。2018年1月份,陈天强入选“中国好人榜”。
陈天强13岁时,父母双双去世。他内心深处渴望和其他人一样,有一个疼爱自己的母亲。
2000年的一天,一位50多岁的流浪女人上门乞讨。那天的场景陈天强至今历历在目:“她穿得比较新,不像个乞讨的人。问她是哪里人,她也想不起来,我才看出她脑子有些糊涂。”
那天是个阴天,晚上下起了暴雨,正准备入睡的陈天强猛然想起白天上门要饭的老人。“她走了没有?此刻在哪里过夜?”
想到这里,他披上衣服出了门。雷鸣电闪中,陈天强看到墙根下有一团黑影,走近了才发现那是一个人,就是白天来要饭的那个老人。她浑身湿透了,两手紧搂胳膊,不住地打着冷颤。
陈天强见状啥也顾不上了,连忙把老人扶到屋里。进了屋,借着昏暗的烛光,他看到老人脸色惨白,雨水顺着她一缕一缕的头发往下淌着。陈天强浑身一震,仿佛看到了自己早已故去的母亲。
这一夜,陈天强失眠了。
自小孤苦伶仃的他,全靠亲戚邻里帮衬着才长大成人。心里一直觉得缺点什么东西。直到现在,陈天强才明白,自己缺的正是一份母爱。
于是,他就有了一个想法:与其让老人家在外流浪受罪,不如就认她做老妈!
第二天一早,陈天强就找媳妇商量。媳妇当然不同意,毕竟老人来路不明,能给些吃喝留宿一晚就不错了。陈天强再三恳求,媳妇想到丈夫的境遇,心就软下来,同意让老人先住下。没想到,老人这一住就是18年。
18年来,陈天强夫妻俩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亲妈,处处留心照顾,吃喝穿戴不让受一丁点罪。老人也慢慢放下戒备,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看到老人无忧无虑地生活,陈天强心里得到了很大慰藉。
老人留下了,但没有户口。陈天强考虑到母亲将来要是生病了,没有证件连医院都住不了,从2012年开始辗转为母亲办户口。老人是流浪到小山子村的,她道不清自己的来历,想要办理户口,难度可想而知。果然,调查人员来村里调查之后都摇头,但陈天强钻了牛角尖,非要给母亲把户口办了。
当时还是小山子村包村片长的薛飞告诉记者:“老陈母亲的户口是真的难办,这就像是给一个突然冒出来的人上户口一样,费事得很。我们最后是根据老人零碎的记忆,给她取了李桂花这么一个名字,又根据她的口音,大致确认是志丹人,这才在2017年12月18日帮老人家上了户。”
户口本拿到手,陈天强心里的石头才算是落了地。户口本上多了一个人,这个家也变得更完整了。
“我妈虽然头脑不清,但对家人很亲。我平时在外打工,照顾不过来家里,她就帮我媳妇干些家务;媳妇要下地干活,我妈就留在屋里看家;我从外地回来了,她顿顿吃饭非要等我坐下才肯动筷子。”陈天强回忆道。
把一个萍水相逢的老人当成自己的亲生母亲赡养10余年,陈天强的事迹感动着乡邻和越来越多的人。
在村民们的印象中,老人头发花白,个子不高,身子有些佝偻,但却红光满面,配着上身那件崭新的红碎花大棉袄,精气神十足。
“老人在世的时候,经常给我们夸天强两口子,穿衣吃饭都是他们置办,老太太也是享过福了!”村民们赞不绝口。
2 陈万明:非亲亦非故 赡养不言苦
18岁那年,郝以平还是“小郝”的时候,随着母亲和弟弟,跟着逃荒的队伍一路从山东走来,在陕西富县北道德乡寺儿河村落了脚。6年后,母亲和弟弟返回山东,而他却选择留下来,这里的风土人情已让他无法割舍。
郝以平一生未婚,年轻时过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无儿无女的老年生活更显孤清。
不曾想,隔壁的陈万明急匆匆地来了:“郝叔,你信得过我,就住到我家,我给你养老送终。”
就这样,郝以平含着泪收拾行李住到了陈万明家,这一住,就是14年。
郝以平结束了“吃饭胡凑合、穿衣无季节”的“光棍汉”生活,跟着陈万明一家一日三餐、劳作生活。陈万明媳妇莲红总是把他的衣服洗净熨平,房间拾掇得舒适整齐,孩子们围着他“爷爷、爷爷”地叫着,郝以平的晚年终于体会到了儿孙绕膝的幸福。
郝以平至今都记得陈万明把户口本拿给他的那一刻,在陈家户口本的第4页,赫然写着:郝以平,与户主关系,叔父。想起18岁逃荒时磨烂的鞋子和一双双饿得发红的眼睛,郝以平感叹:这次真的有个家了。
“在我之前,万明还赡养了王有,虽然没住在一起,但是一直在照顾他。”郝以平感慨道,“34年间,万明总共赡养了我们非亲非故的4个人,抬埋了3个,不容易呀!他是个好人。”
王有和陈万明母亲是同母异父的兄妹,有点血缘的“舅舅”。1986年,陈万明赡养了王有,这是他赡养的第一位老人。
年幼时,王有的母亲改嫁到寺儿河村,他随母而来,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落户,成了“黑户”。年轻时,他帮村里放牛,后来没有牛了,他又因户口问题没有土地,成了“五保户”。
