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寺村文化惠民演出 党秋菊正在剪纸 京兆村七夕文艺汇演 “5·23”文艺演出 洛川素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称。洛川因洛河穿境而得名,潺潺不息的洛河水滋养了勤劳朴实的洛川人民,时光堆积的黄土地质孕育了皮影、剪纸等厚重的历史文化。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它是民族的血脉,是精神的家园。近年来,洛川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群众需求为抓手,加强协调联动,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完善文体设施配套、开展丰富文体活动,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度,提升文明素质,助力乡村振兴。
1 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这里充分展示村里的历史、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你们年轻人要忆往昔,珍惜当下幸福生活。”近日,在洛川县交口河镇京兆村村史馆里,60岁的吴志勤带着孙子和孙女参观。
馆里分为甘罗故里、民族基因、农业文明、岁月记忆等板块,孙子吴泽玉、孙女吴泽蕊跟着爷爷边走边看,细细地听爷爷讲述每一个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品味着京兆文化的独特魅力。参观完村史馆,吴泽蕊激动地说:“原来我们村的历史这么丰富,作为村里的一员,我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吴泽玉也一直点头,赞同妹妹的说法。
“我们建设村史馆,是想把这些浓厚的文化流传下来,让下一代人继承和发扬光大,坚定文化自信。”京兆村党支部书记韩文录说。
走出村史馆,外面宽阔、平坦的综合文化广场,更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农闲时,下午的广场上热闹非凡,人头攒动。跳广场舞的占一块,唱秦腔的占一角,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的自成一组,有三三两两闲聊的老人,也有比赛骑滑板车的小孩,有盯着屏幕看电影的,也有在图书馆看书的,一个小小的广场聚集了村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多数人。
京兆村是洛川县健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洛川县以构建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推动广播电视设施、数字电影院、应急广播平台,加大对乡镇文化站、幸福美丽新村文化站和村文化室配套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满足乡村开展群众性文化生活需求,探索乡村文化服务场所规范化管理制度。各级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上完成县、镇、村文化网络建设,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全面推进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县9个镇(街道)综合文体中心建设面积基本达标,均设立了图书馆分馆及文化馆分馆,达标率为100%。202个村(社区)大多依托党群活动阵地,采取资源共享的办法,基本都建有建筑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不少于600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广场,设置率达100%。
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宣传栏、会议及上街宣传等形式开展“两法一条例”宣传活动,增加了广大群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的知晓程度,有助于提升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结合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求,充分发挥该县民俗文化资源。多方争取资金在洛阳村、黄章村、阿寺村、京兆村、贾村建立村史馆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提升了该县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成率。着力构建城市书房建设工作,2021年在北关社区建成智慧书屋1个,藏书量达4000余册,年度外借册次6324册,图书利用率105%。
2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营造健康和谐乡村氛围
“今天的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变脸、腰鼓等,尤其是那个蹩鼓,体现了咱陕北人的热情豪迈,群众都比较喜欢。”近日,为纪念“5·23”讲话发表80周年,延安歌舞剧团走进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举办《赓续讲话精神 文艺奉献人民》文艺演出活动,观看完演出的阿寺村村民程媛对节目赞不绝口,希望今后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生活。
活动现场,群众热情高涨、气氛热烈,观众笑声、掌声、呐喊声不断。小品《苹果红了》切合洛川苹果电商产业发展实际,展示洛川苹果卖得更好、销得更远的新面貌。
阿寺村第一书记李成程是延安市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下派职工,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他重视村级群众文化工作,先后举办了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举办活动就是为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弘扬正能量,提升精气神,激发文化活力。”李成程说。
