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以信仰为魂做足融合“文章”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推进党建和业务融合”检察文化沙龙侧记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推进党建和业务融合”检察文化沙龙
实地观摩安塞区检察院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办公室
省检察院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郑琪(左)和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景彦军(右)在沙龙上献良策、话发展
市直机关工委三级调研员郝信析发言
市政府一级调研员闫伟东发言
安塞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呼延涛发言
延安大学政管学院法学系主任宋晨翔发言
陕西卓超律师事务所律师孙西锋发言
延安大学政管学院法学系讲师刘智华发言
市委党校副教授高俊英发言
  记者 高乐
  红色江山,热血铸就;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6月24日,“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推进党建和业务融合”检察文化沙龙在延安市安塞区塞北书院举行。此次活动是安塞区“旧居巷3号”新媒体检察官方发声平台自今年年初运行以来举办的第一期红色主题文化交流活动。
  “如何将红色基因融入检察工作‘血脉’?”“党建工作和检察业务如何做到深度融合?”活动中,来自省、市、区检察院的党员干部及一线干警,以及市政府研究室、市直机关工委、市委党校、延安大学、陕西卓超律师事务所的党员干部、专家教授们围坐在一起,围绕党建与检察业务如何进一步融合发展这一主题,谈感受、提建议,献良策、话发展,在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中,一条条真知灼见喷涌而出……
  信仰铸忠诚——精彩党课抛砖引玉,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讲党建和业务融合,有几个重要的关键词:基因、传承、政治、业务、融合。为此,我们首先要弄清传承和融合的对象是什么?然后再讲怎么传承和融合的问题。”省检察院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郑琪以《传承红色基因,推进政治和业务融合发展》为题,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精彩的党课。
  为什么传?传承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传什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怎么传?通过传承红色基因,为业务工作赋予灵魂、指明方向、提供动力。郑琪从“传承红色基因:为什么 传什么 怎么传”入手,立足百年党史、陕西党的历史、九十年检察史、陕甘宁边区检察史的学习,讲授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八年艰苦创立、中共中央和红军在延安十三年、习近平在梁家河七年艰苦岁月磨砺、陕甘宁边区红色检察基因等历史事件及启示。就推动政治与业务深度融合,郑琪谈道:要牢记检察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政治与业务相互融合的思想体系、话语体系、行为体系、评价体系,教育引导检察人员把讲政治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行动。
  与会人员听得分外认真,时而做着笔记,时而凝神思考,听到精彩处不由自主地热烈鼓掌。特别是郑琪在党课最后提炼的这句总结性的话语——“传承是核心;融合是手段;赋能是目的”,引起了大家的热烈反响。
  在文化沙龙的交流讨论环节,市委党校副教授高俊英表示,延安有非常优秀的红色资源,这一点可以说得天独厚。要用党的伟大奋斗历程和伟大建党精神鼓舞党员干部,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来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干事创业力量。
  “刚才的党课生动、翔实,让我深受教育。其中讲到‘刘志丹家境殷实,一心革命只为心中信仰’这一细节,引起了我的共鸣。”延安大学政管学院博士刘俊宜在延期间曾多次走访过这里大大小小的革命旧址,因而对此感触颇深。他谈道,作为法治工作者,信仰是第一位的,希望检察机关能够通过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更好保护当地红色资源、自然资源,助力服务乡村振兴。
  对延安大学政管学院法学系讲师、韩国东亚大学博士刘智华来说,令她感受最深的是大家在交流中反复提到的关键词——“基因”。在她看来,基因突变的诱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各方面的,从事公检法的人员更应拒绝外界的“诱变”,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红色信仰,牢记为民初心,做到“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融合促发展——党建业务深度融合,红色赋能激发活力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延安大地上,红色传统热血铸就、积累深厚,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那么,如何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推进党建和业务融合?
