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剪下生“花”飞向万家
通讯员 郝莉萍 潘燕燕 记者 朱佳雨
侯雪昭走进校园为孩子们授课
余泽玲为学生讲解剪纸作品
韩树爱姐妹向群众展示作品
培训班上,新学员的剪纸作品
在学校的剪纸社团课上,学生们围在老师身边学习剪纸
  “蔡侯造纸蔚丹竹,巧女择来绘锦图;天地风光皆展现,人间姿态尽留足;刻刀有韵勤裁入,画笔凝神细剪出;撒下仙花一朵朵,彩云飞向万家屋。”
  从这首赞美剪纸的诗歌中,仿佛窥探到了剪纸艺人上下翻飞的剪刀和活灵活现的剪纸成像。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有专家评论说,陕西剪纸在陕北,陕北剪纸在安塞。安塞剪纸形式多样,风格淳厚凝练,线条粗犷明快,寓意单纯质朴,被誉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今天,让我们走近三位剪纸艺人,听她们讲述自己的非遗传承故事。
  侯雪昭:“这么好的技艺要一代代传承下去”
  侯雪昭,是延安市安塞区金明街道办徐家沟行政村马家沟村村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塞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被安塞评为“安塞工匠”。
  侯雪昭从小就很懂事,也聪明好学。小小年纪的她深知父母生活繁重,主动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农活做完,闲余时间,她被外婆和母亲手中不断翻腾的窗花纸吸引了目光。轻巧地折叠、灵活地裁剪,剪刀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很快就能将一张完整的纸剪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或是花形,侯雪昭在这样的“手舞”中痴迷了。
  从此,她小手拿起小剪刀,学着外婆和母亲的样子,折一折、翻一翻、再剪一剪。一遍遍,一天天,只要身旁有废纸,都要拿起来练练手,时间长了,侯雪昭剪的小兔子跃然纸上,并且很快就成为方圆百里的“巧手”。
  成家后的侯雪昭勤俭持家,干活雷厉风行,家务生产样样精通。但是她没有放下心爱的剪纸,每天晚上,在孩子们熟睡之后她就拿起画笔、拿起剪刀开始潜心练习、钻研、创作,心中所想,皆能在纸上成像。
  1988年,区文化馆开办创作剪纸、绘画班,侯雪昭报名参加培训,一入剪纸深似海,她在剪纸的海洋里遨游,剪纸技艺也更加成熟精湛。随着眼界的开阔,思维的进步,让侯雪昭的剪纸有了创新,她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陕北的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西部大开发到精准扶贫一直到乡村振兴,这些都能成为她创作的素材,也成为她斩获各种殊荣奖项不竭的创作源泉。
  尽管剪纸技艺越来越精湛,但是侯雪昭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她自学了农民画和布堆画等技艺。近年来,通过对布堆画、刺绣等手工艺的学习、钻研,她创作的布堆画《迎亲路上》《炕围画》和手工刺绣《老虎枕片》《腰鼓枕片》等造型的保健枕头备受艺术界人士和广大淘宝网友的喜爱。
  深受母亲的影响,侯雪昭的两个女儿也爱上了剪纸,尤其是二女儿陈红梅,她从小剪得一手好剪纸,上大学时毅然选择了美术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现在也加入到了民间剪纸技艺的传承。“我们学校的剪纸社团都由我来负责,每个周都要开展剪纸活动课,孩子们都特别喜欢这门课。”陈红梅说道。
  如今的陈红梅,对于小时候学习剪纸,总是忘不了母亲的严厉,“我们小时候学习剪纸都是母亲要求的,那时候不是很喜欢剪纸,因为剪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扎到手了,觉得很痛苦,而且那时候年龄小,喜欢玩,坐不住,心思也不在剪纸上。”说起小时候学习剪纸,陈红梅印象深刻。
