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月17日上海火车站送别的人群中,傅雷夫妇望着轰鸣北去的列车,怅然若失,他们的长子傅聪远去波兰学习钢琴。昔日的严厉,疯长成了愧疚与思念,从此12年,父母将对儿子的爱化作了千言万语,装进了一封封家书里,寄给远在波兰的傅聪,多达一百多封,涉及艺术、人生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些书信于1981年整理出版,距今成书41年,被奉为经典,它选入了中学语文必读经典,书中教育孩子做人做事的思想与态度成为了家庭教育的典范。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纸短情长,赤子永恒。
在1955年5月8日和9日的信里,傅雷将写家信的目的归结为几个方面:把收信的儿子当作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了解些年轻人的感想;借通信训练儿子的文笔和思想。
作为父亲,傅雷多么想把儿子时刻留在身边爱护他、助他成长。但是儿子已经长大,应该让他去远方追寻自己的理想。最是无情千里隔,家书便成了父子之间交流感情、畅谈人生的最佳桥梁——借书信多次为儿子翻译、手抄文艺理论、探讨中国古代诗歌的精髓,提醒融入异乡的礼节……
傅聪初到波兰,不过20岁年纪,并不是成熟的年龄,无论饮食习惯,还是交往学习自然有一个艰难的适应期,远在他乡,又能找到谁诉说呢?傅雷从儿子的来信中得知儿子的烦恼与不安之后,便去信进行安慰和开导。傅雷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在教育上有自己独到的方法,他在信中,亲切地称呼儿子的单名,瞬间就拉近了自己与儿子的距离,并反复用家庭的温暖来感化傅聪,给他坚强的力量。
得知儿子遇到挫折,先从情感上安慰儿子,后对其说明其中的道理:挫折乃是人生固有的东西,因为有了挫折,人生才变得更加波澜壮阔,如何面对人生的一时失意与挫折是每个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傅雷在信中教给儿子面对挫折的方法,那就是客观分析挫折的前因后果,正视现实与错误,以之作为将来的借鉴,唯其如此才能避免将来重蹈覆辙。我们在这封家书里看到了傅雷对儿子极其细致的爱。
1955年1月16日,傅聪写信给父母报告他们自己一连三次音乐会的成功演出情况,在国际上获得“最懂肖邦的中国人”的极高评价。傅雷在随后的回信中表扬他的成绩,但是他并没有停留在儿子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是进一步肯定了儿子面对鲜花和掌声时的冷静。面对挫折时不要过分悲观,面对成功时不要过分自满,这些人生态度,傅雷在家书中一一教给了傅聪。
他是父亲也是良师,处处给孩子提出宝贵的人生建议;他是父亲更是益友,时时与孩子进行亲近的交谈。无数个夜晚,他一边执笔一边抚纸,深情款款地写着给孩子的家书,写着他的情,写着他的爱。他留给后人的家书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人父母者,可以从中找到教育孩子的宝贵方法,为人子女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永恒的关爱。
(延安市实验中学教师李文瑞)
6月的校园,花团锦簇、绿意盎然,景色很美,发现同学们专注阅读的神情也很美。近日,记者在延安市实验中学学校教室、楼道、活动大厅等场所,发现同学们阅读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手捧书籍,或独自一人畅游在阅读的世界里,或三三两两,低声讨论。
在实验中学,“读书”是一个热词。2019年,学校启动以“读书养德,读书启智”为主题的“尚德启智”读书工程。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建立起一座“书香王国”,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书香学校、书香班级、书香家庭”模式,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名片。
读书工程启动以来,学校积极倡导家校共读,每年寒暑假开展“家校共读一本书”系列活动,并以主题班会、读书沙龙等形式让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参与,进行读书分享。
本学期,学校推荐《傅雷家书》为家校共读书目,并规定读完书后,父母与孩子以“一封家书”的形式,给对方写信。3600余篇“家书”,每一封都流露着绵长的温情。
“亲爱的女儿,这是妈妈第一次坐在书桌前提笔给你写信,希望你认真读完,并能体会妈妈的良苦用心。”“亲爱的妈妈,你和爸爸经常说为了我好,但我觉得最懂我的应该是我自己,希望你们能跳出固有认知,适当放下手中的工作,多了解了解我的内心”……打开《家校共读〈傅雷家书〉优秀作品集》”,充满感恩、励志、温情的文字带给人无限温暖。书,拉近了他们彼此间的距离,一封家书,把亲情与爱浓缩在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