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介绍
伊明(1913—1995),原名伊任之,笔名伊明、陈奕、弃扬、江布、阮潜等,江苏苏州人,作家、电影编剧、导演。作品有《边区劳动英雄》(未完成),著有专著《电影编导简论》,电影文学剧本《无形的战线》(编导)、《革命军中马前卒》(编导)、《城南旧事》(改编),编导艺术短片《我们是同志》《卖牛》《天山上的红花》,选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等。
到延安前
伊明1913年6月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家境贫困。在中学时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1931年参加中共苏州市党的外围组织社会科学研究会、中共南京党的外围组织互济会。1935年,他到上海,在复旦大学做旁听生,并开始写影评、剧评。1936年,他进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任影评员,曾在影片《十字街头》中饰演失业大学生小徐一角,与赵丹等明星联合演出。1937年抗战爆发后,参加上海文艺界救亡演剧三队。1938年随演剧队到武汉,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参加编辑电影刊物《抗战电影》。
延安时期
1938年秋,伊明赴延安,在陕北公学高级班研究班学习。毕业后,在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军政杂志、解放日报社任编辑、记者,又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驻会作家。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时,他是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室研究员。
伊明曾参加延安摄影场筹建工作。
抗战胜利后,电影团人员和器材都被派到东北新解放区开展工作,伊明参加留守工作。伊明与陈波儿合作创作了艺术性记录片电影剧本《边区劳动英雄》(未完成)。由伊明执笔起草,后请徐特立等提意见。1946年春,伊明参与筹建延安电影制片厂,同年夏,伊明与陈波儿、程默、周从初到大后方,在周恩来的关怀下,在重庆和上海购买电影器材,后陈波儿和周从初被派去参加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建厂,伊明和程默从上海带着电影器材回到延安。延安电影制片厂于1946年8月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派陈永清任厂长,由陈永清、伊明、钟敬之组成领导小组,重新配备全部人员,组成新的电影团队。延安电影制片厂董事会成员有习仲勋、陈伯达、安子文、李伯钊、江青、鲁直等。
伊明主持了《边区劳动英雄》的剧本修改和拍摄准备工作,中共中央西北局直接领导了这部影片的摄制工作,导演伊明,副导演翟强、冯白鲁,摄影程默,美术设计兼制片钟敬之,场记高维进。1946年9月中旬,借助西北局下拨的1亿元边币的拍摄经费,影片正式开拍。由于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又因人物原型叛变,11月中旬,西北局决定暂停《边区劳动英雄》拍摄。虽然因条件所限未完成,但伊明在这次导演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1947年1月,伊明奉命与程默、凌子风、罗茅等组成随军摄影小组分头出发,随359旅部队到前线拍摄战斗和支前镜头。在数月间,转战陕北的拍摄共积累14本影片素材,这些素材记录了1947年3月19日我军主动撤离延安到西北战场转入反攻这一重要历史阶段,极其珍贵。
离开延安后
1947年3月6日,伊明奉命与凌子风等4人摄影队成员离开延安,随部队转战陕北甘泉、安塞、蟠龙等地战斗两个月,并拍摄战况。5月,转移东北,他们从安塞出发,经由吕梁、太行、太岳转入冀南、渤海、胶东,从烟台过海到大连,再假道北朝鲜,9月11日抵达东北解放区,历时113天,他们到达位于合江省兴山市(今黑龙江省鹤岗市)的东北电影制片厂。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后,伊明担任编导工作,编写了《电影编导简报》一书。1949年,他编导完成了自己第一部故事片《无形的战线》,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惊险反特影片。1950年,他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创作了《这就是证据》等电影剧本。上世纪60年代初,他与柯灵合作改编了夏衍的话剧剧本《心防》,完成了对老舍的话剧剧本《全家福》的改编工作,编写了纪录影片剧本《铜墙铁壁》,后来又导演了《我们是同志》和《买牛》两部舞台艺术短片。
伊明在“文革”中受到冲击。1980年复出,次年他导演了影片《革命军中的马前卒》,这是一部纪念辛亥革命志士邹容的影片,上映后反响强烈。1981年,他将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改编成电影剧本,后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成为新时期电影的经典之作。1990年,他为纪念左翼电影运动60周年,编写了《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一书,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贡献。伊明还曾获中国影协首届年会荣誉会员称号。
伊明于1995年2月在北京去世,享年82岁。
(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