终身未娶的王有性格古怪,有时候犯起倔来,村里人谁的话都不听,只听陈万明的。村里谁给他一点吃的,他舍不得吃,都留给陈万明,即使陈万明结婚生子了,待他仍如孩童。
陈万明搬家后,担心王有生活拮据、孤苦无依,便请他同住,王有又不愿。这以后,陈万明成了沟峁上的“望夫石”——每天一到饭点就站在那里隔沟遥望,看对面“舅舅”家的烟囱是否准时冒烟,以判断王有的生活是否正常。
2007年中秋节的前两天,陈万明一大早就杀了一头猪,收拾完就去集市上卖肉,路上遇到王有坐在街边晒太阳,便邀请到家里吃晚饭。
那天夜里,郝以平陪着陈万明等到11点还不见王有来,当下陈万明的神色就不对了。
第二天一早,陈万明买了月饼、带了肉,急匆匆地赶到王有家。门开着却不见人,桌上的菜早已冷却,锅里还有蒸好的馍,王有可能出事了。
陈万明叫来村里人一起寻找,快天黑时在村外的沟崖下找到王有,可惜早已没了气息。
“舅,醒醒,我给你送肉来了……”陈万明的哭喊在那个黄昏格外凄然。
后来每次去上坟,陈万明总是端碗肉敬献在王有的墓前。
无怨无悔,驰而不息。34年间,陈万明先后赡养了王有、熊尚红和李秀英等老人,让他们老有所依。2019年12月27日,陈万明荣登“中国好人榜”,被评为“孝老爱亲好人”。郝以平觉得“,我‘儿子’万明当之无愧!”
3 孙小京:为民办实事 不负青春季 43岁,一个年轻的生命,正在施展才干和抱负,正在大有作为之时,却不幸倒下了,倒在了扶贫第一线。2020年7月3日,在富县殡仪馆举行的追悼会上,来自社会各界的人们既为他的离去而痛惜,也为他所作出的努力和奉献表示深深的钦敬和感念。他的名字叫孙小京,是富县直罗镇新寨子村第一书记。
“小京书记到村上后,村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环境卫生好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村民收入增加了……”当天,新寨子村有100多名村民自发赶来送别孙小京,“他对村上的好,我们永远都记着。”
孙小京是富县中医医院一名副科级干部。2018年4月,他主动请缨到新寨子村开展工作,任驻村第一书记。没有豪言壮语,孙小京用行动写下驻村帮扶“成绩单”。
两年多来,他以新寨子村为家,和乡亲们打成一片,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积极作为,为村庄谋发展,为群众办实事——累计硬化生产路7600平方米,村庄巷道6300平方米,修建路旁护坡420平方米,村庄巷道全部实现硬化,通村主干道实现绿化;安装村委会广场健身器材13件,恢复水稻355亩,发展中蜂养殖12户440箱;多次联系县中医医院医务人员到村开展义诊,为群众免费发放药品;帮村民们缴电费、接电、安装水龙头、从县里捎东西……平时,只要村民来找他,他都是笑呵呵地应承下来,村民都说:“小京就像我们村里免费的电工、修理工、送货员。”
“正在走访贫困户,有事请拨打1890911××××。”在孙小京办公室门口贴着一张写有电话号码的纸条,旁边还有几行小字,其中一条写道:2020年6月29日14时40分,去政府送报表。
这是他留在新寨子村最后的话语。基层扶贫工作繁忙而艰巨,但孙小京没有过一丝放松,外出不在的情况下,担心群众找他有急事,就在办公室门口贴上自己的联系方式,并告知去向。当日晚,孙小京又一次加班至深夜,因身心困乏,就在村民家住了下来。
第二天早上,晨起的闹钟按时响起,然而,他却没有醒来。周围的村民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纷纷赶来,看到“熟睡”中的孙小京都不禁流下了热泪。73岁的村民曾桂梅满脸泪水,抽噎着说:“他对我们太好了,就像自己娃一样,比自己娃对我们都好……好娃呀……可怜的娃呀。”
2020年9月,孙小京入选“中国好人榜”。
夏日的新寨子村,一川稻米,两岸青山。新恢复的水田里,秧苗蓬勃生长;脱贫户的新居里,收拾得宽敞明亮;巷道间行走的老人,脸上挂着别样的幸福……而孙小京走了,带着他的一腔热忱和无尽的爱,但有关他的故事,却在鄜州大地久久传扬……
4 陈兰:爱心作奉献 资助贫困者
退休后的陈兰有了很多闲暇时光,有时便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很多往事,每每想起唐阿龙,内心总是会涌动出别样的情愫,心疼、欣慰、温暖。
1995年,陈兰时任富县团县委书记。她已经记不得第一次见到唐阿龙的具体日子,却记得他的样子,瘦弱、胆怯、拘束的双手不时拽着衣角,露出的尿袋让陈兰揪心不已。