近年来,洛川县加大基层文化人才教育培训力度,培养乡土文化人才,支持文化志愿者参与基层文化工作;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围绕勤劳致富、崇德向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方面开展各类先进集体、个人、家庭等评选活动;编写了《发挥非遗作用激发文化活力 助推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工作案例;抓重点、保特色,深度挖掘不同乡镇的文化特色;拓展“送文化下乡”特色文化品牌,组织各级文化院团定期到乡村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指导各乡镇各部门定期播放公益电影,举办群众文艺晚会,组织舞狮、腰鼓等文艺演出,持续培育乡村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土基镇柳家庄村的“为民乐队”由几个民间艺人组成,空闲时间为群众表演节目。自2019年成立以来,创作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反映群众真实生活,与群众产生共鸣,深受群众喜爱。“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提升了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拉近了村民之间的距离。”柳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雷安仁说。
县文化馆组织开展“洛塬之春见证洛川”春季写生活动,创作出一批反映该县优美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美术作品;开展“欢乐进基层”活动,通过文艺演出、书画交流辅导、非遗技艺传授等,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与此同时,洛川县各个乡镇学校也都举办庆“六一”、苹果文化进校园、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成立书法、舞蹈、电子琴等社团。“‘百人蹩鼓社团’是学校的特色社团,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洛川蹩鼓作为学习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接受洛川蹩鼓的同时传承非遗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老庙镇中心小学校长屈天峰说。
3 有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动能
“以前把它当作一种爱好,如今每年都能卖六七万元,日子真的是越过越好了。”近日,洛川县凤栖镇作善村65岁的“面花能手”王玉芹高兴地告诉记者,她的生意现在很好,前来购买的老顾客很多,慕名而来的人也不少,销量很大。
王玉芹对面花有着独有的偏爱,捏制面花几十年了,手艺高超、技术娴熟。目前,像王玉芹一样专业捏制面花的,作善村共有18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节气重视程度加深,面花除了传承,也给她们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
除了面花,作善村制作杂粮的有80余家,黄黄馍、油糕、软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金红是其中的代表。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以后,他家就开始筹备制作黄黄馍、油糕、软馍等。“销售量大时,能雇用村里十五六个人,工资也是当天结算。”
以前,孙金红的销售范围很小,顾客仅限于县城周围。如今,电商发展迅速,他的生意也插上电商的“翅膀”,加速销往全国各地。“每年光是卖杂粮就能收入20多万元。”孙金红喜滋滋地说。
“如今,全村一年卖面花、杂粮的收入在150万元以上。”村民收入增加,日子越过越红火,村党支部书记屈兆宏很是高兴。
近年来,洛川县立足实际,积极整合乡村文化资源,通过发掘乡村文化潜力,让乡村文化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积极发展,形成保护和传承的良性循环。以现代技术加工为附加值,找准市场发展脉络,让传统手艺、非遗文化、民族服饰、生态产品等形成乡村特有的品牌效应;围绕苹果文化、黄土文化、红色文化加强各类项目包装,做大做强该县“红金绿”三张文化名片,深入策划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产业项目;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构,加强规上企业培育和管理,积极谋划推进重点文化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洛川苹果文化挖掘和包装;坚持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思路加强文化产业培训和招商力度,举办文产企业专题培训班,组织外出专项招商活动,全力做好项目包装和招商引资工作。
永乡镇阿寺村是陕北苹果发源地,有“陕北苹果之父”李新安、“剪纸艺术大师”王兰畔等,素有“洛川苹果之根,剪纸艺术之魂”美称。在此基础上,洛川县积极招商引资,将其打造成文化旅游度假胜地,目前村里入驻企业5家,有游乐场、户外烧烤、果蔬采摘等。来村游客不断增多,在村里的消费逐渐增加,村民收入也不断提高。2021年阿寺村集体经济收入8.5万元。
凤栖镇作善村成立了“洛川淳朴民俗旅游饮食文化有限公司”,主营作善杂粮、作善面花、作善火碗等,传承民间艺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创办村级面花传习所1所,家庭面花传习所10所,作为展示、观摩、互相学习和传统手艺培训基地;连续13年举办“洛川县作善清明旅游文化节”为互相学习提供方便,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组织祭祖活动和面花大赛来宣传本村特色产业;组织村里年轻妇女们成立面花学习班并输送到陕师大进行培训。
土基镇黄连河村依托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也成了颇具人气的“网红打卡基地”,满足着游客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