  “后来剪得多了,慢慢喜欢并坚持下来,成了一生不愿放弃的事业,我自己开剪纸直播,就是想让大家都来学,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我要是不懂,就问我的妈妈,总之,就是想把剪纸传承下去,并且做大做强。”陈红梅说。
  除了注重剪纸手艺在家族内部的传承,2011年,侯雪昭还创立了安塞妇女手工艺专业合作社,免费举办各类培训班,带领广大妇女学习剪纸、绘画等技艺,帮助她们增收致富。侯雪昭说:“我一个字都不认识,我能剪,别人也可以。只要有人想学,都可以来我这里学习,我给她们教,这么好的技艺,不能断了,要一代代传承下去。”
  “剪纸剪了一辈子,只要还能剪我就要天天剪,什么时候看不见了、剪不动了才会放手。”这是侯雪昭对剪纸的一片深情。
   余泽玲:“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在安塞农村,凡是喜庆的日子,妇女们都要铰剪纸、贴窗花。腊月天,妇女们围在一起,早早就为春节剪纸,临近年关,家家户户新糊的洁白的窗户纸上贴满了红红绿绿的剪纸。
  七八岁的时候,余泽玲坐在大娘大婶们中间,看她们将一张张红纸剪成形态各异的花草动物。余泽玲说:“那时候还小,但从心里喜欢剪纸,我觉得太好看了,没有红纸,我就拿报纸、废纸剪。”
  “那时候清闲,拦牛放羊时也不耽误,牛吃草着,我的小剪刀就在手里剪着,剪得没纸了,就用大一点的树叶代替。”说起小时候对剪纸的痴迷,听着她一件件述说自己练习剪纸的事情,仿佛就在昨日。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一次亲戚家中,余泽玲有幸欣赏了艺术大师李秀芳的剪纸画册,这使她深受感动,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她更加坚定了要走剪纸这条路的信念。
  “当时,李秀芳老师的画册上有一个《剪纸凤凰》作品,很好看,我就在心里默默地临摹学习,那种劲儿头我现在都记得。后来,书上课本中有一个大红公鸡,我就照着这个样子剪了上百次,光剪下的废纸就这么厚。”余泽玲边说边用手向记者比划着厚度。
  经历了千百次的练习,余泽玲的剪纸手艺逐渐纯熟,心里的创作思路也渐渐明了。
  结婚后,余泽玲成了家庭主妇,但是她对剪纸的热情没有减退,遇到亲戚邻居结婚办喜事,她就帮忙剪对红双喜,过年就帮大家剪窗花……“能有露手的机会,我就不想错过。”余泽玲笑着说道。
  后来,在李秀芳的推荐下,于泽玲参加了安塞区文化馆举办的第一批剪纸学习培训班,在认真学习和不断练习下,余泽玲的剪纸技艺显著提高。
  “为期10天的培训结业后,我剪的一个《小花》作品竟然获得了三等奖,发了一张奖状,还发了奖金呢。”说起20年前的事情,余泽玲还笑得像个孩子一样。
  收获了第一份的荣耀和鼓励,余泽玲更加有信心走好剪纸这条路。
  为了能有更多剪纸的机会,1999年到2001年之间,余泽玲通过熟人的介绍来到杨家岭窑洞宾馆给前来旅游学习的外地人现场表演剪纸。
  “那时候的条件还不是很好,当一天小工才能挣二三十元,匠人能挣四五十元,我那时候从下午4点剪到晚上9点,就这5个多小时,就挣了200多块钱,当时我真是高兴坏了。”余泽玲在剪纸的同时也收获了丰厚的报酬。
  在尝到剪纸带来的甜头后,余泽玲更加勤学苦练,刻苦钻研。她的手艺越来越精,剪纸类型越来越多样化,好作品越来越多。
  为了迎接北京奥运,2005年开始,余泽玲就开始酝酿和琢磨着如何将陕北的剪纸艺术和国家体育文化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在经历了两个月的艰辛创作之后,终于完成了长10米、宽0.8米的大型作品《全民健身迎奥运》长卷。这幅作品既展示了奥运精神,又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赛后,这幅作品被国家体育总局收藏。
  余泽玲在30多年的剪纸创作生涯里,虽然经历过挫折失败,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对剪纸事业的热爱,也正因为这一份热诚和坚持,她在剪纸界收获了鲜花和掌声。如今,她的家里陈列着大大小小的荣誉证书和奖杯,这些正是她一路走来辛苦付出的最好回报,正如她所说:“艺术和生活是相连相通的,就是因为你参与和经历了,你才能创作出生活气息浓,风格多样的作品,并且创作的艺术造型也更生动传神,更富有活力。”
