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欢 叶四青
“你回去了没,吃饭了吗?”
“一定要做好防护,有事留言。”
“今天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
这是援沪期间,我市援沪队员贺楠、高妮夫妻二人每天的简单对话。
他们一个在延安援沪核酸检测队,一个在延安援沪医疗队,在同一片天地的不同战场,共同奋战在上海疫情防控第一线。
贺楠是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的一名主管检验师,今年37岁。4月3日,他接到援沪任务,匆匆收拾行李,便跟随援沪核酸检测队踏上了征程。高妮是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的一名护理师,今年33岁。4月13日,接到援沪任务后,她作为援沪医疗队的一员,毅然前往。
“晚上11点,我接到需要支援上海的电话,就给在上海支援疫情防控的老公微信留言。他刚刚忙完一天的工作,听说我也要去上海,声音有些沙哑,也有些迟疑。”高妮说,家中有5岁的儿子、3岁的女儿和八旬的奶奶,她走后,家里的一切就全靠婆婆照料了。
然而,得知情况后,婆婆却坚定地说:“全国各地都在抗击疫情,作为医护人员,你们更是责无旁贷。去吧,家里有我呢。”最终,贺楠同意了,并再三叮嘱妻子安排好家里的事情。高妮说,2009年武汉疫情的时候,她就特别想去支援,当时因为孩子太小没有去成,这次支援上海,她认为是一次宝贵的历练机会,更是医护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
就这样,贺楠、高妮夫妻二人先后来到上海,共同参与到艰巨的战疫工作中。
贺楠和队友们先在上海之江生物公司进行核酸样本检测。随后,和队员们进驻上海第二大方舱医院新国际博览中心,与汉中、渭南三队开始24小时连轴转的检测工作。核酸样本均来自方舱医院的无症状感染者、确诊病人、医护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
“我们都是在‘红铠甲’检测车上工作,先后经历了烈日、暴雨、狂风等恶劣天气。记得有一次在临时搭建的棚内做核酸检测,大家有的站着、有的蹲着,但却全身心投入。”贺楠说,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出舱后,从头到脚都是湿的,是心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坚持下去。
高妮自4月15日抵达上海后,和队友们先后承担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零号基地Ⅱ期方舱工作和上海城市足迹馆亚定点医院患者的救治工作,负责老年人及合并有基础疾病的轻、中型新冠肺炎患者的心电图、血压、核酸等检测工作以及患者饮食等生活照料工作。
“除做好患者的相关检查工作之外,我还会用心记住患者的饮食需求,如有的患者需要流食或半流食,有的患者需要低糖等,尽全力服务好每一位患者。”高妮说,一些患者会当面感谢她,这让她觉得心里暖暖的。
谈起这次援沪最大的感触,贺楠表示,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祖国母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所有人都毫无怨言,省、市各级领导和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都非常重视,给予他极大的支持与精神动力。和队员们奋斗的几十天,大家干工作都非常积极,谁有困难就互相帮助,收获了宝贵的“战友情”。
援沪期间,延安援沪核酸检测队和延安援沪医疗队均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积极发挥党组织的引领示范作用。看到党员们都能身先士卒,贺楠和高妮不约而同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希望成为一名党员。
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贺楠、高妮会抽出时间问候,叮嘱对方做好防护。“同一片天地,同样的坚守,我俩居住的地方相距近70公里,我们似乎又回到了‘恋爱时期’,忙完工作回到酒店的第一件事,就是彼此互报平安。”高妮说,“简单的问候,却是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第二天的工作中。我们是夫妻,更是战友,只有以‘大家’为重,才能顺利回到‘小家’。”
随着上海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5月21日,延安援沪核酸检测队返延。5月23日,延安援沪医疗队返延,我市医疗工作者在援沪中做到了零感染、零差错、零事故。如今,贺楠、高妮重返各自的工作岗位,他们表示,援沪经历是他们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日后的工作帮助很大,他们也一定将“攻必克、战必胜”的精神延续到工作中,服务好更多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