唐阿龙的母亲哽咽道:“7年前一场车祸,儿子的骨盆粉碎性骨折,泌尿系统严重受损,落下了残疾。”
更不幸的是,肇事司机一贫如洗,唐阿龙父亲刚刚下岗,无钱医治,医院只好采取简单的控制疗法,唐阿龙从此只能带着排尿袋生活。
8年,父母开始了长达8年的求助,他们走访了多家部门单位,相关部门能给的支持都给了,但哪个单位都不会一下子拿出三四万元的治疗费给他们,唐阿龙带着痛苦和自卑离开了学校,当时他只是个四年级的小学生。
唐阿龙母亲的一席话,带给陈兰内心的震动久久不能平息,这个事她要管,而且,要一直管。
她当即就和团县委其他领导商量,决定倡议全县团员青年捐款筹资帮唐阿龙做手术。短短15天时间,全县青少年就筹资1.5万元,唐阿龙很快就住进了西京医院。陈兰又赶往医院多方协调,帮助阿龙免去了治疗费。
得知唐阿龙的治疗得持续半年,她便和医院沟通,安排阿龙母亲做起了科室里的勤杂工,顺利解决了母子俩的住宿和生活费用。半年以后,唐阿龙基本恢复了正常生活。
出院后的几年里,陈兰时时关注唐阿龙的境况。年幼辍学的他,就业的机会少之又少,解决了生存的问题,生活的难题又困住了这个不幸的少年。
考虑到唐阿龙的身体,重体力活怕他吃不消,陈兰就帮他拜了修表师傅,开起了修表店,又联系贷款为他购买了客运车,唐阿龙跑起了生意,不久便娶妻生子,过上了安稳幸福的生活。
2013年7月,陈兰被评为中国好人之“助人为乐”上榜人物。
在唐阿龙心里,“陈妈”当之无愧:“要是没有陈妈的鼓励和帮助,就不会有我的现在。”
陈兰为唐阿龙的世界带去了光的照耀,而唐阿龙也没有辜负她的期待,用闪耀来回馈陈兰乃至这个社会的善良。2010年,他的两项小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如今,夫妇俩在县城的广场上做着儿童游乐的生意,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27年来,陈兰坚持帮助唐阿龙和他的家人,不仅扶起他们身体的脊梁,更扶起了一个家的希望。资助阿龙的孩子上大学,逢年过节亲切探望,有困难就上门及时帮助……唐阿龙的日子在自立自强下日日向好,在陈兰的鼎力相助下如沐春风。
“每次阿龙来看我,看他过得很好,我都特别欣慰!”陈兰高兴地说。
除此之外,从2005年至今,陈兰先后资助了1个残疾女孩和5个孤儿,在她的帮助下,他们住进了新房,找到了工作,有了属于自己的明亮人生。
“我的个人能力是有限的,是国家的政策好,社会各界的力量大,点亮了孩子们的人生。”陈兰坚定地说。
5 罗全有:一副热心肠 勇救落水人 听说老罗,是因为他早年间救了两个落水的人。
在富县牛武镇曲家湾村,62岁的罗全有还没有完全退休,干一干农活,帮村里修修路,帮邻居盖个房……
热心肠的他,一辈子忙惯了。
在他的眼里,做人有三乐:自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
而唯有助人为乐,他最乐于。
问起以前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老罗连忙摆摆手:“碰上了,就要管,不然良心上能下去了?”
2010年8月,正在地里干活的罗全有听到“救命!救命!”,呼救声一声比一声急切。
不好,有人落水了!
罗全有二话不说,丢下农具,一头扎进河里,将正在挣扎的煤矿职工王世武拉上了岸。
“他就是我的救命恩人!”说起往事,王世武依然感激万分,“当时就是想在河里洗个澡凉快一下,不承想游到深水处溺水了,是老罗奋不顾身救了我。”
2014年8月,钓了一晚上鱼的罗全有,在水坝旁一个三轮车上休息,迷迷糊糊听到有人跑步的声响,机警的他挺起身子朝远处望去。
不好,有人要跳水坝!
只见一个女孩从坝梁上跑到他对面的水坝坡上,摔了一跤后又立即爬起来,跳进了水里,他急忙大喊:“谁家女子跳进水坝里了!”
罗全有边喊边跑,到了跳水点就直接跳了下去,女孩在水里只裸露个脊背,他艰难地摸到女孩脚腕,拉着朝岸边拖去。
上岸后,发现女孩当时已神志不清,嘴里还嘟囔着:“我要吐,我要吐……”好在休息片刻后,她并无大碍。
“要不是老罗,那女子年纪轻轻的就干了傻事!”村民们感慨道。
面对这个人们口中称颂的“大英雄”时,记者不禁问道:“是什么让你每次都能挺身而出?”
“没有那么玄乎,我就是个普通人,只是碰巧赶上了,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罢了。”老罗憨厚地笑着说。
2015年,罗全有被评为“延安模范”。2016年8月入选“中国好人榜”。2018年9月,他被授予“陕西省第五届道德模范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