  在收获了赞誉和美名的同时,余泽玲一边创作一边将自己的经验和剪纸技巧、创作方法传授给姐妹和徒弟们,大家或是和她坐在一起互相学习交流技艺,或是剪好作品带来让她点评。大家在这条剪纸路上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升,不断传承,不断发扬光大。
  如今,余泽玲是安塞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曾获得大小奖项百余项,她带出的徒弟有50余人。2012年,在全国剪纸艺术大展中,余泽玲的作品《信天游永世唱不完》获得金奖,她的14名徒弟的参赛作品全部获奖。
   韩树爱:“要把剪纸这一非遗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
  韩树爱是余泽玲的第一个徒弟,也是余泽玲一个村子的姐妹,由于彼此兴趣相投,都对剪纸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一直在剪纸的路上相互帮扶,学习交流。正是这种一来二去的来往,在艺术的求学过程中,韩树爱和余泽玲的弟弟之间萌生了爱情的种子,多年的姐妹情更近了一步。
  “之前,我简单地学习了剪纸技巧,1995年开始,我跟着余泽玲老师开始系统地学习剪纸,她给我指导,我每天都剪,剪上十多天,把剪好的样给她送过去,让她点评,指出问题我再重新剪,那一段时间,我的剪纸技艺有了很大的提升。”从韩树爱的话语中,不时地流露出对老师余泽玲的感激之情。
  2003年安塞区举办剪纸大赛,韩树爱积极参赛。那年恰逢鸡年,两个小时内,她创作的《鸡嗛石榴大团花》和《金鸡展翅》两幅作品,竟然获得三等奖和500元奖金。从那时候开始,她手里的剪刀就再也没有放下过,每年只要有培训和比赛,她都会参加。
  学习的路永无止境,2017年,韩树爱在陕西师范大学当学生,学了一个月的剪纸,过了把“大学生瘾”,也因为学习了剪纸,圆了她的“大学梦”。
  韩树爱说:“每一次学习培训都会给我启发,让我在剪纸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最让我收获满满的是2005年那次去省城15天的培训学习,我把自己当成一个初学者,从零基础开始,培训系统到每一步的剪法和思路创新,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受用一生。”
  骨子里对剪纸的那份热衷劲儿将成为最大的内生动力,它远远大于任何荣誉和金钱的鼓励。2008年全国农民画剪纸大赛上,韩树爱的作品又获得了优秀奖。之后,她潜心创作,剪出了“核心价值观”中的24个大字。2014年,她的作品《中国梦 我的梦》荣获“中国梦我心中的梦——2014全国剪纸艺术名家精品展”金奖。2016年,她还成立了安塞巧手手姐妹专业合作社,如今,她的剪纸事业正是“一路生花”,蓬勃生机。
  “我的剪纸生涯路还很长,每一次参加比赛都是一次历练,也是更好地提高自己艺术水平的机会。我将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创作出更多与时俱进的新作品、好作品。”韩树爱说。
  近几年来,受疫情影响,外出学习和传授剪法的机会少了,前来学习剪纸的学员也不多,但是,韩树爱紧跟时代步伐,她通过网络直播进行剪纸技艺授课。
  “我要与时俱进地宣传剪纸,把咱安塞剪纸这一非遗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让更多的人通过学习剪纸,了解安塞,让剪纸技艺能代代相传。”韩树爱高兴地说。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传承民间艺术,不定期举办的各类型文化艺术培训班让群众享足了文化的饕餮盛宴,更是在“旭日东升”的娃娃们身上下足了功夫。安塞在全区中小学全面推行腰鼓进体育课、剪纸进手工课、农民画进美术课、民歌进音乐课、陕北曲艺纳入学生社团活动的民间艺术“五进课堂”,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塞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让非遗文化一代代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