  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市直机关工委三级调研员郝信析向大家分享了做好机关党建工作的经验:一是牢固树立机关党建和业务工作融合的发展理念;二是把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到具体业务工作中;三是推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四是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推动业务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五是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业务工作的全过程。
  “作为延安人,如何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推进党建和业务相融合?要增强政治自觉性,坚决拥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市政府一级调研员闫伟东认为,对检察院来说,就是要坚持在院党组的领导下,步调一致、行动一致、效果一致,在检察办案中体现党的意志,维护群众利益,实现公平公正。
  围绕党建工作与检察业务如何深度融合,市委党校副教授高俊英谈了个人感受,她提出,党建工作是我们业务工作的助推器。要实现党建和业务融合,就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抓好支部党员的思想、组织、作风等各方面建设,不断激发队伍活力,压实工作责任。
  “通过聆听党课以及大家刚才的分享,我们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也深刻感受到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安塞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贺小丽在刑事检察一线已经工作11年了。她告诉记者,“躺平”的人生是不值得炫耀的!作为一名检察官,要牢记初心使命,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办案的宗旨,力争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铁案,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够感受到公平与正义。
   党建项目化——创新思路虚功实做,红色品牌推动发展
  文化沙龙开始前,参会人员实地观摩了安塞区检察院的党员活动室、文化墙、会议室、新媒体室、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办公室等,大家纷纷对该院推行的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机制予以点赞。
  此次检察文化沙龙的发起者——“旧居巷3号”新媒体检察官方发声平台,便是该院依托毛泽东主席旧居这一红色文化优势,打造的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子项目,旨在立足检察实际、聚焦热点问题,挖掘讲好法治故事、检察故事,构建融合话语体系。
  “怎样找准党建与业务融合的落脚点,做出亮点、做出特色来?”这是安塞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呼延涛思考了很久的问题。他想着、干着、总结着,突然福至心灵产生了“党建项目化”的金点子。
  今年以来,该院通过党建项目化管理,围绕深化思想认识、抓实政治建设、发好检察声音、完善质效考评“四个体系”,推动“5+5”(5个党小组+5个子项目)项目运行模式落地落实,努力做到党建与业务融合、承诺与工作结合、重点与亮点契合,检察办案质效显著提升,司法公信力进一步增强,党建业务融合发展取得了喜人成效。截至6月23日,该院不捕率为43.75%,同比提升14.06个百分点,排名全市第3位(其中,未成年人不捕率100%,排名全市第1位);不诉率为23.19%,同比提升19.96个百分点,从去年同期的全市第12位提升至全市第3位(未成年人不起诉率25%,排名全市第5位);捕后判轻缓刑、免于刑事处罚率为8%,同比下降44.94个百分点,从去年同期的全市第13位提升至全市第3位;“案-件比”为1∶1.02,排名全市第1位。
  “2021年,我们延安的检察机关创新性提出以实体项目的方式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市检察院非常重视、全力支持,这一创新做法使案件质效有了明显提升,值得肯定和推广。”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景彦军希望,全市检察机关一要坚持高点站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把讲政治落实到具体案件办理中;二要立足司法实践,着眼“四大检察”“十大业务”,以高质量调研为检察办案提供理论支撑,打造职业化、专业化、正规化检察队伍,推动检察业务工作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三要打造品牌效应,传播检察声音,弘扬法治正能量,将“旧居巷3号”打造成回应理论实务热点、展示干警风采、推广理论成果的安塞检察品牌。
  交流讨论中,大家对安塞区检察院“党建项目化管理”及“旧居巷3号”新媒体检察平台予以肯定,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建议“:安塞检察院把‘虚事’实做、实事细做,通过党建项目化管理把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干出了实效。”“‘旧居巷3号’平台较好地将党建和业务融合,是一个良好的起点。”“建议通过打造红色检察文化品牌,实现多方联动,拓宽视野。”……
  听了大家的意见建议,安塞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呼延涛非常感动,他多次表达谢意并表态说:“安塞区检察院将以此次检察文化沙龙活动为新起点,坚定地把‘旧居巷3号’平台做实做细,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发展。”
  “在举国上下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及建党101周年的喜庆时刻,我们在具有红色基因的安塞举办此次红色专题检察沙龙,将省、市、区三级检察院干警及市政府研究室、市直机关工委党员干部,还有专家教授、法律界等各方力量汇集起来,一起探讨关于检察机关党建和业务融合这样一个重大课题,我觉得特别有意义。”郑琪对本期红色主题文化沙龙的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党建和业务融合,是一个理论话题,更是一个实践的话题。我们一定要弄清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干什么”这3个问题,用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滋养初心,把讲政治体现在每一个案件办理中,把“旧居巷3号”这个平台做实做强,不断传承红色基因,打造安塞检察品牌。